• 545阅读
  • 0回复

女儿渡的早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21
第6版()
专栏:

女儿渡的早晨
傅振贻
远处的雄鸡一声长叫,四近的雄鸡连连应答起来。平原的黎明快要降临了。
赵玉川轻轻走出房门,扛起立在房檐下的篙竿,步出院子,踏上通往渡口的小路。
他是女儿渡的撑渡手,四十多岁年纪。女儿渡是通往县城的要口,行人很多,一年三百六十天,赵玉川几乎都在那儿撑渡。逢年过节,夏收和秋收过后,行人特别多,夜里也有不少人来往,他便把被子垫席搬到渡口旁的小屋里,白天撑渡,夜里在小屋里睡觉。这一向正是渡口最繁忙的时候,送公粮买化肥的社员,常是赶早摸黑,只有深夜那一段时候,渡口上才平静下来。昨夜,赵玉川没有在渡口睡觉。他锁了船,回到离渡口半里多地的家中去了。因为他的爱人临产了。
他出门时,孩子还没有生下来。家里没有多的人,请了邻居孙么嫂照料。他心里为爱人的难产焦急,但想到赶早去送公粮的社员们正在渡口等着他,撑渡的事又占满了他的心。走近渡口,木板上果然坐了一排人,他们面前放着十几担装得满满的谷箩。这些给国家送公粮的人,动身好早呀!
“老赵,再不来我们可要骂你了。”待渡人中一个女人站起来打趣地说。听声音,辨出是本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秦三嫂。那十几个送公粮的人,都是秦三嫂生产队的。
“家中出事啦!”赵玉川十分歉然地说,连忙解绳摆船。
“啥事?”秦三嫂担谷上船,关切地问。
“屋里的生孩子了。”
“道喜,道喜!”秦三嫂惊喜地笑道。
“生了一夜,娃儿还没落地。”赵玉川声音里含着忧虑。他使劲撑了一篙竿,船便离岸,飞速地移到江中。
此刻,秦三嫂也陷入忧虑之中。赵玉川的爱人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初次生产,一定要很好照顾。
“别着急,老赵,”秦三嫂安慰说。“到了县城,我先去医院请个医生来。”
支部书记的安慰,减轻了赵玉川心中的忧虑。这儿离县城只有八九里地,医生要不了多久就会赶来的。
一下船,秦三嫂担着公粮跑得风快,把那些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也丢下一大截。到三岔路口,忽然听到旁边小路上有人叫她,近前一看,是县医院的医生小尤,去年她领孩子去医院看病时认识的。秦三嫂将担子一放,正要向小尤讲赵玉川的事,小尤却先说起来了:
“昨夜响水滩有个病人真危险,抢救一夜,算是救转来了……”
秦三嫂见小尤一脸困倦。可是她想,老赵的事关系着两个人的生命,也是刻不容缓的。于是她还是请小尤一定到老赵家看一看。
小尤一听转身就往渡口跑。到渡口时,船在对岸,她两手合在嘴边,大声喊:
“喂,撑船来!”
赵玉川正在帮送公粮的人搬谷上船,朝对岸看了一眼,没答腔;小尤又喊,他还是没理。等船撑过去,他不高兴地对小尤说:“闲人着急啥?那边送公粮的人都等着呢!”
小尤心里有急事,哪里还顾得上解释?等船渡到对岸,一脚踏上岸,就飞也似地跑得没影儿了。
红日冉冉升起,河上流动着鲜艳的朝霞。秦三嫂请的医生该到渡口了吧?赵玉川仔细地打量着每一个从县城那方来过渡的人,却没有一个人像医生。他渡了一船,又渡一船,心里十分焦虑。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踊跃送交公粮的欢腾热情感染了他。为他们撑渡,他感到自己也有一份光荣。
一船装满了。赵玉川又向县城那方渡去。一个姑娘自远处奔来,人和声音一齐到:
“赵大伯,恭喜您!”
这不是天未明时那个催渡的姑娘?赵玉川莫名其妙地望着她。
“我是医生,刚才给您爱人接下了一个娃儿!”
“啊!快上船!”赵玉川欢喜得微微发颤了。
“回去看看娃儿吧。”女医生对他说。
“早晚回去都看得到的。”赵玉川真想即刻就看看他的头生儿子,可是送公粮的人们正担着黄橙橙饱鼓鼓的谷子,去交给国家,他怎能离开渡口呢?
“我帮你撑渡!”姑娘理解赵玉川的心情,一把抓过篙竿,说:“我爸爸也是嘉陵江上一个老渡手,我自小儿就跟他在江上生活。”她不容分说,一篙竿把船撑到江中。赵玉川望着这姑娘顺利地把一船公粮撑到对岸,他才相信她真是一个渡手的女儿。
“我马上就转来!”他向对岸的女医生说。这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朝他家飞跑而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