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红色图书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22
第2版()
专栏:

红色图书网
新华社记者 莎荫
山西省运城县图书馆,设在一个古庙里。从图书馆的设备和内容看来,它和许多县的图书馆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你深入了解以后,就会发现,这里,作为思想战线上的一角,充满着革命的战斗气氛。

去年冬末,管理员王钻到运城公社东阜街大队去调查读者要求,见到茶馆里有人在说书,听书的人围了一大群,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她挤进去一听,原来说的是《三侠剑》。这件事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向自己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是他们爱说爱听这类武侠小说呢,还是没读新书?要是说《林海雪原》,听的人会不会更多?图书馆为什么不能给听众说革命故事呢?为什么……。一个图书工作者的责任感在鞭策着她:一定要让革命的思想占领这块阵地!不久,运城的大街上和图书馆的大门口,出现了五颜六色的海报,写着:“星期六晚上的故事会。故事内容:《王若飞在狱中》”。那天晚上,小小的图书阅览室里挤满了人。主讲人是图书馆聘请的县文教局的一个干部,他讲得有声有色,二百多人鸦雀无声。故事会继续两个小时,讲了四个小段,除了《王若飞在狱中》以外,还有雷锋生平,童话故事《金鱼凤凰》等。讲完以后,一群年轻人围住了图书管理员。
“我借《王若飞在狱中》!”
“我借写雷锋的书!”
“我借……”
图书馆一共有二十五本关于雷锋生平的书,十五本《王若飞在狱中》,一下全部借完了,几十个没借到书的人,还填了预约卡片。
这次成功的尝试,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他们就接连地举办了《血泪斑斑的罪证》故事会,《红灯记》故事会……。听故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阅览室挤不下,他们就搬到院子里举行。革命的故事书随着被读者一批一批地借走了。
但是,每次故事会只能向读者推荐一两本书,怎样把这种推荐活动扩大一步呢?一次,王钻去一所中学,正碰上那里的教师在给学生举办读书辅导讲座,她听了,觉得这样举办一次讲座,可以向读者介绍更多的书籍,这办法很好,就请这位教师也给图书馆讲一次。就这样,管理员们辛勤地设计着,组织着各种各样吸引人们读革命书籍的活动。今年以来,他们举办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座谈会、读书辅导讲座和诗歌朗诵会等共十四次,有三千多名读者参加。

管理员们从共青团运城县委召开的团的工作会议上知道了这样一些情形:解州公社西园大队有一百二十六个回乡知识青年,他们在劳动空隙时间很想多看点书,可是各人都只有几本书。有些人想组织读书小组,也没有足够的图书。这些事情提醒了图书馆的管理员,他们想:一个图书馆,绝不能坐着等读者来借书,要想法把书送出去。于是,他们决定在三个生产大队先建立起流动图书站,请大队的共青团支部指定热心集体活动的青年负责,每过一月或半月,到城里来换一次书。三个站一成立,就拿走了一百四十多本书,革命故事的书籍就在这三个大队广泛流传开了。
这三个流动图书站建立不久,各公社生产大队团支部和青年人也都纷纷要求举办。在半年时间内,就办了十六个。仅仅半年时间,借阅图书的就有六千七百八十多人次。
在村里,人们传诵着:
小书箱,到咱村,乐坏了俺村年轻人,
红书长咱的红志气,革命道理懂得深!

运城是拥有二十五万人口的一个大县,上学读书的人很多,光最近五年,回乡的知识青年就有两万多人。一个只有五万册图书、两个管理员的图书馆,怎么能够满足大家的要求?
年轻的管理员想到,要占领思想战线的阵地,光靠几个人不行,必须发动广大群众来参加。于是便在农村里组织图书室或图书小组,他们把这叫做“红色图书室”或“红色图书小组”,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回乡知识青年们互借图书。
乔阳大队的团支部热情地支持了这个有益的活动。几天工夫,就收集了一千多本书,第一个“红色图书室”成立了。
共青团运城县委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认为很重要,便号召它的各级组织把建立“红色图书室”当成一件重要工作去做。到最近,全县已经有了二十八个这样的图书室,另外还成立了三十五个红色图书互助小组。这些图书室和图书小组,收集了近一万册现代小说、农业知识书籍和各种小册子。从此,县图书馆力量达不到的地方,也有了图书流通借阅组织。
现在,从县城图书馆到流动图书站,再到红色图书室和红色图书小组,一个红色图书网已经在运城县形成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