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帮小海福找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25
第2版()
专栏:

帮小海福找家
通县小街孟昭宏的儿子小海福走失了。全家人都非常着急。
小海福哪里去了?原来,他一个人走到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去玩,爬上了一辆公共汽车,一直坐到了北京。他随着一批乘客,在北京一条街上下了车。他在北京街上玩腻了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就放声大哭起来。街上的人们问他哪里来,家长是谁,他都讲不清楚,只是一个劲儿地哭。路人只好把他送到派出所,以后他又被转送到北京市公安局接济站来。
接济站的民警们受理过许多件这样的事。他们知道走失孩子的父母是如何焦急,就耐心地同孩子谈话,但是没有成功,小海福只是哭着要妈妈。民警们决定向全市查询。他们向各街道派出所、学校、机关、商场、幼儿园打出了上百个电话,但是没有结果。
一天一天过去,小海福渐渐和民警们熟悉了。他在谈话中说出家在“小街”,但是忘掉了爸爸的名字。北京有好几处叫“小街”的街道,民警带着小海福串遍了“南小街”、“北小街”、“南北小街”、孩子都摇摇头。又串了许多语音接近的街,也不是。
后来民警们听说,河北蓟县有个“小街”,那里也有通北京的“大红汽车”,就把小海福带到了蓟县,但是仍然找不到。这时,蓟县正举行全县干部大会,小海福又出现在大会主席台上。几千个干部走来认一认,都摇摇头。小海福又回到了北京。
终于,小海福记起爸爸的名字叫孟昭宏。要在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查一个人的名字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只是个语音,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三个字。人们查户口簿、花名册,打电话到各单位问,从市区到郊区,查了许多人,都没有结果。玉田有个孟昭宏,两个孩子都在家;海淀、丰台、密云的孟昭宏,有的没孩子,有的有孩子但没走失。
一个线索断了,又寻新的线索,民警们走几百里路,只为了问一问有没有孟昭宏,有没有走失孩子。
一月一月过去,还是没有查到,小海福倒不着急了,他玩得挺好,还交了一些好朋友。
终于,从通县公安局传来消息,那里查到有个孟昭宏,确实走失了一个小男孩。他才是海福的爸爸。
当小海福的妈妈来到接济站,看到小海福的时候,欢喜得热泪盈眶,她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感谢这些热心的民警才好。
(新华社)
(附图片)
守卫在海防前线某城市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建立的“拾金不昧”登记栏,年年都记载几十起拾金不昧的事迹。这是战士陈峇峇(左)拾到了一个装有七十多元人民币和一些证件的皮包。指导员王志善(中)多方设法,终于把皮包交还给失主——归国华侨陈广业。
 谢添水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