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朵朵银花为国家——百斤皮棉县慈溪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28
第2版()
专栏:

朵朵银花为国家
——百斤皮棉县慈溪访问记
新华社记者 尤淇 于长钦 张济生
地处东海边杭州湾的浙江省慈溪县,以棉花高产、特别是积极向国家出售棉花,受到人们的赞誉。
今年,慈溪的棉花又获得了大丰收。全县种棉四十八万多亩,每亩平均向国家交售皮棉一百斤以上。我们到慈溪的时候,棉田里的花朵已经采光,各公社生产队向国家争相交售棉花的高潮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丰收的喜悦,超额完成棉花交售任务的光荣感还激荡着人们的心。人们谈话常常谈到“三超”:种棉超计划,产量超历史(最高产量),卖棉又超过了原订的任务。
朵朵银花为国家,慈溪的棉花,是当地人民爱国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培育出来的。
光荣的责任感
在慈溪,我们同社员、同干部谈得很多,有些话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多种棉花是我们慈溪的责任!”
“我们是老棉区,条件好,产量高,多种一亩,等于新棉区种三亩!”
“全国人民穿衣望着棉区,工厂纺纱织布等着棉花,我们棉区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这分力量!”
这些朴实的语言,清楚地表明慈溪人民对种棉有一种责任感。一九六二年,慈溪全县种棉四十七万亩,冬天在全国棉花会议上,慈溪又响应国家提出的增种棉花的号召,决定今年种棉花四十八万亩。全县社队报种棉面积是四十八万一千亩,而种的结果却是四十八万三千亩。为什么多种了两千亩呢?
凡是经营过农业生产的人,都有这样一条经验:收获面积往往小于播种面积。这是因为从下种到收获期间,经过风吹雨打,总要受些损失。慈溪今年比计划多种了两千亩,为的是争取收获面积不要少于四十八万亩。可是今年打破了常规,没有受什么损失,收获面积也是四十八万三千亩。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县多种两千亩棉花,有什么了不起?不!对于每人只有一亩多耕地、棉花面积已经达到耕地总面积百分之七十三以上的慈溪来说,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两千亩棉花,是从海边、路边、塘边等等地方挤出来的,没有占一分一厘原有的耕地。
当时,一些靠近大海的公社的社员,筑堤围垦了一些海涂,播下棉花种子。有些人听到后摇头说:“新的海涂地,盐碱性太重,连芦苇都不长,那会长棉花?”但是,这些社员们不怕劳累,不畏困难。他们把大量的土杂肥和客土掺到盐碱性重的海涂地里,使新垦的大部分海涂跟熟地一样长出了棉苗。果然,一分心血一分果实。这些新开的海涂棉田,今年每亩平均也收获了三四十斤皮棉。
把国家这个“大头”摆正
慈溪今年的天时条件,对棉花生产并不很有利。年纪大一些的社员都说,今年旱、虫、病、风、雨等灾害都有,如果在解放以前遇到这样的年景,棉花不用说高产,恐怕会像“老鼠跳进砻糠箩,落得一场失望”。
今年棉花苗期,慈溪曾经连续六十多天没有下雨;以后又前后两次发生红蜘蛛和红铃虫为害,蔓及三十多万亩;同时发生过十几万亩茎枯病;摘花期又遭受一次台风和三百毫米的大暴雨的袭击。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挫折慈溪人民争取今年棉花超产的信心。想到国家需要棉花,想到几年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想到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支援,他们对抗灾信心和干劲就大了,谁也不把超产的希望寄托于老天。他们把田野作战场,旱了用水对付,虫来用药杀。当夏天严重的虫害伴随着茎枯病发生的时候,社员们身背喷雾器,手持喷雾嘴,像冲锋一样在棉田里一遍又一遍地喷杀。全县四十八万多亩棉田前后喷药防治的共四十七万六千多亩,平均每亩喷过八九遍。有些棉田每两天就要喷一遍药。
这个县的龙山区有耕地六万亩,历年来都是两万多亩种稻子,三万多亩种棉花。每年棉花播种的时候,正是早稻插秧大忙;棉花中期管理的“火候”,又正赶上抢收早稻和抢播晚稻。这时,人们便来个“先稻后棉”,区别对待。结果棉花种得不及时,管理又跟不上,荒草趁机旺长,到秋天,拔了棉棵,荒草还盖着地皮。棉花“低产区”的帽子就这样戴上了。
他们为什么如此重水稻轻棉花?原来人们心里有个“疙瘩”,觉得种稻自吃,种棉卖给国家,多产点少产点关系不大。
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龙山区的干部和社员,也讨论如何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尽最大的力量。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透。在讨论中,他们发现自己的重粮轻棉思想,是由于全局观念不强,是把个人和国家的位置摆歪了,顾了“小头”丢了“大头”。有的人说:“思想好像木匠师傅的墨线,线摆得不正,就画偏了!”还有人说:“党领导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正是为了全国人民,也是为了农民的最大利益,多支援国家,归根到底还不就是为了自己!”
这样,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墨线”摆正了,粮棉兼顾的办法也找到了。今年,他们适当地提早棉花播种期,对于棉田的管理,更是和往年大不相同。在抢收早稻和抢种晚稻的时节,各生产队都把劳动力做了合理安排,实行专人专管。在农活最紧张的日子里,棉田的除草、治虫、追肥等管理活动也从没有间断过,完全消除了“棉田里草多”的现象,实现了稻棉双丰收。全区棉花的亩产量比去年增长四成,成为慈溪县今年棉花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区。
通过今年的实践,龙山人民深深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今年全区的棉花大幅度增产,是把国家这个“大头”摆正了的结果。
从半个棉桃看全局
今年慈溪丰收是争来的。棉花超产对国家、对工业、对全国人民的贡献都大,慈溪人就奋力争取棉花增产增收。他们在种棉时争,在棉田管理中争,在收摘棉花的时候也争。
临海公社第五大队第七生产队,是全县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生产队之一。去年这个队亩产皮棉一百五十多斤。今年年初,订的计划是亩产皮棉一百七十斤。立秋时节,根据伏前桃和伏桃的数量估计,每亩可收一百八十斤左右。这时,社员们听说北方有的棉区遭了水灾,又提出了精心加强后期管理,力争亩产二百斤的目标。
为了亩产二百斤,到了收棉的时候,这个队在“细”字上下了功夫。他们提出了“三净”的标准:拾净落地花,摘净僵瓣棉,保证花壳边不留“眼睫”棉。要求作到增产增收,分两必争。果然,生产不负苦心人,到国庆节时,全队收摘的皮棉平均每亩已达一百九十九斤。
还差一斤!
“到棉田里去再搜索,踏烂地皮也要把这一斤补起来!”生产队发出了战斗号召。社员们在大花摘完后的棉田里搜索了三遍,拔秸堆垛前又搜索了三遍。结果每亩又多收了三斤皮棉,达到了亩产二百零二斤的纪录。
临海公社的竞赛对手兰海公社采收棉花也分毫不让。当时收花遇到连续下雨,有一些棉花被雨水打落,要拣起这些棉花很费力气,有些人认为值不得花这个功夫。兰海公社就发动社员算账:如果每株只丢失半个棉桃,一个大队就要少收约两万斤籽棉;这些丢失的棉花收起来卖给国家,既可增加集体收入,又可支援国家多织七万多尺棉布。社员说,想不到半个棉桃对国家、对工业、对集体的关系有这么大!都积极起来剥落地棉了。结果仅一个大队就拣了落地棉一万七千多斤。
国家农民一本账
为国家多种了棉花,为国家争得了高产,最后是把棉花交售给国家。慈溪各社、队今年卖棉是随收随卖,既快又好。
今年,各生产队都有超过计划产量的棉花。有一个队为卖超产棉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主张把超产棉卖一半给国家,留一半分给社员。但是大多数社员不同意这样办。贫农社员范金水说,我从十四岁起就种棉花,可是解放前连一件新衣也穿不上。冬天的棉袄总是在春天拆了当夹衣,夏天又去掉里子当汗衫。全家连一床棉被也没有,我十九岁那年祖母就是因为下大雪冻死了的。现在大家有衣有棉被了,为啥留很多棉花,不多卖给国家呢?
慈溪的种棉世家在旧社会差不多都有一段血泪史。人们想起那时候种的是重租地,欠的是高利贷,卖棉是八扣秤。荒年的日子固然难过,即使棉花丰收了,地主要加租,商人要杀价,棉价一天三跌,有时一担棉花才换四十个烧饼,棉农的日子同样难过。那时候,慈溪棉农中流行着一个“五愁谣”,就是“愁种、愁收、愁卖、愁用、愁活着”!
现在呢,社员们说,棉花高产不光是我们出力,国家的力量更大啊!旧社会,反动派只知派捐、抓壮丁,哪管棉农死活!现在政府那样关心生产,天旱了领导抗旱,生虫了送来农药。一丘田不治虫,干部一天来三趟。
解放以来,在国家的支援下,慈溪棉农依靠集体力量修了大大小小六千六百多处水利工程,修了许多“增产江”(渠道)、“保险塘”和“救命闸”(防海潮的闸)等;工业又给棉农送来了种棉三宝——抽水机、化肥和农药。这才使棉花的产量提高了。
人们把两种社会、两种遭遇和两种产量一对比,懂得了国家和自己是一脉相连的,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也就是为自己出力。“国家和农民是一本账”。没有人打“小算盘”了。结果全县各社、队的超产棉共六万多担,全部卖给了国家。还有些社员自动卖了自留地上种的棉花。
为了共同的目标
慈溪农民是种棉的能手,出了不少种棉的劳动模范。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棉花增产,也关心外社、外队的棉花增产。为了共同提高,他们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所有种棉花的农民兄弟。
慈溪人不仅教别人,也注意向外地学习,不仅向棉花高产区学,也向一些低产区学,学习别人的一技之长。几年来,他们向湖北省学习“营养钵”,向安徽省萧县学习“宽窄行”,向江苏省泗阳县学习治红铃虫……等等。浙江省萧山县的棉花产量比慈溪低,但是慈溪很重视萧山县种棉的精耕细作经验,年年都要派人去学。
为了高产的共同目标,慈溪全县区同区、社同社、队同队之间经常开展着比、学、赶、帮的活动,互相竞赛也互相帮助。
当我们离开慈溪的时候,慈溪各社、队都在总结今年的增产经验,找差距、挖潜力、补漏洞,争取明年把棉花的产量进一步提高。田野间,社员们正忙于挖渠道、整地畦、培育绿肥……。人们怀着充分的自信,要让银色的爱国之花在慈溪的原野上越开越盛。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