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三进津浦大厂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28
第5版()
专栏:

三进津浦大厂的体会
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 邵增涛
我是个评书演员,解放十几年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认识有了变化,开始对一些旧的书目(《三侠剑》、《剑侠图》等)的反动性有所认识,感觉到不应再说这些旧书坏书,所以决心弃旧演新,陆续说了:《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新书。
一九五九年初,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找了一些评书演员,推荐了几个工厂史,叫我们写评书,我听着“津浦大厂”
(天津机车车辆弹簧厂)的工人斗争历史很感兴趣,于是我就答应写这部工厂史的评书了。当时觉着没什么,这厂史又有材料,还有什么难说的!不久我就到津浦大厂去,只要了一份厂史材料就回来了,“完成”了下厂的任务。可是,当我翻阅一遍的时候,我的那种“还有什么大不了的”劲头完全消失了,“怎么找扣儿呢!这还抓得住观众吗?”我把它锁到抽屉里不了了之。
后来党组织知道了,对我的这些想法给予了帮助,在党组织和作家协会同志的启发下,我感到还是应该写下去,无论如何也应该在评书的节目中出现反映工人革命斗争的作品。于是不久我又二下津浦大厂,但是急于求成思想还是支配着我,并且深入生活的方法仍是不切实的、脱离实际的。在厂里待了几天,接近几位厂里领导同志,印证了原厂史的素材,回来就动笔了。
一个月时间里,我写了二十多万字,写成后给许多同志看,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人物生活语言不像工人,故事情节不生动等,特别是没有把铁路工人革命斗争的气派和特点反映出来。当时我想二十万言的“评书”是失败了。领导上还是一再帮助教育,启发我,要我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先后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实践论》等书,我的思想有了变化,开始认识到我的初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不了解工人,没有取得工人阶级的思想感情,在深入生活的方法上也是不对头的,于是我下定决心三进津浦大厂。
我三进津浦大厂是在一九六○年七至九月底,三个月时间对一个文学艺术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方面,只不过是个开端而已,但对我这个评书演员来说,下厂参加劳动三个月却是平生第一次。
下厂参加劳动以前,我确实下了决心,很早就作了思想准备,因为我平时不多参加集体劳动,对大工厂的劳动更是从来没有干过。我就着手在家里和团里锻炼起,什么活都多练一练。在厂里三个月,因为有了劳动决心,我克服了困难,和工人同志们一起吃饭、上班、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了些生产技术,这样才逐步接近了工人,在工人中交了许多朋友,无所不谈,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才起着变化,逐渐的和工人融洽起来。
在和工人一起劳动中,有些收获是平日想也想不到的。比如有这样一件事,我见工厂小报上面有一段工人热修冲天炉的事迹,我就写了段评书,还交给了党支部书记,请他看看。他看完后说:“不行啊,你缺乏这方面的生活,还是去铸钢车间烤一烤去吧,回来你就知道热修冲天炉是个什么样了!”我真的到了铸钢车间,站到了冲天炉和平炉中间,不到二十分钟就把我给热的满头大汗喘不过气来,汗直流到腿底下,有点受不了啦,可是我一看炼钢工人们干的欢腾着哪!我想,瞧,工人劲头多足,自己站下来,烤吧!我在这个车间待了半个月,才懂得这些工人的劳动干劲是多么不简单。就拿对火花说,我这心里就开了窍,当平炉火花儿冲出炉口时我有点怕,怕火花落到我身上,烫着我,于是眼往上看,前躲后挪。可是工人们呢,却欢欣鼓舞地喊喊跳跳,跟有什么喜事儿似的,满脸笑容。下班后我问支部书记:“我为什么害怕,他们为什么欢喜,难道他们不怕烫?”支书告诉我说:“那个火花有名堂,宽大明亮,摇摆不定,凡是这样的火花出现,说明这炉钢要高产优质,就会给国家创造更多财富,工人们看到他们的生产成绩又给社会主义建设增加力量的时候,他们能不喜欢?那个时候什么烫啊、热啊、全忘了!”我听完感动得很,同时也觉得惭愧,因为我在舞台上演出,很少能时时刻刻考虑到,今天这段书要给听众什么益处。拿工人们的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热情,和自己的思想行动比较起来,真是个鲜明的对照。就是这些事实,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工人,当我和他们一起研究生产计划和学习先进经验时,我心里总热呼呼的,觉着他们更加可爱了。这时候,我才能把反映热修冲天炉的评书改得像样一些。
通过这一阶段的深入生活,不仅对我的思想有所提高,特别是在了解工人现实生活和历史的革命斗争也较前丰富了。材料多了,对工人了解较多了,再来提炼加工,才有了厚实的基础。回来后,我又在许多同志帮助下,学习有关著作,进一步认识自己获得的素材,才再一次开始了反映津浦大厂工人革命斗争评书的创作。这次,我写了提纲,又先写出几个片断,如:《大闹铁路局》《大闹西车站》《红色跤场》《智擒沈不清》等。在写和改这几段中,我那些工人里的熟朋友的生活给了我编写的具体依据。在旧社会里,工人吃不饱,穿不暖,是党使工人们自觉进行政治斗争的,在提炼材料时,我就注意描述党员怎样教育和团结群众的。比如《红色跤场》这段的内容,是一个老工人跟我在闲谈时告诉我的。他说:鬼子来了以后,工人们整天尽挨打,后来工人们就练打拳、摔跤,用来对付鬼子。”我考虑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只是还浅薄一些,便进行了重新处理,把这个摔跤场写成了党的联络站,地下党员们用摔跤练武的形式团结和联系了广大的铁路工人,实际上成为铁路工人对敌斗争的司令部。《红色跤场》的内容是从了解工人生活得来的,也靠着对当时工人斗争进一步认识,才能写得比较更有份量些。
通过深入生活,在描写书中人物方面也开始有点体会了。我没有下厂之前,也曾写过一些人物,不但不典型、不鲜明,甚至有的还有点损害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下厂体验生活后,对工人产生了敬爱的感情,看见了他们在生产火热斗争中那种英雄气概,就感到以前的那种写法是不符合工人阶级面貌的。同时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也使不少英雄人物形象,在我脑子里活了起来,念念不忘。如我在动力车间就发现支部书记刚毅、豪爽、诚挚可亲,对革命忠心耿耿,是个很好的老工人,我在写评书中地下党的负责人王海臣时,就借着我们的老支书的样子来刻划。在写张德庆、张振荣、李大忠等人物时,都想着在津浦大厂里所熟悉的老工人和劳动模范。除此之外,工人的语言也较前丰富了。
下厂参加劳动体验生活的这个时期,是我对工人阶级产生新的认识和加深感情联系的重要的开端,这给自己进一步了解工人、写工人、演工人打下了初步基础。我要坚持这样做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