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医治消化不良病”——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关于新闻写作的指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3-19
第4版()
专栏:

  “医治消化不良病”
——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关于新闻写作的指示
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最近针对目前新闻通讯写作中由于对材料不加分析整理,使新闻通讯表现现象罗列与孤立报导的毛病,指出写好新闻通讯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今后新闻通讯的提高上是一个极其中肯的意见,特介绍如下: 编者
                          
最近各地来稿,特别是农村消息报导中,有一个带有相当普遍性的公式;一开头有时罗列一大堆数目字,如有多少区村,召开了农代会,有多少会员,和土匪恶霸斗争了多少次,发展了多少民兵等;有时繁琐地描写各种会议进程,满纸张大嫂说,李大爷讲出……。接下去就是经验如下,甲、乙、丙、丁。使人读起来味同嚼蜡,看不出运动的发展。这种表现形式,不仅不算是什么新闻通讯,即把他当一个工作报告看,也是拙劣的,必须加以改进的工作报告。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虽然没有经验如下,甲乙丙丁,然而却是最典型地、最模范地总结了经验。为了说明问题,必要的数目字和会议进程,是需要交代的,真正带有普遍性并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也是应该总结的。但是,这些数目字和会议进程,要有必要的分析和整理;这些经验,必须通过事实来说明。新闻学ABC上虽一再教导我们让事实说话,而我们一提起笔,就往往把他忘记。总社有一个指示电中曾说:“在新闻通讯中,不但必须有思想、政策作骨干,而且必须有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动的典型例子作血肉”。既然是以思想政策作骨干,既然是以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动的典型例子作血肉,那么骨干与血肉就应该密切结合、互相渗透,而不是彼此分离。但上述那种新闻公式,显然不是结合而是分离。依据那种公式,不是数目字的堆砌或现象的罗列;就是几条孤零零地所谓经验总结。产生这种公式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犯了两种偏向:一种是手里有一大堆材料,缺乏必要的分析、整理和比较,并且用思想政策把这些材料有所取舍,从而有机地组织起来。他们有闻必录地,把一份连他自己看了也会头痛的材料,塞给读者。另一种是从文件中,或者从负责同志的报告中,干燥的抄几条经验。这两种偏向,都是由于对他自己所接受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脑子加以消化。他们吃下去是青草,但挤出来并不是牛乳,而依然是青草,犯了消化不良病。为了医治这种病症,必须:
一、当你掌握了一堆材料之后,第一步要分类比较,细细的想一想,待思想成熟,大体了解你这条新闻准备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怎样去说明(所谓布局),然后再动手。那种不加思考,下笔直书,是写不出好新闻的。
二、文件是要阅读的,负责同志的报告是要好好地听好好地记的。但是读了文件,听了报告,不等于就解决了问题。这仅仅给了回去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这些文件报告中的原理、原则,要拿到实际中去保护、充实、丰富、有时甚至是修正。原理、原则的单纯的翻印和抄制,那是记录,不是记者。这些原理、原则,要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动的典型例子加以说明,加以发挥。
三、内容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稿件,还往往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我们提倡集体采写,大家动手,必要的时候负责同志要亲自下手。如果我们每个分社负责同志,每月都能亲自动手,写一两篇好的稿件,那么不论从完成党的任务说,不论从提高同志间的采写水平说,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