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最重要和最可贵的——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03
第6版()
专栏:

最重要和最可贵的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观后
叶遥
去年春天,我在河南省沁阳县,和当地的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学生等,一道看了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下乡巡迴演出的《朝阳沟》《刘胡兰》等三四个现代戏。他们的戏,新生活的气息是那么浓厚,革命的热情是那么饱满,语言是那么生动、鲜活,演员的唱和表演是那么动听、真切。我被他们的演出吸引、振奋,更被农村观众热烈欢迎的情绪深深感动。
不久前,长春电影制片厂将他们演出的《朝阳沟》拍成了电影,影片已和广大观众见面了。
他们在拍完电影之后,最近来京正在公演《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等戏。我又一次被他们的演出吸引,又一次被首都观众热烈欢迎的情绪感动。
他们的戏为什么这样吸引人,这样受欢迎?追根寻底,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坚持深入生活,在现实生活的泥土里扎根,不断从群众的生活斗争中,吸取营养,丰富艺术创造,因此他们的戏,散发着新鲜的泥土芳香,表现了艺术的青春;二是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里,不断继承,不断革新,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为群众喜爱的民族艺术风格。这是他们坚持党的工农兵文艺方向的结果,也是坚持发展民族艺术的结果。尽管他们的戏,有些地方还不够成熟,不够深厚、精细,有待进一步努力丰富、提高,但不管你什么时候看,它那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饱满的革命热情,总迎面向你扑来,使你不能不被吸引,不能不受感染。这是革命艺术作品最重要和最可贵的东西,他们做到了。
《朝阳沟》是这样的戏,《李双双》也是这样的戏,他们的其他优秀剧目,也都有这种鲜明的特色。
《朝阳沟》这个反映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戏,是一九五八年创作和演出的。知识青年与农民群众结合,知识分子劳动化,是近年来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大事。在文学艺术创作里,反映这方面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日渐多起来,好作品不断出现。《朝阳沟》早在六年前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不但做到了迅速及时,而且有一定的思想艺术水平,长期演出,长期受群众欢迎,这是很难得的。
这和他们不断努力提高思想、艺术质量,不断进行修改、加工分不开。这次演出,剧本和表演都有不少修改,与去年春天我看到的戏相比,又前进了一大步。原有的艺术特色仍然保持着,一些蔓杂的枝叶剪除掉了,戏更显得干净、洗练了。在戏剧情节和人物处理上,他们也作了一些增删,比过去更合情合理了。这次加强了高中毕业生银环和拴保两个主要人物的戏,两人之间新旧思想的斗争,比过去展开得更充分,使戏的思想深了一层,人物形象更突出了。尤其在台词和表演上,改掉了拴保娘等人物觉得山沟里的人家,娶一个城里的姑娘、高中毕业生银环做儿媳,是“高攀”和“喜出望外”的戏,而仍保留拴保一家人,包括邻居二大娘等,热切盼望银环到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的饱满热情,使人感到特别舒服。现在戏里欢迎银环下乡的热情,没有了“乡下人高攀城里人”的旧思想痕迹,而是婆婆、公公对儿媳出自心底的爱,是山区农民欢迎知识青年下乡的一片纯朴真情,看了更使人感动。这使拴保一家人,尤其拴保娘这个有社会主义觉悟、待人热诚、厚道的劳动妇女的新人形象,更加可亲可爱了。
这个戏的大部分角色,由三个演员或两个演员轮换扮演。我看过魏云同志演的银环,王善朴同志演的拴保,高洁同志演的拴保娘,杨华瑞同志演的银环妈,陈新理和朱义同志演的党支书,马琳和王翠芳同志演的二大娘,韩登庆同志演的拴保爹,董芳同志演的巧真等。这些同志演的戏,有一个共同特点:感情真挚,生活味道足,人物演得活。虽然在唱和表演方面,每个演员艺术造诣有深浅差别,但整台戏的角色搭配是比较齐整的。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豫剧著名老演员常香玉同志,这次也参加了《朝阳沟》的演出。她扮演的拴保娘,演得活,唱得好,观众为她成功的演出热烈鼓掌,更为她下功夫演现代戏的可贵热情热烈鼓掌。
十多年来,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我们新的戏曲事业做出了优异成绩,但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们的时代在飞跃前进,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百尺竿头需要更进一步,这是观众的殷切愿望,也是他们正在努力做的。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作出更大的成绩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