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阅读
  • 0回复

“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04
第2版()
专栏:

“百万雄师过大江”
——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
郭沫若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接受和平协定的条款,使拖延了二十天的和平谈判破裂了。
当时蒋介石还躲在奉化,在南京是由他的傀儡伪代总统李宗仁和伪行政院长何应钦等在支持残局。他们之所以敢于破坏和谈,拒绝向人民交出政权,他们是有所倚赖的。美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援助,不用说是他们最殷切的盼望而认为可靠的期待。还有长江天堑,更加上所谓“千里江防”,冥顽的敌人满以为还可以保护着他们苟安几个月。这样就能争取到时间,接受更多的外援,重振旗鼓。这正是南京蒋朝廷在临到总崩溃前夜的一段残梦。
然而,这一段残梦是十分短促的。真是黄粱未熟,而二十二年的万恶统治便全盘崩溃了!
敌人没有料到,人民解放军是已经早有准备的。百万雄师,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起江阴,西迄九江的湖口,已决定于四月二十日夜,在五百余公里长的战线上开始抢渡长江。正式命令是在四月二十一日公布的。
这样一来,就在四月二十三日的那一天,百万雄师全部渡过了长江,包围了蒋匪帮盘踞了二十二年的南京城。
南京的解放是在二十三日的晚上,蒋匪帮伪“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四月二十二日。李宗仁、何应钦等那一群猢狲们却已提前一天逃跑了。
二十二年的金陵春梦便从此结束。
主席的七律一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无疑就是在南京解放后的三两天之内做的。
主席在那一段时期内,毫不夸大地说,真是“一日二日万机”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交通运输,举凡有关人民政权的奠定工作,都必须加以考虑。在这样百忙之中,主席却写出了这样一首七律。这无疑是由于南京解放的重要性,使主席感到了衷心的喜悦。而这衷心的喜悦焕发了主席的葱郁的诗兴,便酝酿成了这样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
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诗的开头两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纪实,就是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把南京解放了。
钟山就是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边。只说“钟山”也就代表了南京。“苍黄”是变化翻复的意思。《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苍黄这个辞便导源自这儿。由变化之意引伸为天翻地复。孔稚珪《北山移文》有云:“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复”,天是苍色,地是黄色,故所谓“苍黄翻复”也就是天翻地复。
“钟山风雨起苍黄”,就是说南京城起了暴风骤雨,闹得它天翻地复。为什么?就是因为百万雄师渡过了长江,把蒋匪帮的巢穴扫荡了。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再雄伟也没有的诗句。有人或许会说:“江韵和阳韵是隔韵的”。但这不成问题。江阳二韵,古人早就通用,今天更用不着拘泥了。今天是应该按照今天的字音做诗,要打破赵宋以来早就因字音变迁而不大适用的《韵本》的束缚。而且江阳通韵,在主席以前发表的《和柳亚子先生》的一首七律中,也早就用过了。不用说柳亚子先生的原诗也正是江阳通用。
第三、四两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是从正面来歌颂南京解放。
诸葛亮曾与孙权论金陵形势,有“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话。钟阜就是钟山,像一条龙一样在南京之东蜿蜒。石城就是石头城,南京城的别名。南京城就像一只老虎,雄赳赳地坐在那儿。为什么把南京城比成老虎?这是从五行说导引出来的一种传统说法,所谓“左青龙,右白虎”。紫金山在东边,故就其形势而言比之为龙。南京城在西边,故就其方向而言比之为虎。在诸葛亮以后,一般都把“虎踞龙蟠”四字代表金陵。“虎踞龙蟠”一作“虎踞龙盘”。庾信《哀江南》中有句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所说的就是以金陵为根据地的南朝。但“昔之虎踞龙盘”,今已成为人民的都市,以今比昔,换了人间。南京城的形势,在人民作了主人的今天,比古代的任何朝代都更加雄伟了。
“天翻地复慨而慷”,天翻地复即是“苍黄翻复”,与第一句的“苍黄”两相呼应。“慨而慷”是慷慨激昂的意思。古人用“慷慨”二字有相反的二义,一表激昂,一表悲抑。像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便是表示悲抑的例子。这也表示着慷慨二字可以倒用为慨慷。主席的“慨而慷”同样是倒用,但采取了积极的含义。解放了南京的人民解放军不用说一个个都是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然而,不仅解放军是这样,全中国人民都是这样,全世界进步的人民也都是这样。
我还记得,当南京解放的时候,世界拥护和平大会正分别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开会——因为中国代表团和好些其他国家的代表团得不到法国的签证,故只好使一个大会在两个国家的首都举行。我们是在布拉格参加大会的。四月二十四日的下午,正在开会的期间,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了,我们在大会上临时宣布。于是全场哄动,各国的代表们欢喜若狂,高呼“毛泽东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大家把中国代表们抬举起来向空中抛扬,狂欢了将近半小时光景。在那个会场里不也正是呈现出了“天翻地复慨而慷”的景象吗?不一会巴黎的消息传到了,巴黎的大会场上也同样呈现出了“天翻地复慨而慷”的景象。这正十分鲜明地表示着:南京解放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人类所关心的世界革命史中的一件大事。除了反动派之外,谁个能够不慷慨激昂呢?
第五、六两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结晶地表现出了主席的革命的战略思想,即“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四月二十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了接受和平协定之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接着便向各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和南方各游击区的人民解放军,颁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这个命令的诗的表现,就是在这两句。
我国古代的兵法家孙武,在他的《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有“穷寇勿迫”的话。《逸周书·武称解》也说“穷寇勿格”。这在中国一般奉为了格言。就在解放南京战役的前后,国内外都有一些好心肠的朋友,主张中国南北分治,适可而止,不要惹起了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干涉。这些也都是片面的“穷寇勿迫”论者。但英明的毛主席是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在穷寇应该穷追的时候就必须追,决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
“宜将剩勇追穷寇”,请注意那个“宜”字,这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穷寇必追的。“不可沽名学霸王”,如果不追穷寇,便会像西楚霸王一样遭到失败。
秦汉之交农民大起义中的两位领袖——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同时奉楚义帝之命,西向进攻秦二世。项羽从黄河北岸进兵救赵,把几十万秦兵吸引到了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把他们打败了,歼灭了。刘邦则从黄河南岸进兵,因而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便进入了秦的首都咸阳,比项羽占了先。刘邦想占有关中,他派兵把守函谷关,有意拒绝项羽。这样就引起了一段有名的插曲——鸿门宴。
项羽把秦兵收拾好了之后,攻破函谷关,也进入了咸阳。他手下有四十万大兵,屯集在新丰鸿门。当时刘邦只有十万人,屯兵灞上,相去四十里,兵力是远远不逮的。项羽本来想在第二天就用武力消灭刘邦,但他的叔父项伯却把消息透露了,要刘邦到鸿门去道歉。项伯还替刘邦作了解释,并劝项羽不要做“不义”的事。(《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第二天刘邦果然亲自到鸿门道歉,这时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暗示项羽,要他在宴席上把刘邦杀掉,然而他也不动。范增曾经说他“不忍”,那就是说向敌对者讲仁慈了。结果是让刘邦轻易地逃走了。
项羽放走了刘邦,他对于刘邦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放心的。当他分封诸将相的时候,他把刘邦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等于把刘邦封锁在偏僻的山岳地带;而且还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为王,以阻塞着刘邦东进的道路。但这些措施究竟无补于事。不久刘邦回师北上,把三位秦的降将消灭了,接着东出中原和项羽角决雌雄,终于使项羽军败垓下,在乌江自刎。
这就是沽名的楚霸王的悲剧。为什么说他“沽名”?因为他也要行“仁义”。由于要行“仁义”,因而穷寇不追。由于穷寇不追,因而一败涂地。
项羽是值得批判的一个历史人物。他是起义军的一位领袖,但本是楚国的没落贵族,有勇无谋。特别是在他破秦以后,残忍嗜杀,一味破坏,失去了民心。这是他的失败的根源。主席在诗里引用了他,正是批判了他,而且是用来作为宜追穷寇而不追的殷鉴。
第七、八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伸说穷寇必追的战略适应当时的形势而符合人民的愿望。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唐人李贺的诗句,见所作《金铜仙人辞汉歌》。主席把这个成语用到这儿,意思是蒋匪帮的作恶太长久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残民卖国,向帝国主义效忠者已经二十二年;自然界如果有意识,连自然界也会感觉着太难忍受了,不能让它得到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
人民对于南京解放的看法也认为是沧桑之变,即沧海变为桑田。这是很剧烈的变化,很彻底的变化,但也是经历了很长远的岁月的变化。人民是欢呼这项革命的伟大胜利的。普遍的欢呼正突露出人民的深切希望,希望把革命进行到底,希望把沧海彻底变为桑田!
人民的要求看来就是这样:沧海的一角如果还依然存在,促进沧桑之变的人为努力便不能允许有半途而废的一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