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准噶尔盆地亘古荒原变成新疆粮棉产区 玛纳斯河流域渠道成网排灌自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04
第2版()
专栏:

准噶尔盆地亘古荒原变成新疆粮棉产区
玛纳斯河流域渠道成网排灌自如
据新疆日报报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玛纳斯河地区各族人民,全面治理、开发和利用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取得了辉煌成绩。目前,整个流域总灌溉面积已由原来的四十四万亩增加到五百五十多万亩。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抵制了水旱灾害,保证了农作物连年稳定增产。准噶尔盆地南缘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亘古荒原,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玛纳斯河流域共有六条主要河流,其中玛纳斯河最大,长约三百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十二亿立方米,加上两岸溢出地表的泉水,共有十八亿立方米。但是,在枯水期水流量仅有几个秒立方米,七八月洪水期,可以高达四百多个秒立方米。因此,在枯水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洪水期则常常冲毁沿河堤坝,造成灾害。这一带虽然在几百年前已开始垦殖,但到解放时耕地面积(包括利用泉水在内)只有十多万亩。一九五○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进驻玛纳斯河地区,开荒造田,发展生产。战士们在生活和生产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埋头苦干。他们先利用泉水,修筑小型水利,因地耕作;进而对全流域的土地和水量进行勘察和规划。一九五二年开始全面治理玛纳斯河,把玛纳斯河以西的金沟河、巴音沟河、奎屯河、四棵树河、固尔图河等划为整个流域范围(合计年径流量为三十五亿立方米)。在工程建设中,采取分期上马、逐步提高、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方法,整个流域的治理由小的单一的工程,逐步发展到较大的河系上的工程。到一九五七年,顺利完成了第一批干渠、水库和水利控制建筑物。一九五八年以后,全流域的水利建设工程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施工部队千方百计地寻求多快好省的施工方案,集中力量完成渠首枢纽工程和一些较大的水库,然后逐步实现工程的全面配套。这些年,仅生产建设兵团在渠道的斗门以上,就做了五千二百多万土石方。目前,以玛纳斯河为主的六条山溪性河流和十多道泉水,通过两万多公里渠道和合理布局的大小水库,调节自如地流入各个灌区。全流域已形成一幅河河相依、渠道成网、水库棋布、引蓄结合、控制自如、水无空流、综合利用的宏伟图景。
由于水利建设的发展,玛纳斯河流域出现了农业大发展的局面。这里已建起了三十多个大型的机械化军垦农场,耕种面积达四百多万亩。这些农场条田毗连,林带葱郁。从一九五八年以来的六年间,粮棉产量逐年增长。各农场共生产了十八亿五千万斤粮食和八千多万斤棉花。玛纳斯、沙湾、乌苏三县人民公社的受益面积也达到一百多万亩,比解放初期增加四倍多,粮食棉花产量稳定增加。整个流域已成为新疆粮棉主要产区。水电工业、轻工业、林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玛纳斯河和其它几条河流的全面治理、开发和利用,是在农垦部、水利电力部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支持下,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当地群众协助和各方面的支援下进行的。规划和施工的过程中,负责治理的部门,认真地贯彻执行统一规划、全面开发、以农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本着从国家利益出发、军民两利的原则,既全面考虑了玛纳斯河地区的水土平衡,国家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军垦农场的建设发展,又照顾到当地人民公社发展生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军民团结、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业的优越性。
为了保证农田灌溉和合理用水,从一九五六年以来,这里就开始建立了各级水利管理组织,做到了修管并重,经营企业化。各军垦灌区还普遍推行了计划用水、包水到队、专人浇水的制度。在灌溉方法上,各用水单位也普遍推行沟畦灌溉,提高了灌溉效率。目前,兵团各农场每亩地平均毛灌溉定额由一九五七年的八百多立方米,降到四百五十立方米左右。各人民公社的灌溉定额,也在逐步下降。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这里的水利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已把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到渠道防渗和改良土壤等方面。目前各灌区都在注意开源节流,力争在全流域范围内,做到“一方水换取一斤粮”,各军垦农场还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据统计,有些先进生产连队和农场的大部分丰产条田,已经达到了一方水生产一斤麦子、一方水生产二斤到三斤杂粮、一方水生产一斤多籽棉的标准。这些单位的增产措施和经验认真推行以后,玛纳斯河流域将出现一个高产的新局面。(附图片)
玛纳斯河流域灌区渠道成网林带葱郁 (新疆生产战线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