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汉中总结试点经验开始大规模治理汉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05
第2版()
专栏:

汉中总结试点经验开始大规模治理汉江
依靠公社集体力量,吸取各地丰富经验,在山区推行水土保持,在沿江两岸植树种草,并修建一些防洪工程,不仅可以消除水患,提高农作物产量,还给发展多种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据新华社西安三日电 陕西省汉中专区各县入冬以来掀起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治理汉江的活动。据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初统计,汉江两岸各地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新种的各种树木达四千三百多亩,竹子十三万窝,芦苇等草一万四千多亩。
汉中专区各级干部,和群众一起参加了这一意义很大的劳动。最近在汉中地区检查工作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也参加了劳动。
采用植树种草等多种措施治理汉江,是中共汉中地委制订的一个宏伟的规划,根据这个规划,一个有领导、有步骤的群众性治理汉江的活动已经开始了。这个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山川并举治理汉江的规划,是经过多年试验,吸取各地群众的丰富经验制定的。汉江是汉中专区的主要河流,流经汉中盆地的七个县(市)。汉江两岸的耕地占整个汉中盆地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一点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盛产粮食和油料。但是解放以前,汉江年久失修,上游山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逐年增高,河身不断游移。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时,江水泛滥成灾,盆地两岸的肥沃的农田往往被冲变成沙滩。解放以来,汉中各地有重点地兴修了一些防洪排涝、蓄水保土的工程,发动群众造了一些护岸林。这些虽然已经起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根本解决汉江的水患。要治理汉江,保护盆地两岸的农田,单靠筑堤防水不但不是根本办法,而且工程浩大,非短期所可举办。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后,中共汉中地委和沿江各县委,在群众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汉江,陆续在汉江两岸选择培养了二十三个基点,组织群众植树种草,一面在汉江上游推动水土保持措施,一面在盆地两岸营造护岸林或护岸草地,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治理汉江。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试点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效果。特别是在盆地汉江两岸利用沙滩植树种草,不仅起了护岸的作用,缩小了汉江水患;而且所种的林木、果树、竹子、芦苇等,给社队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这些试点单位和沿江其他地区,几年来已经成片造林五千八百九十亩,种草一万零二百亩,兴修了一百二十七处防洪工程,保护了五万五千亩农田,使许多原来荒芜的沙滩,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园田。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都有较大的提高。位于汉江和汶川河之间的城固县沙河营公社梁家庵生产大队,三面临水,历来水害严重。一九五八年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梁家庵群众树立起雄心壮志,采取植树种草、修堤筑坝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四年努力,在沿江地带筑起了四道防洪线,基本上控制了水患。现在,这个大队粮食逐年上升,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而且还营造了一千二百七十五亩果林(桃和苹果)、五百三十亩花椒等经济林、七百八十亩桑林,改变了过去的贫困面貌。沔[miǎn免]县高潮公社高潮大队,在汉江支流沙河西岸,有一千五百多亩的卵石荒滩,人称“鸭蛋场”。一九五六年高级合作化以后,这个大队的党支部在群众的支持下,开始采取一个一个挖坑、取净沙石,又一个一个填土植树的方法,对这片“鸭蛋场”进行治理。经过顽强努力,现在已经营造了薪炭林和用材林一千三百多亩,桃树、核桃树等果木经济林一百五十五亩,近五年来共收入二万七千多元。群众高兴地说:“鸡窝里孵出了金凤凰”。这些典型事实,提高了人们对治理汉江的信心。
一九六三年九月,中共汉中地委召开了各基点和山区各县、沿江社队的代表会议,总结了上述试点的经验,提出了以集体力量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山川并举,主流支流并举,把种草与植树、利用与保护、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先易后难,分层分区,由点到面的治理汉江的方案。会后又发动各地讨论,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同沿江各县、各公社、各生产队共同订出了一个十年治理汉江的初步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山区推行水土保持,在汉江两岸植树种草保护江岸,并修建一些防洪工程,来改变汉江沿岸年年遭受水害的情况,并发展多种经营。这个规划实现后,不仅可以防止汉江水患,保护盆地的农田和许多村镇;并将向汉江夺回十万亩耕地。
这个治理汉江的宏伟规划,受到了沿江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热烈支持。他们通过党代会、社员会,讨论了这个规划,订出了自己的规划,并且行动起来。入冬以来,汉江沿江各地出现了声势浩大治理汉江的植树种草活动。城固县就出动了三万多人,栽了大量的竹子和芭茅。沔县已栽的芭茅超过了原订计划的一倍。洋县磨子桥、杨家湾两个大队,已经提前完成了三年植树种草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