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07
第5版()
专栏:

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几个问题
胡竞良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发展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这项决定显示出增产棉花在目前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因为棉花是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物资,它不仅直接关系着我国轻工业生产和全国六亿五千万人民的穿衣问题,而且同城乡之间物资交流,同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积累,同农业的技术改革,同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公社社员收入的增加,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发展和提高棉花产量的方法有二:一是扩大棉田面积,一是提高棉花的亩产量。根据国内外情况,我国发展棉花生产的方法应当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扩大棉田面积只能居于辅助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棉花生产固然重要,但是粮食作物生产更重要,其他经济作物也很重要,因此没有可能尽量扩大棉田面积来发展棉花的生产。十余年来全国棉花产量的巨大增长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因棉田面积的扩大而增加的产量是不大的。从世界棉花产量增长的原因来看也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十余年来各地棉区的农业劳动模范和植棉能手创造了很多的高产纪录,他们的棉花每亩产量比当年的全国平均亩产量高许多倍,而且某些一向称为低产的棉区由于植棉技术的革新,都在一九五五年以后陆续提高了产量。这些事实说明了我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有很大的潜力。另一方面,从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家的亩产量来比较,我国的平均亩产量并不很高,也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提高。

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域分布是很广阔的,是世界上少有的大棉区,各地的地势、气候、土壤、农情以及棉花品种类型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棉花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上各有其特点,也各有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情况,分为若干类型的棉区,分析其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自然对增加棉花产量会起一定作用。
全国棉花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旱地、盐碱、灌溉和两熟等四个大棉区。
在冀、鲁、豫、辽以及苏北、皖北地区有很大面积的旱作棉田,约占全国常年棉田总面积的八分之三。这一棉区年降雨量约在四百五十至七百毫米之间,西北少而东南多,分布也不均,有夏雨、冬干、春旱的特征。二至四月降水稀少,只占年雨量的百分之六点二至十二点七,加以风多,蒸发量大,对棉花播种极为不利。这一地区棉花缺苗极为普遍,一般缺苗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重的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春季干旱多风是引起缺苗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六月间雨量仍然不多,这两个月的降水量一般不超过一百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百分之十四点五至十八,而蒸发量亦大于降水量;因而棉苗生长缓慢,发育延迟,影响开花结铃。雨季常集中在七八两月,特别是七月下旬到八月上中旬期间,雨水占到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六十点六至四十六点一,雨水偏多,造成落蕾落铃和烂铃,从而降低了产量。本棉区包括平原和丘陵两种类型旱地,丘陵旱地比较平原旱地条件更差,加上土地瘠薄,肥料缺乏,因之,旱作棉区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是比较低的。解决旱作棉区生产上存在的问题,须要抓保墒、播种、保苗和排雨季的雨水四项主要技术。由于这一棉区的面积最大,抓着栽培上主要技术环节,提高单产,对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对旱地棉田保墒关键,群众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保墒的方式是:趁墒早秋耕,深秋耕,耕前耙,耕后耙耱;春季顶凌耙,解冻时耙耱,春季雨后耙耱,播前耙地。这一套旱地整地保墒技术如能完全做到而且在春季地解冻前后,及时耙耱,争取在三月上旬(惊蛰前后)基本耙耱完成,在一般年份,是能保住土壤水分,可以及时播种棉花和出苗。但是,在春季比较干旱的情况下,应用这一套保墒技术,只能保住四至五厘米以下的土墒。四至五厘米土层正是棉花的播种层,这层土过干或者水分不足,就不能及时播种,播种也不能出苗。这就须从播种方法上来解决。
旱作棉区最大的问题在于播种方法和器具方面。传统应用的耧播和开沟播种的方法不适应于旱作区的自然条件,这种不适应也就是导致出苗迟和缺苗断垅的原因。耧播开沟深浅不一,下子不匀,复土不严,又不镇压,最易跑墒,造成出苗慢而且不齐。开沟播种的方法则跑墒更甚。适宜于本区的播种机具是机引四行播种机(或畜力播种机)。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总结材料,机播比耧播增产百分之九点五;配合机耕增产更为显著,机耕机播比耧播增产百分之二十三点三。机播出苗整齐,出苗率为百分之八十点一,耧播为百分之六十三点二。机播的优点是:首先,下子均匀,据调查,三株苗挤在一起的,机播每米内仅有零点二,而耧播的则有一点六。其次,机播深浅一致,出苗快。据调查,机播比耧播早两天到四天,齐苗早五天到七天,每米多出十三株苗。“快”、“直”、“匀”、“齐”是机播的优点。一九六三年棉花播种前后雨水多,气温低,出苗迟,出苗不齐。根据河南安阳专区的总结,无论早播或迟播,无论盐碱土或非盐碱土,都是机播的出苗最齐最快。因此,在旱作棉区推行机器播种(畜力播种机亦可),是增加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措施。另外,在不能保着棉田表层土墒时,群众创出深耩起土的抗旱播种方法,但技术不易掌握,难于推广。陕西省某些公社曾经用两架畜力条播机,一架前面拨土,一架随后播种,虽然能解决问题,但效率降低了一半。把现在应用的播种机装上可以调节深度的拨土器,就可以解决棉花播种问题,这种机器可以名为深播浅盖播种机。
旱作棉区的保苗技术,包括播种前种子浸种拌药防病的措施,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的保墒措施,以及防治苗期病虫害的措施。这一地区在五月间常有寒流侵袭,苗病较烈,播种前须浸种、拌药,以为预防。棉苗出土以后须早间苗,早除杂草,以减轻争夺有限的水分养分,并减少遮蔽,增加棉苗同化产物的制造,有利于幼苗健壮和生长。由于苗病较重,定苗可以适当延迟。由于五六月间降水仍少,常感干旱,所以棉花苗期需要继续保墒。苗期的保墒措施是中耕宜早、宜勤,而且苗际的松土最为紧要。
棉田排水是保蕾保铃的一个重要措施,南方和北方棉区都需要进行。南方棉区雨量偏多,沟洫畦田已成习惯,但尚可研究改进。北方旱地棉田保墒尚嫌不够,排水往往不被重视,实行者少,因而在雨季期间,每年经常有不少棉田遭受水渍,降低产量,甚至失收。一般棉田则在雨季期间,土壤水分饱和,致使土壤温度降低,空气缺乏,影响棉株根系活动和物质的运转,造成伏铃的大量脱落,从而降低产量。由此可见,旱作棉田实行排除雨季的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试验研究总结,在棉花生长期间(四至十月)降雨量达到五百毫米左右,只要加强耕作保墒以及其他田间管理,中等地力的棉田即使不灌溉也可以每亩稳产在一百斤皮棉上下,地力较好的棉田更可达一百三十斤至一百五十斤皮棉。如果生长期降雨量仅三百至四百毫米,则只能满足棉花耗水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不能满足棉花正常生育的需要。但是,棉株尚可直接利用部分地下水。根据研究分析,棉花生长期间地下水位保持在二至二点五米时,地下水补给棉花耗水量约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在旱作棉区,地下水位在二点五米以上时,即使遇到生长期间的特殊干旱,一般对产量影响较小。当地下水位在四米以下时,对根系分布层的补给量极少,产量将降低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或者更多些。所以在旱作棉区,有许多大面积丰产典型范例的主要经验是:冬季深耕,耕前灭茬,耕后耙耱;春季顶凌耙地,播前灭茬;适时播种,播种后锄草;早间苗、定苗,及时除治蚜虫,早中耕;分期追施肥料,入伏后打顶;一般土地每亩四至五千株;严格治蕾铃期虫害,促进早熟。此外,还要改进农具和杀虫器械。例如,采用双轮双铧犁,使深耕成为可能;播种耧上加调节轮,使播种深浅比较一致;采用双头和多头喷雾器,提高治虫工效;实行耙耱合一,简化田间操作工序,提高保墒的作用。

在冀、鲁、豫、苏、新、甘等省区,有盐渍土棉田约占全国棉田面积十分之一左右,其中部分棉田是和旱作以及灌溉棉田互相交错的。这些盐渍棉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滨海盐渍棉田,分布在渤海湾沿岸和东海沿岸如河北、山东、苏北等滨海地区,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土壤含盐以氯化钠为主。这一带雨水较多,可以冲洗压盐,并须开沟排水。第二类是平原盐渍棉田,分布在华北平原和江苏徐州、皖北一带,土壤含盐以氯化钠为主,硫酸钠次之,由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壤中盐分受强烈蒸发而积聚在地表。第三类是荒漠盐渍棉田,分布在甘肃河西和新疆一带,盐分以硫酸钠为主,氯化钠次之。这类盐渍棉田,有极少部分是苏打盐碱土,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碱性盐类。这类棉田有灌溉之利,可以灌溉洗盐。
整个盐渍棉田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缺苗多、出苗迟、保苗不易。解决的方法有:深耕,多施有机肥和绿肥,以降低盐分;耕耙保墒防止反盐,有利出苗;耕后不耙晒垡,增加土温。此外,采用播种机播种,也是早苗全苗的有利措施。在华北平原大部分盐渍棉田的盐分集中在十厘米深度以内的土层里,群众创造深沟浅盖的播种方法,把盐分多的表层土,分拨在两侧,再把种子播在沟底,加以浅复,可以获得全苗。但是,这样不但工效慢,而且也不甚适合华北的春旱多风情况。我认为创造上述的深耩浅盖的播种机,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
根据调查研究,苗期勤中耕,雨后中耕,追施速效肥料,以及勤治蚜虫,是保苗的主要措施。此外,在盐渍地区还有很多的方法增加棉花的抗盐力来提高产量。
根据金杰里的研究,播种前将种子浸透使之胀大,用高渗的百分之三氯化钠溶液浸一小时,然后用水冲洗一小时半后播种于大田,能增加出苗率。试验并证明:定向提高抗盐性,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使已提高的抗盐性和产量的性能遗传于后代。因此金杰里认为,利用植物获得的遗传性,选种家就能培育出在生产上抗盐的高产作物品种。
为了增加棉株的抗盐能力,还可以试验根外施肥和微量元素的效果。
根据研究,海岛棉在发芽出苗期间具有高的抗盐力。在盐渍棉区气候条件如果适于海岛棉的生长,可以试种海岛棉。

在北方棉区部分是灌溉棉田,约占全国棉田总面积八分之一多些。这个棉区在目前植棉的技术水平情况下,单位面积产量是比较高的,但产量还不稳定。原因在于掌握灌溉时期和灌溉量大都还不合理,不能发挥水的最高经济效果。根据冀鲁豫晋陕等八个农业研究单位一九五二年以来研究结果的分析,凡是每亩总耗水量在三百立方米以下的,棉株一般生长较矮小,结铃数少,亩产平均子棉多在三百斤以下;亩耗水量在三百五十至四百五十立方米,棉株生育比较协调,亩产子棉一般可达三百至四百五十斤或更多些。当亩耗水量达到四百立方米后,产量能否再继续提高,水分的影响常较小,主要还须看其他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定。至于亩耗水量增至五百立方米或者以上时,在肥沃棉田,棉株枝叶生长繁茂,反不利于增保蕾铃和产量的提高,甚至还会降低产量。因之,确定每亩棉田总耗水量为四百到四百五十立方米(每降雨一毫米折合为每亩零点六六立方米),可视为本棉区棉花丰产措施的一项标准,总的耗水量减去生长期间降水量,是需要用灌溉补给的水量。因此,本棉区需要补给的水量是不多的。为了普遍提高灌溉棉区的单位面积产量,需要正确掌握灌溉技术。
根据各地试验结果,棉田在播种前的冬季贮水灌溉并在春季耙耱保墒,能够保证播种层有足够的土壤水分,即地表下二至十厘米处含水在百分之十四至十六左右,不但可供棉花种子发芽出苗,并有利于棉苗的生长。对于盐渍棉田,冬灌洗盐、压盐,更能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冬灌的适宜灌溉量是每亩八十至一百立方米。播种前贮水灌溉是基础。做好播种前贮水灌溉、苗期耕层土壤含水率适宜,能够满足棉花苗期对水分的要求,所以生长期间第一次灌溉,常可以从现蕾以后开始。
本棉区棉花生长期灌溉有两个关键时期,即初蕾期前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和盛蕾初花期(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初蕾期一次灌溉以保证二十厘米土层内含水到盛蕾前期仍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百分之五十五为度,或含水占干土重不低于百分之十二至十三。灌水量每亩二十至三十立方米。盛蕾及初花期一次灌水对决定产量的影响最大,主要保证在此期间四十厘米土层内含水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之六十至六十五(或占干土重的百分之十五至十六)为限,灌水量每亩三十至四十立方米。在沟灌条件差的地区,为了节约并经济用水,将生长期第一次灌水时期适当延至盛蕾初期(六月二十日前后),如果掌握适时,亦可获得较高的产量。盛蕾及初花期一次灌水时期的掌握最关重要,在干旱年如果晚灌水五至七天,常致棉花亩产减低百分之二十或者更多些。在七月间发生伏旱地区,须于初花期进行一次灌水,灌后十五天左右,再进行一次灌溉。盛花期后,即进入雨季,一般不进行灌溉。
至于棉花生长期中的灌溉次数,中常年生长期灌水一两次,干旱年灌水两三次,即可保证棉花获得较高的产量。
这一棉区目前能掌握的丰产植棉技术,是每亩一百五十至二百斤皮棉产量。二百斤以上的亩产植棉技术,须进一步加以研究。
我国另一个大棉区是两熟棉区,约占全国常年棉田总面积不足八分之三。本棉区可分长江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以四川省为主,气候特点是常有春旱、夏洪、秋涝。棉花前作以蚕豆、豌豆为多,麦类次之。中游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棉区,有梅雨和伏旱。棉麦比重最大,其余为豆类和油菜。下游包括江苏浙江和安徽的淮南棉区。气候特点是春秋多雨,中有伏旱。棉花前作以小麦、大麦、元麦为主。
两熟棉区由于多系一年两熟栽培,生产上存在着两熟作物“种”“管”“收”的矛盾。因此,棉花品种、栽培等一切措施,都须服从两熟的要求。解放以来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获得了一套克服两熟矛盾的技术。例如,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严密治虫、加强田间管理以及防涝等,都是可以继续推行来提高这一棉区的粮棉产量的。这一棉区有一个尚待推广的增产的措施是伏旱的灌溉。长江中下游各省棉区都有伏旱。在伏旱期间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常致棉花的蕾铃大量脱落,显著地降低产量。根据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九五六至一九五八年伏旱灌溉试验结果,灌水比不灌增产子棉百分之八点五至十三点二,灌水量每亩每次二十五至三十五立方米,灌水的方法以群众所创造的“培土沟沟灌”方法为最好。

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另一个最重要问题是棉田机械化问题。
目前我国棉花的生产过程中,除了耕耙等少数田间作业利用机械外,其余几乎全是手工劳动,很少利用机械。因此,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低。据典型调查,我国主要棉区一般集中的棉田,每亩用十八至二十二个工,平均每亩产一百四十至二百二十斤子棉,每一劳动日生产子棉八至十斤;个别生产队每亩用二十至二十五个工,平均每亩产子棉二百八十斤,每一劳动日生产子棉十一至十四斤;而较差的生产队每一劳动日生产子棉四至六斤左右。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机耕区的调查,棉田每亩用工十至十二个,每亩平均产子棉二百至二百五十斤,每个劳动日产子棉二十斤左右;部分的机耕国营农场棉田每亩用工十八到二十个,每亩产量平均子棉四百斤,每个劳动日生产子棉二十至二十三斤左右。上述的调查说明:第一,棉田用手工劳动与采用机械操作作比较,机械操作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棉田采用机械操作再辅之以人工的精耕细作,可以更加提高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
棉花是技术作物,不仅田间的栽培管理,如整地保墒、施肥、中耕、培土、治虫的技术作业的次数多,而且对于每项作业的时间和工作质量有严格的要求。用人工操作总不易及时,而且质量差。机械操作由于工作效率高,质量好,因而符合这个要求。机械操作的本身所以能增产,其原因也在此。耙地、中耕,作用在于保墒,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拖延时间就不能保墒。棉花的播种是有一定适宜期限的,用人工开沟撒种或耧播工效慢,因而播种的期距一般是二十天甚至一个月,前期虽适时,而中后期则已嫌晚。治虫须在极短时间内喷药防治一遍才有效,如果时间延长,虫害已生,喷药防治,反成浪费。至于工作质量,前面已经谈过,机播所以比开沟播或耧播好,就是由于机播的深浅一律,下子均匀,工作质量合乎标准的缘故。又如棉田是需要多次中耕的,在棉花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要求不同的中耕深度,用手锄或者耘锄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
实行棉田机械化,似须研究三件事:第一是改制一些农具。前述旱作棉区的抗旱播种机和盐渍棉田的深沟浅盖播种机,需要由研究机关就现有播种机加以研究改制,制成两个棉区可共同应用的播种机。第二是附属农具的选型。我国棉花区域辽阔,地貌、土壤、农情不一,不但拖拉机须选型,即附属农具也须根据棉区情况研究定型。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初步鉴定出M—N圆盘犁适应于苏北盐渍棉区的浅层耕作的性能,并能切割绿肥。这种犁的优点,是阻力小、效能高、耕地平和立垡率高。北方旱作棉区机耙的研究选型也很重要。第三是附属农具的配套。北方棉区排除雨季雨水对于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有显著的效果。据河北省棉花研究所的研究,在夏秋多雨年份,棉田进行排水比不排水的增产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四十九。这种排水的方法,是可以在定苗后结合中耕,在雨季来临前培成四五寸高的土垅来解决的。而这个棉区,棉田培土所以未被采用,是由于中耕机上未备有培土的齿头,用手锄培土很难做到。又如目前棉田追施化肥已普遍采用,但大都是用撒施、面施,不仅生效慢,而且肥效易于流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中耕机附加临时安装的追肥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灌溉棉区中耕机如备有开沟的齿头,就可做开灌溉沟的工作。类此的还有平土器等等附属的农具。研究不同棉区所需要的不同的配套附属农具,是棉田机械化的一个极关重要的工作。
总的来说,在华北、东北、新疆以及苏北、皖北棉区尽先配备拖拉机使之机械化,并按地区配备成套耕、耙、播机具和成套的附属农具或齿头,在南方棉区配备和改造成套的畜力棉田农具,对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有重大的意义。

研究各棉区的作物布局和粮棉比重形成的原因和问题,能更好地规划棉花生产,合理利用棉区资源。
根据各地对棉区作物布局调查材料证明:适当调整棉区作物搭配,有利于棉花增产。例如,在陕西关中和晋南旱塬棉区,适当减少小麦面积,扩大豌豆面积,实行棉花小麦豌豆轮作,能显著提高棉花产量。据在湖北新洲县十二个集中棉产队调查,一般大麦、油菜、豆类及其后作棉花两季用工量,较小麦棉花两季用工量分别节省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五和百分之七十五。因此,合理安排棉花前作物的种植比例,能够错开农活,和缓夏收夏种和棉田管理用工的矛盾。另据在江苏南通地区的调查资料,适当安排部分豆科作物是和缓当前肥料矛盾,促进棉粮增产的重要措施。在棉花旱粮轮作地区,实行夏熟作物半麦半豆和秋收作物半棉半粮两年四熟的种植制度,可以稳定提高粮棉产量。在稻棉轮作地区,适当压缩部分水稻面积,扩大棉花与豆类作物,实行棉花、水稻与豆类三三制,可以缓和农忙季节劳动力的矛盾,提高棉花与水稻的产量。
其次,棉花种植比重的大小与棉花的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一九五五年统计的资料分析,棉田占耕地面积在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全国有七个县,平均亩产皮棉四十四斤,高于全国平均产量八点九斤;棉田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的有二百四十一个县,平均亩产三十五点四斤,稍高于全国平均产量;棉田占耕地面积在百分之十以下的有一千零二十七个县,平均亩产只二十五点四斤,低于全国产量九点七斤。相邻的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的县,棉田比重不同,棉花产量相差也很大。例如,河南安阳县(一九五五年),棉田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亩产皮棉四十点七斤。邻近的汤阴县,棉田占耕地的百分之二十八,亩产三十六斤。河北威县、南宫县(一九五五年),棉田占百分之四十三到百分之四十七点五,亩产皮棉四十到四十五斤,而邻近的清河县,棉田占耕地百分之二十一,亩产三十六斤。四川、湖北都有类似的例子。以上资料说明,棉田适当集中,似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但是,也有棉田比重过高因而导致产量降低的例子。河南安阳县洪河屯人民公社崔庄大队,一九五五年以前棉田占耕地百分之五十上下,棉粮产量高而稳定。一九五五到一九五六年棉田比重扩大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由于作物单一,农活忙闲不均,耕作管理粗放,棉花产量由二百斤(子棉)降到四十五斤。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棉田面积稳定在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六十左右,棉花的产量又回升到二百斤。由此可见,研究制订各棉区粮棉种植面积的合理比例,对于保证我国棉花稳定丰收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