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战后美国国外投资变动的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09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战后美国国外投资变动的趋势
陈荫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主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国际环境主要是:(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剥削领域大为缩小;(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严重地打击和削弱着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三)战后初期退出世界政治舞台的战败国(如日本、西德)和被战争削弱了的英、法等国,在五十年代的后期已经不同程度地恢复和增长了经济实力,在帝国主义之间展开了更尖锐、更激烈的争夺市场、争夺原料、争夺投资场所的斗争,而美帝国主义者却“企图在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一个空前未有的大帝国。它所追求的这个大帝国,不但直接奴役西德、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和它们原来的殖民地、势力范围,而且要直接奴役英国、法国、比利时等这些战时的同盟国和它们原来的殖民地、势力范围”(红旗杂志编辑部:《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战后,美国的庞大的国外投资正是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国际环境中形成的。
战后,美国国外投资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呢?
私人直接投资与政府的长期贷款成
为国外投资的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不完全和有意识缩小了的统计数字,战后美国国外投资增加简况,如下表:
美国各项国外投资增加简况
(年底数字) 单位: 10亿美元
1939  1946  1962合 计 11.4  18.7  80.1私人的 11.4   13.5  59.8
长期的  10.8  12.3  52.6
直接投资  7.0  7.2  37.1
证券及其他  3.8  5.1  15.4
短期的  0.6 1.3 7.2政府的  — 5.2  20.3
长期的 — 5.0 16.0
短期的 — 0.2 4.3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战后各种方式的国外投资都有了急剧的增长,投资的资产总额一九六二年较一九三九年增加了六倍。国家资本输出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形式上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也是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新内容。美国以政府机关和国家银行名义进行的国外长期贷款,其项目包括:一九四五年美英财政协定的贷款,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贷款,根据“共同安全计划”的贷款,购买剩余物资的贷款,等等。虽然它是以信贷形式输出的借贷资本,以贷款形式获取利息,但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借贷资本的范围,每次贷款都有军事政治的意图,每次贷款都附有侵犯借款国家主权、干涉其内政外交的条件,而且几乎无例外地把“鼓励私人投资”、“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战后初期,美国靠“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把西欧国家推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近些年来,它更以“援助”为名,把重点转向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以国家输出资本的方式控制“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推行其新殖民主义的侵略政策。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私人投资”项下的长期
“直接投资”的增长,截至一九六二年底已有三百七十余亿美元,较之战前增加了四倍多。应当指出,这是已经被官方有意识缩小了的数字,实际投资额要比它大得多,估计在一九六二年底应至少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
战后,美国国外直接投资在私人投资中的比重一直在增长,进入六十年代时已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特别是战后十年内,尽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资本输出中占有绝对优势,但它在证券投资方面增加得很少,直到一九五八年才达到了战前二十年代的最高水平。美国私人国外长期投资的构成是:在一九六二年,直接投资占百分之七十一,证券及其他投资占百分之二十九;而在一九三○年,前者占百分之五十三,后者占百分之四十七。
美国私人国外长期投资构成的变化所反映的借贷资本输出较少,而以输出企业资本为主的情况,正表明了美国垄断组织对于投资国家的企业经济活动,不满足于间接的参与,而要掌握企业的所有权、经理权,对于投资所在国家的商品生产进行垄断经营,对于投资所在国家的经济进行直接控制;表明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不满足于利息和分红,而要掠取更高的带有垄断性的“超额利润”,在国外进行资本化,建立“永久性”的剥削阵地。
在不同地区投资增加的不平衡性
战后初期,美国大量输出的是国家资本,在一九五○年前后的投资累计中,政府贷款曾占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是,到了一九五四年,国家资本输出转为逆差。此后又逐年增多,但资本输出的对象转移,重点转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所谓“经济援助”。至于私人资本的大量输出,则在五十年代以后。近些年来,私人资本输出在西欧国家有显著增加,在拉丁美洲的比重有所减少,正好与国家资本输出成为鲜明的对照。
美帝国主义参加“瓜分世界”较晚,但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一样,私人国外投资大部分投在殖民地和附属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投资主要场所还在西半球,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是重点地区;而在亚洲和非洲,美国投资很少。战后投资的趋势是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比重相对缩小,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有了显著的增加;从五十年代后期起,西欧国家成了美国私人投资增加得最迅速的场地。这样,战后美国垄断资本的投资范围,也就是掠取“超额利润”的范围,扩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原有的投资场所仍然保持,新的投资场所正在力图开拓,而且通过战后出现的国际金融机构来输出资本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帝国主义国家输出资本从来就是不平衡的。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外投资曾经一度急剧减少,但是,从战后时期看来,则是一直在增加着。近年来,由于西欧国家经济实力的恢复,美国国际收支地位出现了长期的严重逆差,国家资本输出的净额减少了,私人资本输出还保持着远较五十年代初期为多的高度。
分析一下战后美国国外投资增长背景情况,就可以看到国家资本输出和私人资本输出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消长,正是美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为手段,两者互相配合,夺取资本主义世界垄断地位的曲折过程。
战后,美国扩大资本输出范围首先是从西欧国家开始的。通过一九四五年的美英财政协定,一九四八年“马歇尔计划”的推行,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等,为控制西欧国家政治经济,侵入它们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打下了基础。一九四九年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在五十年代初期,以“经济援助”、“技术援助”为名,以“双边协定”或条约的方式,取得了美国资本渗入“经济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特权和保证。随着这一系列准备与安排,美国私人资本输出大量增加。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度私人资本输出的净额达三十亿美元左右,成为战后私人投资增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几年,增加的幅度明显地扩大了。
但是,与此同时,在五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一九五七年以后,它使得美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一方面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加速了,新独立国家大批出现,美国垄断资本到处遭到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反对;另一方面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下,西欧国家与日本和美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展开了争夺市场、争夺原料、争夺投资场所的激烈斗争。为了占领西欧市场(特别是共同市场国家的市场),美国垄断组织不得不超过关税壁垒向西欧国家进行大量投资;为了给美国垄断资本侵入“经济不发达”国家蒙上骗人的外衣,或者巩固其已经占领的投资阵地,它不得不打起“经济援助”的旗号,以及更多地利用了在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国际金融组织。
可以这样说,战后美国资本输出的不平衡性,也是美国垄断资本企图控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直接反映。
私人投资的经济部门由分散走向集中
美国私人国外投资行业的选择主要反映在长期直接投资上,而战后直接投资行业的选择与战前比较确有显著的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投资行业的次序是制造业、公共事业、采矿冶炼、石油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造业和石油的投资增加较多,采矿冶炼虽然增加得多些,但在比重上比战前减少了。而战前并不占显著地位的贸易,增加得很迅速,这说明美国私人国外投资不仅在抓商品生产,也在抓商品流通。截至一九六二年底的美国国外私人投资行业分配比重为:制造业占百分之三十五点六,石油占百分之三十四点一,采矿冶炼占百分之八点六,贸易占百分之八点一,公共事业占百分之五点五,其他占百分之八点一。
此外,投资行业在地区分布上也是非常集中的。制造业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在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其中主要是加拿大、英国和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而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主要是石油和采矿冶炼的投资。
美国垄断组织对国外制造业的投资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固然是由于生产条件(如动力来源、熟练工人等等)的影响,然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越过关税壁垒,打破进口限制和外汇管制等保护措施,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工,与当地的垄断资本竞争。美国资本大量地侵入西欧共同市场和英国等国家的事实,都明显地证明了其资本输出不仅是扩大美国商品输出的手段,而且是在外国市场上排挤竞争者,占领销售市场的手段。
据《华尔街杂志》的报道,美国公司在国外生产的部分已经大大超过了输出的部分。估计一九六三年,在美国公司的国外销售额中,国外直接投资的工厂制造的产品占三百一十亿美元,从美国国内输出的产品为二百三十亿美元。美国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市场上进行的垄断竞争,越来越依靠于国外直接投资,这不能不说是资本主义世界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新发展。
更重要的是美国垄断组织国外投资还有其明显的倾向,这就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投资集中于该国的获利较多、正在扩展中的制造业。问题很清楚,美国垄断组织只有控制这样的工业,才能在“经济发达”国家里建立垄断地位;也只有投资于这样的工业,才能榨取到最高的“超额利润”。
至于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制造业投资很少,即使有一些投资,也是以装配作业为主,这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附属国一贯的政策,美国并不例外(截至一九六二年底,按照美国官方的统计,这项投资大约有二十二亿美元,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六)。战后,美国在拉丁美洲某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的制造业投资有些增长,但这也只是为了扼杀在大战期间和战后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扩大美国商品销售市场,而并未改变把拉丁美洲做为美国永久性的原料基地的企图。按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一九五七年拉丁美洲对美国出口的石油及金属矿产,百分之七十八来自美国投资的公司,就是一个事实的明证。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的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在工业不发达地区不建设工业企业,……在亚洲和非洲国家,除了日本,都不应当帮助它们建设巨大的加工企业,而只可以帮助它们建设小企业。要是为生产战略物资,则可以建设大企业”。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美国战后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投资以掠夺“战略物资”为主的明显企图。
在美国掠夺的“战略物资”中,占首要地位的是石油和金属矿产。这些物资一方面是美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展军火工业和其他现代工业所必需,垄断了这些原料来源,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多数“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了这些资源,也就阻塞了它们走向“经济独立自主”的道路,使它们永久陷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原料供应者的境地。
由此可见,美国私人国外投资,从行业上看,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都是以如何保证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垄断控制的加强作为中心来活动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