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世风日上——有感于曲阜的一条消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12
第6版()
专栏:

世风日上
——有感于曲阜的一条消息
梅原
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是津浦铁路必经之地,但车站不设在县城附近,却设在离城十多里的地方。我几次路过那里,心里颇觉奇怪。最近翻阅鲁迅先生《集外集拾遗》里的《关于“子见南子”》,才知其中原由:当年津浦路开修,本拟以曲阜县城为站,但孔“圣人”后裔认为,这破坏了“衍圣公府”的风水,不行!于是,只好铁路改线,车站搬家。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到处不受欢迎,太史公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死后,却得了个阔得了不得的头衔——“大成至圣先师”。历代统治者,都把他捧上了天。正因此,他的后代子孙,就沾了这位老祖宗的光,在曲阜地方,着实威风了好多年。《关于“子见南子”》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九二九年,曲阜的一个师范学校,演了一出《子见南子》,被“孔府”告到南京反动政府,说是亵渎了“圣人”,虽经校长反复申辩,终于不得不丢了差使。先前曲阜的封建势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前不久,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曲阜城关公社夏家村大队队长夏明钧同志去世了,他们不请响器,不做道场,却开了个简单而又朴素、隆重的追悼会。这在现在,本来没什么稀奇的。但那地方离先前的“衍圣公府”只有六七里路,过去封建思想特别深,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我们的劳动人民,如今不仅获得了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而且也开始挣脱旧习俗的桎梏,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了。
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们,总是借着儒家思想,打着“以孝治天下”、“以礼治天下”诸如此类的旗帜。孔子对丧事的看法,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但从《淮南子》中孔子主厚葬、墨子主节葬的记载,以及孔子自己曾说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看来,他老先生是主张大办丧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加上先前反动统治者为了瓦解人民斗志,对迷信思想的极力宣扬,那些封建习俗、繁文缛礼,就成了劳动人民精神上以至物质上的极大束缚。夏家村大队七十六岁的老贫农夏际辉说得好:“过去请响器、摆酒席那套‘出殡穷三年’的老规矩,害苦了多少穷苦人!”
有些人认为,死了长辈,大办一下丧事,是尽儿孙们的“孝道”,乃“人之常情”。其实所谓“孝道”也者,对于旧社会里的豪门贵族,那是一种讽刺。他们一面在前厅大办丧事,一面在后堂兄弟之间却为争夺遗产而大打出手。至于我们劳动人民中的有些人,觉得老人们穷苦了一辈子,死后为他念经拜忤,无非是希望他来世投个“好人胎”。这中间,是寄托了当时被压迫阶级对受苦受难的老一辈的感情的。但,人死后哪来的灵魂?哪来的“来世”?它只能自欺!旧社会多少穷人,再烧香拜佛,再祈求菩萨保佑,到头来,还不是越过越苦越穷吗?对于老人,古人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我们对老人倒也不应该“养薄”;敬重老人,抚养年老的父母是儿女们的一种义务。但“祭而丰”,倒确是一种于死人无益,于活人有害——浪费物资、宣扬迷信、麻痹我们阶级意识和革命意志——的封建礼尚!
解放以后,随着建设的发展,现在劳动人民中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获得了可靠的社会保障。因此,他们热爱党、热爱新社会。如今他们有的去世了,作为后辈的人,用简单朴素的办法悼念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才真正合乎老人们的心意。难怪夏际辉老人参加了夏明钧的追悼会后嘱咐他的儿子说:“我百年之后,不用那套旧办法,你就仿着给大队长办丧事的这种办法给我办好啦!”
什么孔夫子“礼法”,什么三纲五常、阴间地府、“投胎再世”,都去它们的吧!觉醒了的人民,只相信现在脚踏实地的人间。对这种新的社会风尚,过去那些封建脑瓜子的“老学究”,一定会摇头晃脑地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时代变了,道德风尚也必须变,现在应该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上,好得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