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阅读
  • 0回复

点滴石油见丹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23
第2版()
专栏:

点滴石油见丹心
新华社记者 张高鹏
从一滴水,可以看出太阳;从一滴油,可以看出石油工人的赤心。
一滴油,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石油工人却视为珍宝。玉门石油管理局第三油矿的采油工人张君朗,看到一三○号井场有油,就提着油桶,用瓦片把油收回来。石油沟油矿采油一队陈克诚班从集油站往输油站输油,由于双方没有联系好,溢掉石油八公斤,他们当作严重事故,立即开会检查。这些人生活在油海里,却这样斤斤计较,这是为什么呢?
一些工人回答说:“一滴油,也是我们对国家的贡献。”
另一些工人回答说:“一日一线头,百日一条牛。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社会主义大厦怎么建设得起来!”
正是这些思想,指引着他们处处爱惜每一滴原油。
在石油沟油矿,几年来,矿党委书记和矿长等领导干部,经常和工人一起,拿着洗脸盆,把流失在地面的原油一点一滴地收回来。一九六二年,他们在距矿十公里的三角湾一带,就收回原油四百一十六吨。
这个油矿有一个输油队,每天要多次用钢卷尺在油罐中量油,每量一次,钢卷尺上都要带出一点原油。这是浪费啊!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工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每次量过后,就用手指顺着钢卷尺把带出的原油刮进罐里。看起来这是微乎其微,但据计算,他们每天从钢卷尺上能刮下约一公斤原油。
为了掌握原油质量情况,采油工人要不时取样化验分析,取一次油样,往往会洒在地上几滴。采油一队实习员白源东建议取样时带个小桶,工人们采纳了他的建议,取油时用废旧罐头盒接着,这样就不再抛洒原油了。
原油从井下采出来,大部分都含有水,水必须放掉。油比水轻,工人们一直是采用在油罐下部开口的办法,把水放走。这样放水,多少总得带出一点油花来。有一天,采油工人任中贵,在三号选油站看到从油罐中流出的水是淡茶色的,心想:“吃的水都是透明的,这水中肯定有原油。”他把这想法告诉同班工人,大伙觉得有道理。当晚九点多钟,上夜班的工人就把这些水引到一个坑里存起来,过了两天,上面真的浮起薄薄一层原油。这一发现,引起了全局所有采油工人的注意。随后,各油罐的水都先放入坑内,经过多次沉淀,收回油花,最后才放掉。
但是到了冬天,戈壁滩上的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水一放出就结成冰,带出的油花难以收回。鸭儿峡七号选油站的工人们又想出一个办法:改用细管子放水。管子细,流量小,流速就慢,不会引起油罐内的原油波动,带出的油就更少了。现在,各选油站都采用了这个办法。
玉门石油管理局的西边,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这就是石油河。这条河,顾名思义,是由石油而得名的。在很久以前,河里就长年漂流着油花。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写道:“石脂水在(玉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这里说的“泉有苔,如肥肉”,指的就是原油;“水上有黑脂”,指的就是漂流的石油花。这石油花,是原油渗透土层而流入石油河的。
锅炉工人张民和技师张国平在石油河畔工作时,看到河上一滴滴的油花顺水流走,觉得十分可惜,提出拦河回收油花的意见。处党委立即派党支部书记柴自清和十多个工人,在石油河中垒石坝,拦油花。当时,玉门的气候还在零下二十多度。垒坝要用石头,石头冻在河畔,他们就用铁镐挖,用抬杠撬,筑起了石坝,油花被拦住了一部分。为了收回全部油花,他们又筑起另一道石坝,还挖了储油池,并在河畔上建起了小锅炉房、小油池、油罐和压力罐。从此以后,油花再也不白白流走了。去年以来,他们已经从河里回收了几百吨原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