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沙石峪的秧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24
第6版()
专栏:农村文化工作札记

沙石峪的秧歌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方掬芬
夜深了。天上寒星点点,冷气逼人,周围一片漆黑。但是在沙石峪的一个小院子里,却是锣鼓喧天,歌声嘹亮,夹杂着一片温暖人心的笑语声,煤气灯亮得像白天一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农村演出队的同志们和乡亲们正在开临别联欢晚会。“现在是最后一个最精彩的节目,请我们的老支书张贵顺同志领着大伙扭秧歌。”
随着一片欢呼和热烈的掌声,站出来一位五十多岁、头发花白、身穿青布棉袄棉裤的老农民。那布满皱纹的脸激动得通红。他两眼炯炯有神,伸出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要大伙安静。虽然在他面前只不过几十个人,但他却放开洪钟似的嗓门,就像对着临出征前的千百个战士讲话一般:“咱沙石峪的人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各位同志能到这儿来慰问演出呀!早先地图上找不到沙石峪的名,这儿的人出去,也不敢说是沙石峪的人。今天同志们来给我们演出,全体社员今后一定更加鼓足干劲,把第二个十年计划完成得更好,来回答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来回答同志们。今晚我一定要带头扭秧歌。同志们,我已经十二年没扭秧歌啦!”
锣鼓点子敲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大伙扭呀跳呀,一个个是那样的激动,是那样的愉快,把整个晚会的气氛推到最高潮。
提起张贵顺扭秧歌,可不同于一般。十几年前,沙石峪虽然解放了,但那漫山遍谷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就是把山挖平了也找不出一滴水来。真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谷大石头”,加上过去太穷太苦,人们的生活依旧贫困不堪,年年需要国家的补贴。就在这个时候,上级组织决定派张贵顺等同志去党训班学习组织起来大搞生产的道理。
张贵顺他们回来以后,连着开了二十七宵的会,定计划,想办法。互助组头一年就得了个大丰产,大伙情绪可高了。生产搞起来了,文化生活也得配合上。可是,文化活动咋搞呢?早先沙石峪的人要想逗个乐就看狗打架,村外来了个打铁的,叮叮当当响就会围上一大堆人看热闹。后来,张贵顺想到在党训班学习时看见过扭秧歌,就自己捉摸起来。就在十二年前一天的傍黑,张贵顺一个人独自在打麦场上比手划脚地扭来扭去。一会走八字,一会走圆圈,顾了手顾不了脚,还老顺拐,嘴里念念有词。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位乡亲刚巧路过,见他这模样,立刻跑到张贵顺家对他老伴说:“大嫂子!可了不得啦!快去看看大哥是不是犯病了?”慌的张大婶子连走带跑地来到打麦场,要弄他回去。
“唉!我的傻老婆子!我这是响应党的号召,要带头搞文化活动,大闹生产,把咱这穷山沟子变富了!哪是犯什么病了?快家走吧!”
张贵顺正是这样的人,一心向着党,只要是党提出的号召,天大的困难也要完成任务。闹生产,开山劈地,要荒山低头,要顽石让位,扭秧歌,编歌词,演哑剧,学文化,处处带头。就这样,干呀,唱呀,扭呀,全沙石峪的男女老少都动起来了。
这儿的田,是乡亲们一镐一镐凿开顽石砌成通向云端的梯田;田里几寸厚的土,是乡亲们用手从石缝里一捧一捧挖出来的土,是一担一担从山下挑上来的土;这儿的水,是用两根巨龙似的水管由高山下引上来的水;这儿的大车道,是劈开石山修筑的大车道。沙石峪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每年向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果和粮食。十年过去了,这儿的乾坤根本扭转了,从此结束了“有女不嫁沙石峪,光有石头没有地,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有衣”的穷困面貌。
正当沙石峪的人们胜利地总结了第一个十年,开始了第二个十年的时刻,正当人们带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展望着未来的时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农村演出队来到了这里。乡亲们以无比的热情和更大的干劲来迎接他们。为了看戏,社员们把三天的活一天完成;让出最暖的炕给演员们睡;拿出最香甜的干枣招待客人,大娘将白薯热在锅里等演出的人深夜回来吃,还拿出自家的蜂蜜要我们喝了保养身体。我们躺在炕上,大娘还要摸摸你的被子薄不薄,口口声声说:“同志呀!到了咱山沟就像到了家,千万别客气,往后可常来呀。”孩子们在路上遇见你,一定要拽住你说:“姨!上家待会儿去吧!”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也不管北风多么凶猛,乡亲们如饥如渴地在台下看戏,没票的孩子们,会一连两三个钟头爬在树上、院墙上看戏。
剧院的演出鼓舞着每一位乡亲。沙石峪的一切深深地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
今夜,沙石峪的小院里正在开联欢晚会,张贵顺正领着大伙扭秧歌。夜越来越深沉,寒气更加渗人,可是,人们的劲头越来越大,越扭越高兴。乡亲们的脑子里浮现出第二个十年的光辉远景。在这热烈欢腾的扭秧歌舞的场面里,剧院的同志们也越来越高兴。美好的未来紧紧地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