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二人小戏 一派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24
第6版()
专栏:剧评

二人小戏 一派新貌
林绿
过去听过二人台、二人转演唱,那种淳朴、优美的风格,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音乐,使人久久难忘。这次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二人转联合演出团来京演出,带来了一批新节目,又使人耳目一新。
这次演出中的绝大部分节目,是反映农村现实生活斗争题材的现代戏,其中有反映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娄小利》,有以知识青年决心回乡生产建设新农村为题材的《接姑娘》、《秀女放鸭》,有反映农村中尖锐阶级斗争的《邻居》,还有反映蒙汉民族革命友谊及草原新貌的《赛乌素沟畔》。他们也演出了重新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闹元宵》、《劈关西》等。现代题材的剧目,在表现新的时代、新的农村、以及新人物的精神面貌方面,尽管在思想上、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不尽相同,但都生动活泼,清新可喜。
二人台演出的《娄小利》,就是一个引人的小戏。剧中塑造了一个不安心农业生产、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农民形象——娄小利,又刻划了来喜和金花这两个闪耀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农村新青年,和娄小利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剧本中运用了有力的细节描绘,造成强烈的喜剧的效果,使人们用笑声斥责了那种自发的资本主义思想。娄小利的转变也较自然,整个戏演得很有风趣,发扬了民间小戏健康、幽默的特色。
二人转演出的《接姑娘》也是一个好戏。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要是叙述女儿在转回家乡的路上说服父亲允许自己参加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演出非常清新、亲切,演员和观众之间,犹如对面谈心,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新故事。在表演上朴实、健康,散发着浓厚的新农村的生活气息。扮演父亲的林兴同志,声音清亮、明快,演唱的韵味淳厚,表现了当地农民爽朗的性格。扮演女儿的孙桂兰同志,运用扇子的旋转,表现了车轮的转动,在扇子功的运用上,很有独到之处。这也是表演艺术上运用扇子功的一种革新和发展。
二人台、二人转虽然在演唱形式上,有共同之处,比如通常都是二人(也有一人或二人以上的)化装演唱。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主要的区别就是流行地区不同、方言语音不同、音乐唱腔不同。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及晋北、陕北等地),它吸收了蒙古族、汉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是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培育的艺术花朵。至今在二人台(以前也称“蒙古曲儿”)音乐中,还保留有蒙古族民歌的曲牌。二人台的音乐具有辽阔、粗犷、朴实、跳荡的特点。特别是笛子、四胡伴奏时,滑音的吹奏、跳荡的音程,很有特色。二人转流行在祖国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是吸收了当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调发展形成的。它的音乐具有活泼、爽朗、诙谐、明快的特点,伴奏主要以板胡、唢呐为主。这些就是区别二者不同的地方色彩的主要标志。
从这次演出节目来看,二人台、二人转都保持了原来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又根据表现不同剧目内容的要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革新和发展,丰富了原有的表现形式。这次演出既有单出头的独角戏,也有两个角色的二人转;《娄小利》是三个角色,已经成了“三人台”了,而《邻居》的演出,已成为角色众多的“众人台”了。这是根据表现剧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原来演出形式的局限。
在舞台艺术的革新上,首先是表现现代生活,有可喜的成绩。在音乐设计方面,也能根据表现人物感情的需要,选择了比较恰当的传统唱腔或进行了改编创新。特别是民族小歌剧《赛乌素沟畔》的音乐,基本上是采用蒙古族的民歌进行编配的,很富于蒙古族的音乐特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较有深度。
我们还突出地感到整个演出都散发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在党的关怀教育及老艺人的辛勤培养下,二人台、二人转演员中出现了不少新人才,他们在演唱或表演上各有专长。这显示了二人台、二人转演员队伍新生力量的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