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在共同的大道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27
第1版()
专栏:

在共同的大道上
丁文轩
涑阳大队和东鲁大队都在山西闻喜县涑水河北岸,两个村挨村,地靠地。去年秋季,这两个大队的棉花都获得了大丰收。涑阳二百亩棉花,亩产皮棉二百零二斤,比前年增产百分之六十六;东鲁四百亩棉花,亩产皮棉一百一十六斤,比前年增产百分之六十八。两家的总产量,都比前年翻一番。
最近,这两个大队的社员和干部,都在总结棉花大丰收的经验。涑阳的社员说:“咱的皮棉亩产能突破二百斤,可和人家东鲁的帮助分不开。”东鲁的社员说:“咱要不是人家涑阳的支援,哪会有这么高的产量!”
到底是谁帮了谁,还得从头说起呢!

去年三月的一天,从太原开往风陵渡的列车,到达闻喜东镇车站。从车上下来两个农民,一个五十开外年纪,留着八字胡;一个三十上下年纪,长得一条好汉。两个人边走边谈,谈得十分热火。到分手的时候,那位年纪大的拍着年轻的肩膀说:“大兄弟,棉花可是国家建设最需要的东西,咱可一定要把产量弄上去!”他看见对方有点思索的样子,就进一步说:“不怕,你管棒子(玉米),棉花的事,我包下来。”那位年轻的说:“大哥,你的担子也不轻啊,以后要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好了。”
这位年纪大的,叫吴吉昌,是涑阳大队的大队长。那位年轻的,叫张良忠,是东鲁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俩都是刚刚参加了山西省劳动模范大会回来。两个大队都是全省的特等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吴吉昌是全省的著名植棉模范,晋南的棉花“八仙”之一。他这次听了省里领导同志的报告,浑身是劲,不但要把自己大队的棉田由去年的一百五十亩扩大到二百亩,亩产皮棉由一百二十斤提高到二百斤,还暗暗有个打算,要帮助周围的大队,也夺取棉花大丰收。东鲁大队连续几年,都是全省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就是棉花生产发展慢了点。这次张良忠从省里回来,把大会的精神给社员传达后,又说吴吉昌愿意给当棉花技术指导,社员们信心倍增,在原来亩产六十八斤皮棉的基础上,一下就把亩产指标订为一百一十斤。吴吉昌听了直叫好,每隔三天,就到东鲁的技术夜校,给社员传授一次棉花栽培技术。

转眼,就到棉花下种的时候了。吴吉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天清早,吴吉昌把到县上拉化肥的事情安排妥当以后,就到周围的中庄、东姚几个大队去传授种棉技术。他回来时,已是黄昏时分了。半路上又下起了蒙蒙细雨,吴吉昌心里想:拉化肥的人马不知道回来了没有?要是被雨淋在半路上,那就“损”了。他刚进村,就看见东鲁的两挂大车,停在大队的库房门口,社员们冒雨往下搬着肥料。吴吉昌赶忙上前说:“对,对,先放在我们这里避避雨,等天晴以后再往回拉。要不,就放在这里,将来用时再搬。”说着,也去搬肥料。他问赶车的:“你们路上碰见俺们队的人没有?”人们只顾忙着搬化肥,谁也没有听见吴吉昌说些什么。等搬完以后,他才发现他们带领拉肥料的第三队队长苏砚书也在里头。就急忙问:“你们啥时回来的?肥料拉回来了没有?”还没等苏砚书开口,东鲁一个赶车的社员就笑着说:“回来了。刚才搬的就是。”吴吉昌一怔:“啊?这这这……”苏砚书接着说:“我们早上出村没多远,东鲁的大车就赶上了,说他们的支部书记说,叫咱们别去啦,他们多套两挂车,就一齐拉回来了。”吴吉昌感动地急忙招呼东鲁赶车的社员吃饭。可是,那两个社员说:“你们帮助我们的也不少啊!”甩了一个响鞭,赶着车马走了。
原来,东鲁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良忠去县上开会,听说给各大队拨来一批棉花下种化肥。他知道涑阳大队只有一挂胶轮大车,而且正忙着送肥耕地,车马顾不过来,怕他们的肥料一时拉不回来,误了棉花下种,就叫自己的车马把涑阳的肥料也捎回来了。
去年四月九日大清早,东鲁大队把全体干部和棉花技术员集合起来,在田间进行棉花补种技术训练。张良忠和大队长辛都庆把补种耧改了又改,开得沟还显太深。他们正在地头研究的时候,吴吉昌来了。他一看,说:“耧铧上的挡板太大了。”果然,一改进,深浅合适了。接着又给大家讲解补种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一一作了示范。直到大家都会掌握了,他又和张良忠等到大田里去转。走到一块平整得很好的地边,吴吉昌抓了把土,用手一搓,问道:“你们施了多少底肥?”张良忠说:“每亩已经施了七大车杂肥,四十担茅粪,还计划再施十斤拌种化肥。”吴吉昌着急地摆摆手说:“氮肥已经足够了,可不能再施了,再施不但浪费了肥料,将来还会造成苗期狂长,带来严重减产。”大家感激地说:“多亏你来了,要不,今年的棉花指标就吹了。”他们又担心地问:“现在不要紧吧?”吴吉昌拿着手里的土说:“你们看,土和肥料还没有结合好,再好好细耙几次就行了。”人们这才放下了心。检查完,吴吉昌对张良忠说:“你们的土地是三种情况,一种是特别肥的地,行距要定二尺二寸宽,将来一亩留三千多株;一种是一般地,二尺的行距,每亩留三千五百株;剩下的薄地,留一尺八的行距,每亩四千多株就行了。”说完,又一再叮咛大家,一定要因地制宜。

东鲁的社员,人人赞扬在吴吉昌的指导下,棉花补种的质量好,过了丰收的基础关。
可是,棉花下种以后,偏偏遇到了十多天的霪雨天气,地温下降,一直出不了苗。一天,张良忠和大队长辛都庆到第三队的棉田里去检查出苗情况。刚到地头,就看见吴吉昌正刨开土看出芽情况。辛都庆又喜又急地问:“老吴,你啥时来的?”吴吉昌说:“我昨天来过两趟,怕你们忙,没到村里去。”接着就说:“这几天雨下得多了,地里太湿,可不能用牲口再耙了,不然,就把地踏成泥疙瘩了。赶快用铁耙子粗粗耙一耙,提高地温,促进出苗。”他们按照吴吉昌的法子办,果然很灵,没几天,棉花出土显行了。
到五月下旬,一连又下了七天大雨,棉苗普遍发生了立枯病,开始发生死苗现象。一天,吴吉昌把队里的活儿安排了一下,扛着锄就到东鲁的棉田里来了。一看,几个社员在锄棉花,他就找到技术股长高德胜和棉花技术员,告诉他们赶快使犁深深中耕一遍,提高地温。东鲁照办了,果然棉苗转危为安了。
转眼,又快割麦了。涑阳大队的干部正在开会研究夏收和棉田管理。忽然,东鲁打来了电话,吴吉昌拿起听筒问道:“喂,谁呀?噢,是良忠……怎么?你们的砖瓦窑迟放了三几天……麦假……唉,这可不行呀!……四五千片瓦,一万多块砖满行了……。”
吴吉昌把电话上的事给大家说了一遍:东鲁大队也开了干部会,安排夏收和棉田管理工作,当他们听到党支部书记张良忠说,涑阳春上新扩大的一百多亩水地棉花,因为没有砖,水渠上的闸门一时安不起,新建的抽水机房暂时停建了。现在要不搞起来,到割麦时就没时间了。要是遇上天旱,棉花可就受制啦……。他们说:“涑阳的村子小,比咱们的困难多,要是叫他们到外地去拉砖瓦,费工费时不消说,车马也顾不过来。干脆,咱们的砖瓦窑迟放几天麦假,把涑阳需要的砖瓦赶烧出来。”……吴吉昌说完,教育大家说:“咱们要好好学习东鲁的共产主义风格,这样,咱们的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得更快更好。”
吴吉昌正和社员们赶修闸门,东鲁的大队长辛都庆来了。他对吴吉昌说:“听说你们的水泥不够用,我们那里有,一会叫人送来。”吴吉昌着急地说:“这可不能,前几次已经麻烦你们了,这回再用了你们的,就……。”吴吉昌知道,东鲁有个大机灌站,为了保证水源,要在涑水河上修一条滚水坝拦水。因为买不到水泥,一直是用土坝拦水,河水一涨,坝就被冲坏了,需要重修;前几天,他们才买到水泥,计划大修。因此,一再不要。可是,辛都庆一再要给。他说:“社员们早都决定了,我们人手多,修土坝很容易;再说,你们用不了多少,又比我们的紧急,我们推迟一个时期再修,也误不了浇地。”吴吉昌最后没法,才派人到东鲁拉回二十袋。
由于突击修水利的事,吴吉昌有好几天没有到棉田里去了。这天趁上工前的空儿,顺便到棉田里转了一下,棉花已经长到七八片大叶了。这时,他马上想起“脱花裤”的事情来,就撂下工具,径直向东鲁大队的棉田走去。刚巧,碰上几个社员在“脱花裤”。吴吉昌搬开棉株细细一看,基本技术还行,就是按老习惯把“脚桃”给脱掉了。他直埋怨自己来迟了,给东鲁棉花生产造成了损失,当他问清是今天早上刚开始“脱花裤”的时候,心里才稍微安了下来。于是,他马上请张良忠把全体干部和技术员召集到地头,给大家解释:“棉花长到七片叶就现蕾,第一个蕾就是‘脚桃’,虽然没有腰花品质高,可比霜后花好得多。咱脱花裤的时候,要是把第一片叶脱掉了,将来就少结一个脚桃。大家算算,一亩三千五百株,至少把十斤籽棉给脱掉了。”人们一听,都说:“多亏吴劳模指点,要不咱全大队就少收四千多斤,这可了不得啊!”

东鲁的棉花,在吴吉昌的帮助下,长得黑绿茁壮,到七月上旬的时候,已经伸出了果枝,普遍现蕾了。社员们满心欢喜,一边精细地管着棉花,一边称赞着吴吉昌的风格。
涑阳得到东鲁的帮助,水渠和抽水机房修好了,棉花提前浇了一次水,长得格外出色。吴吉昌和另外几个队长到棉田里检查了一遍,为了防止棉花发生早衰,计划普遍再追一次肥。可是,有些人不愿再投资了,说地力还足。吴吉昌用了许多典型调查的资料,才把大家说通了。这天黑夜,他睡在炕上,想着白天的事情:俺们涑阳种棉花有习惯,也有一定的技术,可是还有些人不愿意投资了,计划放手不管理了;东鲁是否也有这种情况?这几天正是棉花成铃结桃的紧要关头,要是稍有忽视,就很难补救以后的减产损失了……。他越想越觉得这个问题重要。天刚亮,就披着衣服到东鲁来了。一见张良忠,就打听社员和干部们在棉花管理上的思想情况。张良忠告诉他,大家都说苗架好,结桃多,不加工也丰收了。吴吉昌一听,说:“大兄弟,这种松一口气的思想很危险,咱们研究研究。”张良忠把各队队长和技术员召集来,请吴吉昌说说水地不能当旱地种,一定要及时追肥,防止早衰,做到伏桃满腰,秋桃盖顶,增加产量。他看见有些人还想不通,就说:“咱们大家算算,每亩多投十斤化肥合得着合不着?十斤化肥价值两块多钱,追上后,每株至少结两个桃,一亩按三千株算,就多结六千个桃,一百二十个桃一斤籽棉,就是五十斤,价值一百五十多元,……”许多人没有听完,就说:“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一定要干!”
社员们正在追肥的时候,吴吉昌又派人送来了十几袋化肥,说是专门支援东鲁防止棉花早衰的,将来你们有肥料时再归还。这可把东鲁的群众感动坏了!这个说:“老吴为咱的棉花增产,把心都操碎了不消说,还在物资上帮助咱。”那个说:“这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互相帮助,共同前进。要是在旧社会,‘卖石灰见不得卖面的’,别说帮助物资,连真经也不给你传,只怕别人跑到他前面去。”社员们的干劲十足,一天多时间,就给棉田全部追了一次肥。
追上肥没有多天,就遇到了大旱,棉花被旱得落蕾落铃了。东鲁大队全力以赴投入了抗旱战斗。虽然东鲁有一座一百八十马力的大机灌站,用不着操心旱灾的威胁,可是,张良忠和全体社员都替涑阳的棉花担着心。他们知道,涑阳虽然有个小型机灌站,但今年春季新扩大的那些水地,土地还不平整,有些棉田还浇不上水。于是,大家研究了一下,把东鲁机灌站上最好的机器手陈秉瑞,派到涑阳帮助检修机械,传授经验,保证机器不出任何事故,全力抗旱。张良忠又和支部副书记刘占有带了两个社员,专门到第六队的地头,把自己水渠里的水卡住,先浇紧靠着大路那边涑阳的六亩旱地棉花。可是,中间隔着两条大路,水流不过去。张良忠一看说:“没渠咱们修!”几个人顶着火毒的太阳,连早饭也没顾得吃,整整干了一个中午,才把渠道修起来。刚把水放过去,问题又来了:这六亩棉花地中间,有三道地埝,一道比一道高半尺,水浇不上去。刘占有看着涑阳大队那受旱的棉苗,心里好像着了火一样,就跑回去拿来了几个洗脸盆,四个人就一盆一盆地往上舀水浇棉花,一直舀到日落西山,才回家。
吴吉昌和他的社员们第二天去浇地时,发现这块旱地棉花湿糊糊的,一点旱象也没有。一打听,才知道是东鲁社员浇的。他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派人带了一个大西瓜和几个好甜瓜,到东鲁去慰问。可是,去了不久,派去的人又把原物抱了回来。
秋季,涑阳的棉田,连着东鲁的棉田,一望无际,一片银白,同涑水河的滚滚浪花交映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广阔的银色大道。那些采棉的人们,就仿佛在这条大道上携手奔跑。(附图片)
那位年纪大的拍着年轻的肩膀说:“大兄弟,棉花可是国家建设最需要的东西,咱可一定要把产量弄上去!”
当他问清是今天早上刚开始“脱花裤”的时候,心里才稍微安了下来。
赵志方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