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07
第5版()
专栏:

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逢树春
河流纵横的江南水乡上海市嘉定县,解放前死于血吸虫病者,数以万计,不少人家被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解放初期,全县有钉螺面积达到四百四十多万平方米,钉螺密度平均每平方市尺在十只以上。全县四分之三的地区深受其害。
一九五六年,嘉定县经过了准备、全面行动和巩固提高这三个阶段的反复斗争,采取了灭螺、治疗和粪便管理等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今后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打下了基础。根据去年的复查,有螺河道已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左右;钉螺密度大大降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血吸虫病患者,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
几年来,嘉定县是怎样消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的呢?
首先,坚持了政治挂帅,不断开展了两种思想的反复斗争。一九五六年灭螺工作刚开始时,在一部分干部中存在着消极畏难情绪,对能不能消灭钉螺和怎样消灭信心不足。一九五八年,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依靠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开展了大规模的积肥、兴修水利、结合灭螺“一炮三响”的群众运动,树立了人定胜天的信心。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后,少数干部又产生了麻痹情绪,认为钉螺灭得差不多了,病人能治的也都治了,松了一口气,以致钉螺密度又有回升。在向残余钉螺全面围攻的过程中,少数干部又产生了新的畏难情绪。情况表明,消灭钉螺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思想斗争过程,只有坚持政治挂帅,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才能取得这一工作的胜利。
在开展灭螺工作的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中,嘉定县运用回忆对比的方法,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感情,开始树立了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望仙公社总人口为一万三千八百多人,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三患过血吸虫病。在这些血吸虫病人中,绝大部分是贫下中农。血吸虫病的危害,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这个公社在解放前,水稻亩产只有三四百斤。经过几年来的大力灭螺和积极防治,促使了生产的发展。在人民公社化五年来,平均亩产达到了六百九十多斤。
其次,把灭螺任务落实到生产队,更深入细致地做好灭螺的组织工作。一九六二年随着灭螺工作的更加深入细致,又把灭螺任务落实到生产队,并由点到面地普遍推行“一包六定一奖”的责任制度(即:生产队包灭螺任务,定人、定地段、定时间、定质量、定工具、定工分,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由生产队给予工分奖励)。
任务到队的好处很多,收效较大。一、加强了生产队干部和群众对灭螺工作的责任心;二、便于生产队根据农事忙闲和灭螺任务的大小,合理安排劳动力、船只和工具;三、由于灭螺队员的劳动报酬落实,任务明确和工作范围缩小,工作责任心加强,因而提高了工效和质量;四、有利于生产队干部和群众的检查、监督,加强具体领导;五、使县和公社的灭螺业务人员跳出事务圈子,加强技术指导工作。
第三,消灭钉螺必须与生产斗争紧密结合,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根据嘉定县的情况,消灭钉螺要经历从多到少和从少到无这两个过程。从多到少的过程,是在钉螺密度高、分布广的情况下,采取集中力量围歼的办法,消灭其有生力量,控制其危害。这个过程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从少到无的过程,也是巩固提高,彻底消灭钉螺的过程,是在钉螺大批消灭后,形成“点”、“段”状态的情况下,乘胜追击,搜索歼灭,反复战斗,要做更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整个灭螺过程中,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一九五八年春天,全县结合开河、积肥,开展了灭螺的群众运动,连续战斗两年,先后围歼钉螺三到四次,消灭了钉螺百分之九十以上,使钉螺的密度显著下降。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三年,随着螺情的变化,改变了战术,实行任务到队,组织了一支灭螺骨干队伍,密切结合农事活动,每年反复查螺灭螺四次到五次。
在灭螺的具体方法上,坚持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根据不同地区的螺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螺情较重的地区,增加查灭次数,以便迅速控制和缩小螺情;已保持一到二年无螺的地区,继续反复查灭几年,随时发现,随时消灭。
第四,消灭钉螺,尤其在大规模歼灭钉螺以后的消灭残余钉螺的阶段,必须培训群众灭螺骨干,建立群众性的灭螺骨干队伍。这样做的好处是:突击时有人带头,经常工作有人做,任务能更落实,质量能更提高;情况熟悉,工作方便,具体问题容易解决,农忙时搞生产,农闲时搞灭螺,生产、灭螺两不误;可以帮助生产队掌握情况,作好队领导的参谋助手,凡是建立了群众性灭螺骨干队伍的生产大队,几年来都能坚持开展灭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群众灭螺骨干的任务是:平时负责经常性的查螺灭螺工作,开展群众性突击灭螺时,负责查螺情、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并做好队里灭螺资料整理和管理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