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教育后代成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08
第2版()
专栏:

教育后代成风
本报记者 卜昭文 姚桂兰
我国有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说,教育后代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这是旧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一种看法。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教育后代不仅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而且也是社会的责任,是全民的责任。在沈阳市,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热情参加儿童校外教育工作,整个社会都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人们把这种新的社会风尚,看作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
像雷锋那样教育孩子
校外辅导员、沈阳部队某部五好战士吴盛岩,处处以雷锋热心教育儿童的榜样来要求自己。他差不多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孩子的身上。在他还没有和西塔民办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见面之前,就访问了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他经常跑书店,找教材,注意观察儿童行动,研究儿童心理,有时甚至废寝忘餐地为孩子工作。他辅导的班级,要在党的生日那天举办一个向党汇报成绩的展览会。他值勤回来,就赶到学校里去,帮助学生准备讲话稿和展览品,还帮助写标语、画表格,一直忙到晚上。
吴盛岩经常把毛主席的教导和解放军的模范行动,告诉孩子们,要他们听毛主席的话,向解放军学习。少先队中队长梁志强,过去和同学不够团结,吴盛岩就给他讲解放军战士团结友爱的故事。有一天下雨,刘春杰因为爸爸妈妈没有替他准备好雨衣雨鞋,就没有到学校上课。梁志强想起吴叔叔讲的故事,就冒雨来到刘春杰家里,把自己的雨衣披在他身上。他看见刘春杰没有雨鞋,就把刘春杰背着上学校。路滑难行,梁志强累得直喘气。他的行动使刘春杰十分惭愧。后来他俩一起冒雨走到学校。
把晚年献给儿童教育事业
沈阳市老工人石近福,从一九六二年五月一日退休的第一天起,就决心把自己的晚年献给教育革命后代的事业。每天早晨五点多钟,到公园打完太极拳,他就到附近的南京街第一小学校去,一个上午都在那里。天天如此,风雨无阻。起初,他只是在教室外面,透过窗子观察学生上课的情况。他发现自己儿子所在的班级,有些学生不细心听老师讲课。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互扔纸球,有的在桌下偷看小人书,或是你碰我我抓你。老师提问,一些学生答不上来。看到这种情况,老人十分焦急。他想:这些不知刻苦学习的孩子,长大了怎么能做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呢?于是,他决定每天到学校里来,听这个班级的老师讲课,以便协助教师更好地教育孩子。石近福的热情,感动了学校的教师。一九六三年三月,学校正式聘请他担任六年级四班的校外辅助员,并在他家里设立一个学习小组。这位饱经旧社会苦难的老人,接到聘书以后万分激动。从此,他更加热心,更加忙碌了。他布置了“学习园地”,准备了记分簿、签到簿,做了几朵大红花,每天听完上午所有的课程以后,就把学生们领到自己家里,鼓励和督促他们复习功课。在他的耐心帮助下,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快有了提高。
石近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学校里的学生。在校院里看到一根木条,他怕孩子摔倒,就随手拣起来。夏天,炎热的阳光射进教室,他从家里拿来草席,把窗户遮起来。严冬来临了,在学生们来到学习小组以前,他就把炉子生得旺旺的。学生们集体去看电影,他怕来往车辆碰着孩子,总是亲自送到电影院门口。他对六年级四班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一九六三年秋天新学年开始时,这个班级来了一个新教师。开学的第一天,石近福很早就来到学校,向新教师介绍学生情况,帮助教师指挥学生打扫教室。他还帮助教师进行家庭访问,带领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检查设立在他家周围的数十个学习小组的自学情况。
用模范行动影响孩子
和平区消防中队第四班班长兰德全,是西塔民办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负责四年级五班的校外辅导工作。他到教室里来,总是亲自扫地、擦玻璃,星期天还为学生们修理桌椅。他的行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影响。渐渐地,学生们都爱护公物了,不再在桌椅上跳来跳去,有的学生还学着修理桌椅,许多学生都抢着清扫教室,养成勤劳的习惯。
一九六三年“六一”儿童节,全校的学生到北陵公园去游园,他和孩子们一同步行前往。途中,他替学生们拿东西,照料孩子们上厕所。游园完了整队回校时,发现少了两名学生。兰德全和老师、学生们找遍公园的各个角落没有找到。后来,他和全班留下等候失散的两个学生回队。这两个自动离队回家的学生,听别班同学说,他们的老师、辅导员和全班同学还在公园门前等候,感到十分惭愧,急忙跑回公园归队。兰德全看见了,没有责备他们,只是温和地说:“这样作不好,让老师和同学为你们担心,又浪费了大家这样多的时间!”这两个孩子感动得哭了。
胡妈妈的心意
在沈阳黎明机械厂工人家属胡玉书的家里,每天小客人盈门,有学龄前儿童,也有小学生。他们都亲昵地喊胡妈妈,要她领着复习功课,带他们唱歌跳舞。胡玉书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
一天晚上,胡玉书偶尔听到儿子说,他们班上的少年先锋队员一天一天多起来,老师打算给他们成立一个校外中队部,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第二天一早,胡玉书便到和睦路小学校,找到于老师,要求把中队部设在她的家里。于老师说,你家里有学龄前儿童,还有两个学习小组,如果再添一个中队部,就更加不安静了。胡玉书却说:“成立校外中队部,对孩子们有好处,我怎能嫌麻烦呢。”老师答应了她的要求,从此,这个班级的孩子们便经常在胡妈妈家里开中队会,举行革命故事讲演会。
胡玉书认为,孩子们应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从小就使他们懂得为人民服务。她带着孩子们到大东饭店去擦桌子、扫地。起初,孩子们还有些腼腆,后来渐渐习惯了,他们常自动去参加劳动。许多顾客看见孩子们这样热心,都连声夸奖。从此,在胡玉书家里学习的孩子们,经常接到外面寄来的表扬信。
为了教育好顽皮孩子,胡玉书花了许多心血。有一天,牟万仁没有上学,胡玉书听说后,撂下家里的事便去寻找。从街东头找到街西头,哪儿都找不着。后来发现这孩子在小河里玩。牟万仁看到有人来找,从河里跳出来,一头钻进谷子地,不肯出来。胡玉书耐心劝说,才把他送回学校。
怎样才能使这个孩子好好学习呢?胡玉书决心用她死去的丈夫的苦难童年,向孩子进行阶级教育。她经常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在旧社会,有一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他和母亲穷得没有饭吃,早晨,有钱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不得不上山去打柴。太阳偏西,他才拖着疲乏的身体,带着用柴禾换得的几两小米走回家来……。牟万仁听了受到感动,后来有了进步,但不久老毛病复发,在一个雨天又逃学了。胡玉书并不灰心,她冒雨到处寻找,找遍了牟万仁经常玩耍的地方,没有找到。后来发现一栋三层楼顶上有人走动,仔细一看,原来牟万仁正在那里一心一意地掏家雀窝呢!胡玉书想叫他,又怕孩子受惊摔下来,于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等候。牟万仁掏完家雀才抬起头来,发现胡妈妈站在雨里望着他,全身被雨淋得透湿。这孩子看到后深受感动,就走下楼来,乖乖地跟着胡妈妈回学校去。从这以后,牟万仁再也不逃学了,再也不在课堂上玩东西了,学习大有进步。在胡玉书家学习的所有顽皮孩子,在她的耐心教育下,都变成了勤恳好学、乐于助人的好儿童。(附图片)
沈阳市站前派出所人民警察张鸿魁,是南京街第一小学的少先队中队辅导员。这是他在学校放寒假期间,向孩子们讲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崔宝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