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中缅友谊之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16
第2版()
专栏:

中缅友谊之桥
新华社记者 黄昌禄
弯弯曲曲的畹町河水长流在中缅两国的边界上。河的北岸,是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畹町镇;河的南岸,是缅甸联邦的棒赛镇。两镇隔河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一座二十多米长的畹町桥,横跨在国界河上。从这里乘汽车往东北,可以直达我国的昆明。往西南,可以通达缅甸的仰光等大城市。
畹町桥,是凝结中缅两国人民友谊之桥。自从一九五四年两国领导人共同倡立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以来,更成了两国政府和边境各族人民互相友好往来和进行经济文化联系的桥梁。
记者最近来到畹町桥头,见到穿着尼龙短衫和花绸筒裙的我国傣族姑娘挑着水桶到国界河边汲水,穿着同样衣裙的缅甸掸族少女在国界河边浣衣,她们隔着小河用相同的语言亲切地谈笑。两国边境居民不仅是邻居,许多人还是亲戚。我国畹町镇的傣族农民瑞庄,他的妻弟叫果喊,是河对面缅甸的掸族农民。缅甸克钦族农民麻勒朗的哥哥,却住在我国畹町镇的黄窝寨。他们经常通过畹町桥互相走亲戚,会弟兄。
恰逢畹町镇五天一集的街子天,对岸缅甸的棒赛镇也在这一天赶街。两镇居民历史上就有互通有无的习惯。大清早,就不断有缅甸的掸族人、克钦人、缅族人、崩龙人等,挑着柴火,用马驮着蔬菜,陆续走过畹町桥,在我国边境管理机关和海关办理入境手续后,进入畹町街子上贸易。我国的边境居民也提着鸡蛋、鲜鱼,挑着米线卷粉担子,背着蔬菜水果,在办理了两国边境管理机关规定的出入境手续后,到缅甸棒赛镇赶街。
中午,一辆灰色的缅甸小型邮车徐徐驶过畹町桥,停在桥头的畹町邮电局接待室门口。畹町邮电局长龚芷清热情地请缅甸来的邮政工作人员进入接待室休息,双方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寒暄。然后,办理了交换邮件手续,缅甸朋友将一袋寄往我国各地的邮件交给畹町邮电局,畹町邮电局也将寄往缅甸的邮件交给对方。龚芷清局长告诉记者,中缅两国是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开始在畹町交换邮件的,根据双方协议,除星期日以外,每天都由缅甸邮局开一辆邮车到畹町桥头来进行交换,几年来一直都正常进行,从未中辍。双方邮政工作人员在长年累月的合作交往中,也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缅甸木姐邮政局长曾几次应邀到畹町邮电局来作客,每次都受到热情友好的招待。畹町邮电局长龚芷清也应邀去缅甸访友,有时还写信去向缅甸的老朋友问候。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五日,中缅两国总理一起乘汽车经过畹町桥,到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参加了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从那时以后,近几年来,两国政府、群众团体和地方官员之间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了。缅甸的军事代表团和文化代表团,在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以后,都是经畹町桥回国,缅甸的学生代表团也是通过畹町桥来到我国访问的。两国边境的地方政府官员和驻军之间,经常在畹町桥头会晤、联欢和进行友好访问。最近几年,每逢我国国庆节或“八一”建军节、春节、元旦等节日,畹町镇的镇长或驻军负责人都邀请同畹町毗邻的缅甸棒赛、木姐、贵棒等地方的军政官员,前来畹町镇同我国边境各族人民一道欢度节日。每逢缅甸的独立节,缅甸朋友们也邀请我国畹町镇的政府和军队负责人去参加庆祝活动。随着岁月的推移,两国边境地方政府官员和军队之间的友谊与日俱增。
在畹町桥头,记者接触了不少畹町人,不管是干部、军官,还是工人、普通社员,他们都以能为中缅友好作出贡献而自豪。人们把国界河边的街道命名为“和平街”,把国境上的寨子命名为“和平新村”,镇上的有些商店也用“友谊”来命名。在畹町,镇上的洗衣店、理发店和饭馆,既为镇上的人民服务,也为缅甸来的朋友服务。我们的人民医院,也给缅甸来的“胞波”救死扶伤。一九六二年九月,缅甸棒赛镇的掸族儿童小安患了急性肺炎和中毒性消化不良,病势垂危。由于距缅甸医院较远,孩子的父母要求到畹町镇人民医院求医,经双方边境管理机关同意办理入境手续后,将这个一岁多的男孩送到了医院,孩子的两个眼睛已凹陷下去,呼吸困难。我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马上进行抢救,先后经过六次诊治,小孩才转危为安。病愈以后,孩子的父母特地买了礼品来送给医生。医生婉言辞绝说:“为缅甸朋友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收了医药费,我们不能再收礼品。”这两位缅甸朋友再三道谢而去。
畹町桥头的和平街是居民住宅区。记者走进一户居民家庭,这家的女主人叫李福弟,是郊区团结农业社的社员,她的丈夫宁文华是地方国营民族日用品工厂的运输工人。记者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我们国家对缅甸的外交政策,他们毫不迟疑地回答: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宁文华还说:“我们和平街跟缅甸只隔一条小河,两边说话都听得见,就像隔壁邻舍一样。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跟隔壁邻居要永远和睦相处才好。”宁文华的话表达了畹町镇近四千居民的心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