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云南培养出大批少数民族专业人材 凉山彝族自治州许多过去的奴隶成为技术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17
第2版()
专栏:

云南培养出大批少数民族专业人材
凉山彝族自治州许多过去的奴隶成为技术人员
据新华社昆明十六日电 云南省少数民族第一代专业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解放后十四年来,云南各地培养了六千四百多名少数民族专业干部,他们在边疆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边疆建设的需要,各级党政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的农业技术干部。现在全省已有八百七十多名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气象等方面的技师和技术员,有六百多名工程师和技术员,有十九名科学研究人员,有一千一百多名医生和医士,还有大批中学教师和大学讲师,以及少数民族演员、作家、翻译人员等。
这些少数民族专业干部正在对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作出很好的贡献。景颇族女干部尚马途被分配到瑞丽县气象站当气象员的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气象工作,她很怕打雷、闪电和彩虹。景颇族信多神教,她父亲曾经告诉过她:“打雷是天鬼在发脾气,打闪是天鬼在点灯过路,彩虹是天鬼的裙子。”这些话在她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气象站指定汉族气象员王大章专门帮助她,每天给她讲一小时气象知识,解释闪电和雷鸣以及彩虹等自然现象。由于她努力学习,仅仅八个月的工夫,她就能独立工作了。一九六○年以来,她由于工作积极,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过去云南省苗、傈僳等民族妇女自己织一条裙子,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严重地影响了妇女们参加生产。云南印染厂得到上级指示,要他们生产民族花布。厂里把这个试印的任务交给了彝族技术员戴仁理。当时,厂里没有这方面的工艺资料和设备,困难很多。戴仁理懂得这是党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决心不顾困难试印花布。前后试验了三百多次,终于摸清了全部工艺过程,印出了民族花布。
据新华社成都十六日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已经培养出第一批彝族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以前大都是奴隶,每个人的遭遇,深刻地体现了整个凉山地区的巨大变化。
巴毛乌哈是全州第一批彝族拖拉机手之一,在昭觉拖拉机站工作。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连续被评选为拖拉机站的先进工作者。巴毛乌哈原来是越西县的优秀犁耙手,一天能耕两亩地。后来,他在电影里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神牛”——拖拉机,就一心想当拖拉机手。不久,他就被送到凉山第一个拖拉机站学习。他没有文化,不懂汉语,学习时困难很多。但他顽强、好学,反复背诵零件名称和机械原理,同时利用晚上时间坚持学习文化,终于掌握了驾驶技术。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七岁的助理技术员罗莫吉黑,原在奴隶主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动。那时当地的人们根本不懂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如果发生虫害,只有杀牛念咒,别无他法。现在,他和许多彝族青年一样,担负起繁育良种和推广各项先进耕作技术的任务。开始时他听不懂更记不住许多新名词,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经过苦心学习,现在,他已能独立指导研究所内的良种繁育工作。
解放前,大小凉山没有一所医院,没有一名医生。彝族人民生病,只有请巫师拜神念咒。严重的流行病,每年会夺去千百个彝族人的生命。自治州人民医院青年医师解乌甘干布吉的父亲就是在解放前生伤寒病死的。他自己也染上伤寒,侥幸未死,但头发已全部脱落。凉山解放后,人民政府送他到医士学校学习,他想到家乡人民过去的苦难,决心当彝族人民的第一代医师。一九五六年,这位年青的翻身奴隶考上了四川医学院。五年后,解乌甘干布吉大学毕业,回到州医院工作。现在他经常到昭觉、喜德、美姑、越西、甘洛等县,给彝族人民治病。许多人从几十里、百里外赶来请他治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