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访缅甸“黄金”之城——勃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17
第3版()
专栏:

访缅甸“黄金”之城——勃生
新华社记者 解力夫
缅甸以盛产大米著名,国家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仰赖于大米的出口。因此,缅甸人民称稻谷为黄色的“金子”,称大米生产和集散的海港——勃生为“黄金”之城。
勃生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首府,它的四周土地肥沃,渠道纵横,是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这里产的稻谷约占缅甸稻谷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一个稻谷登场的时节,我特意访问了这个地区。
勃生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南角,距海口七十五英里,是缅甸水位最深的内陆海港,万吨海洋巨轮出入无阻。滔滔的伊洛瓦底江从市中心穿过,把勃生市分成两半。岸东是商业区,岸西是烟囱林立的碾米厂区。这里共有四十四个碾米厂,加上周围农村的米厂共有一百一十多个。每年秋后,三角洲生产的稻谷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地,经过加工又向各地销散,因此勃生港的吞吐量仅次于仰光,是缅甸的第二大海港。
一天下午,我们乘汽艇横过勃生河,访问了岸西一座规模最大的碾米厂,这个厂有四百多工人,每天碾米三百多吨。一进工厂,到处都是山堆似的金色稻谷,马达的轰鸣声离得很远就可听到。我们在参观工厂之余,还了解到三角洲的大米生产情况。这里共有稻田八百万英亩,每年产稻谷将近五百万吨。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三角洲稻谷的种类很多,有一种叫“防水稻”,它适于在易涝地区生长,缅名叫“当地博”,意思是“加一尺高”,这种稻谷最大的好处是不怕涝,能适应水性,水涨稻也长,它总是高出水面一尺,最高时能长到八九尺。但水退后它就倒下来伏地丛生,每一节长出一撮稻。这种稻子生长时间较长,六月下种,第二年一月间才能收割,但产量较高,即便不施肥,每英亩(约合六市亩)也能收两三千斤。
当地工人告诉我们,过去碾米后的米糠,除少数作为牲口饲料外,大部倒入江中冲走,后来发现米糠中含油量很高,榨出的油既可以食用,又可以供工业用。现在勃生已建立了三个米糠榨油厂,每年可出油八千多吨。
勃生市的工商业几乎都是为大米产销服务的。这里除碾米厂和米糠榨油厂外,还有三个轮船公司,拥有各种轮船一百二十多艘。它们的主要业务是运送谷物、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所需的日用品。每逢稻谷收获季节,这个城市就显得特别繁忙。
勃生是个鱼米之乡,附近不仅盛产大米,而且也是缅甸鱼产最丰富的地方。这里产的鱼除供应本地外,还大量供应仰光和其他城市。
这里出的鱼有两种:一种是江鱼,一种是海鱼,产量很高,全年不下一亿几千万公斤。
在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争取缅甸的独立斗争中,勃生还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特别是在近代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中,写下了光辉的诗篇。缅甸著名的反帝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就是在这里领导人民抗战的。当一八二四年英帝国主义从印度向缅甸进犯时,班都拉将军和他的士兵,用竹竿、长矛和装备极差的武器来对付现代化装备的英国侵略军,而且给予侵略者以严重的杀伤,使英国侵略者大为震惊,不得不急忙往缅甸增派大批援军。后来班都拉将军不幸在德努漂的战役中壮烈牺牲。这位抗英英雄和在他领导下的战士们,在缅甸的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成为缅甸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一九六二年建军节时,缅甸政府特制了班都拉铜像,并在德努漂建立了英雄碑,来纪念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