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17
第5版()
专栏:

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吕叔湘
在今天的中学和小学里,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现在有一个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多数青年人在学校里没把语文课学好,使用语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上的需要。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都很着急,都希望改变这一情况。近年来在教材和教学法上也不断有所改变,例如要求不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或者文学理论课,作文要精批细改,在中学课本里增加文言文的比重,等等。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已经闹了三十多年了。闹了三十多年还没有很好解决,可见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因素很多,需要好好地调查研究一番。比如光说语文能力“差”就很笼统。究竟“差”在哪里?“差”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还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严重?有没有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好的和“差”的,他们的差距有多大?人数是怎样的比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多少是由于教材?有多少是由于教学法?有多少是由于教师的修养?做过些什么试验?有些什么先进经验可以肯定?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有了正确的诊断,才能有正确的处方。我在这里只能从语文教学的原则出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参考。
我觉得对于语文教学首先得有两点基本认识:(1)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就第一点来说,语言是文字的根本。人类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书面语);人们总是在幼儿时期就学会说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使用文字。文字和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用的字眼大致相同,词句的组织也没有很大的差别。可是说话往往是现想现说,来不及仔细推敲,写文章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斟酌。鲜明生动是语言固有的特色,文字在这方面可以也应该尽量发挥语言的潜力。准确和细密是文字的优点,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有可能更准确,更细密。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就是说,文字的教学应该从语言出发,又反过来影响语言,提高语言。
就第二点来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么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
从这两点基本认识出发,谈几个具体问题。
(1)语言训练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儿童七岁入学,口语早已学会了,不用老师操心,只要教他识字、读书、作文就是了。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从这种认识出发的,也就是说,只注意文字的学习,不注意甚至不理会语言的学习。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仿佛有点半身不遂似的。
首先有一个学习普通话的问题。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文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有的地区做得好些,有的地区就差些;有的学校做得好些,有的学校就差些;有的班级做得好些,有的班级就差些。很多教师,甚至是语文教师,还在用方言教课,当然也就不要求学生学习普通话了。尤其值得担心的是,小学低年级的情况还比较好些,高年级就不如低年级,中学又不如小学,步步后退,形成一种“倒流”现象。这样下去,我们的普通话到哪年哪月才能普及呢?要做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可放过中小学这一关;中小学教师的来源在师范院校,尤其应该抓紧师范院校这个环节。
语言训练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普通话,还包括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用语言的时间比用文字的时间多得多。职业上或者职务上经常要跟文字打交道的人不算,一般人一年里边除了写上几封信,开上几张便条,有时候记个笔记之外,拿笔的时候就不多了。可是三百六十五天没一天能不说话,有时候还得说很多话,不光是说一些零零碎碎的话,还得说整段整篇的话。人人要开会,时时得发言,许多人要作报告,教学生,带徒弟,更多人要彼此接洽事务,办交涉,或是讨论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口头表达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这好像不用多说大家也会承认的。可是在语文教学上采取什么措施没有呢?没有。我们这一代很少人受过语言训练,因而我们的说话,一般说,是不太高明的:我们摆脱不了方言的影响,有时候严重到叫人听不懂;我们的选词造句跟不上说话内容的进展速度,有时候只顾咭咭呱呱地说下去,不管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有时候又磕磕巴巴,把应该连贯的话说得支离破碎;我们不善于全面掌握说话的内容,常常颠来倒去,说过的又说,可是说完了又发现还有该说的没说进去。这样的说话,听起来非常吃力,不能让人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它的内容。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我们吃尽了不会说话的亏,不能让现在的青少年走上我们的老路。另一方面,我们也遇到过一些人,说起话来有条不紊,清楚而又流利,很容易懂,也很容易记住。这多半是靠自己刻苦锻炼得来的。如果能在学校的语文课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一般人的说话效率都能大大提高,岂不是更好吗?
有些教师把学习普通话和语言训练看成额外负担。他们认为,光是识字、阅读、作文,学生还学不好,再加上这些额外负担,更加要顾此失彼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语言的训练对于文字的学习不但没有妨害,而且大有帮助。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糟,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是一曝十寒,文字的提高也就不可能太快了。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个两条腿走路的问题。
(2)学习文言的问题。现在中学课本里文言课文的比重已经大大增加了,可是教文言文的目的还是不很明确。好像有这么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多读文言,才能写好白话。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读点文言,对于白话文的写作当然有些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要讲有些帮助,学习一种外语对于汉语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可是没听见过有谁主张,为了提高汉语水平,必须学习外语。“五四”以后一段时期,很多受过长期文言训练的人改写白话,就是写不好。而现在有许多作者并没有受过多少文言训练,写的文章可真不赖。欧洲也曾流行过要学好本国文字必须先学好希腊、拉丁文的理论,也早已为事实所否定。
至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那是另一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是有这种需要的,那就是准备进一步学习文、史、哲专业的。高等学校里这些专业的教师一直在埋怨学生的文言基础太差,造成学习上很大的困难。要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不但是中学里需要教文言,而且还需要大大加强,同时还得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基本训练,例如系统地学习古字和古义,练习断句,等等。现在中学里教的这点文言有点“不上不下”,对不准备学习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太必要的负担,而对准备学习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来说,却仍然不能提供必要的基础。这又涉及中学特别是高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早几年,语文和外语都抓得不紧,一般中学生只是忙数、理、化,现在三方面都抓得很紧,虽然有少数学生还是应付裕如,可是多数学生都有点忙不过来,因此而影响健康的情况也时有所闻。如果能把高中的课程适当地分分类(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科目早就分了类了),让一部分学生少学或者不学文言,多学点数、理、化,让另一部分学生少学点数、理、化,多学点文言和历史,学生的合理负担问题解决了,文言的教学问题也连带解决了。
(3)讲课的问题。最近两年中学语文教师感觉到一个困难问题:要求不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或者文学理论课,应当怎么讲呢?现在在他们中间流行着一个口号叫“字、词、句、章”,意思是要多讲字义、词义、句法、章法。这些是语文本身的内容,拿来作为讲解的对象是对的。可是又往往产生一种偏向,就是逐字逐句地讲,旁征博引,讲得不厌其详。这就是“过犹不及”了。为什么讲课问题老是解决不好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一、要求讲得多,二、要求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讲课方式。这是对于语文课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只要在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地方,例如某些难字难句,或是估计学生一时未必看得出、懂得透的地方,例如一篇议论文的某一部分内容,一篇文学作品的某些地方的写法,只要在这些地方指点一下就行了。如果不管学生自己看得懂看不懂都逐字逐句地讲,那就成了例行公事,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鼓励学生的思想开小差。同时,课文的情况性质各不相同,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而讲法也就不能千篇一律。所贵乎有教师,正在于他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讲解,讲得不多不少,切合需要。可是这样一来,有些教师又会感觉课时多出来了不好办。要知道把上课的时间全部用在讲解上,从语文教学的原则看,是一种包办代替,本来是不对的。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事实上,学生在课外看很多书,而得不到适当指导,因而获益不大)。在一个“有办法”的教师手上,时间是决不会没有用的。
(4)作文教学的问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家长、校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也努力“精批细改”,可是作文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车,仍然是不够“精”,不够“细”。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教师的辛勤劳动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了。怎么办?恐怕得更全面些来看问题。现在的一般过程是(一)教师命题,(二)学生作文,(三)教师批改。是不是还可以在这中间插进一些别的活动呢?比如说,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是内容空洞。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谈些“题中应有之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还有一种毛病是内容杂乱。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多做些光写大纲的练习。讲到写作本身,当然以各人各写为主,但是也可以安排几次分组集体写作。批改当然是教师的任务,但是也可以有时候选一篇印发给全班,试试集体评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是有的)。教师的批改,除了错别字是学生一看就知道以外,别的就不一定都是一看就明白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最好是能够当面讲讲。一班学生常在五十上下,不可能个个都讲,只能挑选几篇作典型。好在学生作文的毛病很多是共同的,讲一两篇也就能使全班得益。这样做,当然得在那几篇上多花点工夫,不过其余各篇就可以比较从简,总算起来还可能少用些时间。有写得好的,或者是全篇,或者是一段两段,也可以拿来在班上讲讲。此外,结合语言训练,还可以练习口头作文,一小时也能轮到三、五个学生。结合语言训练来教作文还有一个好处:使学生认识到作文和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免得拿起笔杆来就要摆架势,就要用些“高深”的字眼,造些“复杂”的句子,甚至说些云里来雾里去、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话。总之,现在的教法既然吃力而不讨好,就该打破框框,另外想想办法。一味地加强劳动强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用什么标准评定作文的优点缺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一篇作文在不同的教师手上可以得到高下悬殊的评价。同样的一句或一段,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有“诗情画意”,有的教师却认为是“涂脂抹粉”;另一句或一段,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是“气势磅礴”,有的教师却认为是“装腔作势”。有些教师特别讨厌错别字,也有些教师特别重视思想正确。种种不一。我觉得中学和小学对作文的要求应该各有重点。小学里应该重视写字和造句,对于内容的要求不要提得太高。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词句问题应该已经不成大问题了,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要求内容安排得好,有条理,有层次,不颠倒错乱,不乱用“因此”、“但是”等等,也就是说,要有逻辑性。然后才是词句问题,要求用词恰当,句子通顺而不呆板。最后看它有没有错别字,以及写字是否清楚端正。现在有一种过分突出错别字问题的倾向,可是从全局的观点来衡量一篇文章,不得不承认错别字毕竟是个次要问题。
(5)汉字教学的问题。这是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特有的问题。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教学要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小学低年级,汉字的学习和汉语的学习中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是七岁到八岁,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是不认得汉字,得一个一个学起来(不但学认,还得学写)。课文要“白手起家”,就很难编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符合发展儿童语言的要求。结果是课本的语言不但不能引导儿童的语言,反而跟不上儿童的语言,知识内容也随之贫乏,读起来淡而无味,不能鼓动学习的兴趣。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关系却十分重大,因为这不仅影响到以后各年级的语文课,还影响到别的学科的学习。
我曾经和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觉得有一条道路可以试试。那就是在小学低年级把汉语的学习和汉字的学习暂时分两条线进行。一面先教汉语拼音字母,接着就教拼音课文,尽量满足儿童发展语言和增长知识的需要,一面根据汉字的特点,另行“排队”学习。以后利用注音的汉字读物作为过渡,最后采用全用汉字的课本。我们估计整个的进程可能会比现在的办法快些。希望有学校肯拿出个别班级来做试验。
以上谈的都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自己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得很不够,这些意见一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希望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语文教学的同志们多多指教。更希望研究教学问题的机构早日进行一次全面的和系统的调查,把情况摸清楚,同时也希望在各个问题上都有人进行一些试验,摸索一些经验,这样,讨论起来也就可以更加落实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