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阵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19
第2版()
专栏:

阵地
河星 昌前
在广东宝安县横岗人民公社里,有一个被人们称为坚强的社会主义阵地——西坑(西安大队)。这里的群众每逢谈到这个阵地的时候,总要津津乐道西坑青年俱乐部,还忘不了要提起杨彩英的婚事来。
从彩英的婚事谈起
为什么一个姑娘的婚事成为众口传扬的新闻呢?事情得从两年前说起。这个苹果脸、黑眼睛、短头发的姑娘,今年二十三岁。长得健壮俊秀,说话细声柔气,见着生人两颊就泛起红晕。两年前,她参加了俱乐部的活动。白天,她和小伙子曾官送一起出勤劳动;晚上,又一道在俱乐部里参加学习和文娱活动,他们俩渐渐就相好啦。
可是,杨彩英的父亲坚决反对他们相好。这个在解放前开过药材山货铺的富裕中农,嫌曾官送是“屋小人矮”的贫农,硬是要给女儿找个“银瓮对金瓮”的女婿。一九六二年夏天,他煞费苦心地找到了一个在香港的朋友的儿子来和女儿“订婚”,被女儿拒绝了。彩英的父亲和男方却不死心,他们企图用物质来诱惑她。不久,那个洋里洋气的“香港客”又来信“求亲”,谁知一连来了两封信,杨彩英连信皮都不屑一看。第三封信寄来时,她的父亲当着她的面拆开信,信里还附有那男子的一张照片:身穿西装,还故意露着手表,胸前插上三支钢笔。他一时乐得眉飞色舞,踉跄上前把信和照片塞在女儿手里说:“你看,人家是一表人才,家里又有钱,你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哩!……”彩英气得脸上红了转青,紧咬着嘴唇,狠狠把信往地下一摔,又“咔嚓”一声将照片撕了,气呼呼地往板凳上一坐,就昂头转过脸去。这下可把老头子激怒了。他跺着脚,额上的青筋暴起,喷着唾沫骂:“贱骨头!金花银花你不戴,偏要找个穷鬼插竹叶?”彩英猛站起来,理直气壮地冲着他说:“我就是看不起那些臭钱,爱的是好人品!”这样一闹翻,老头子便诸多折磨为难她,硬是不答应她和曾官送的婚事;彩英呢,也不让步,宣称这桩婚事由不得老头子作主。
杨彩英敢于同家庭的旧思想和习惯势力作斗争,是有一番来由的。她自从小学毕业后,在俱乐部里读报和学习政治,参加了文娱宣传活动,使她懂得许多事情,明白了许多新道理。特别使她不能忘怀的,是俱乐部自编自演的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爱情的那个剧目——《爱情的风波》:一对农村青年男女相爱着,女方的父母眼光短浅,羡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听信油嘴媒婆的怂恿,不管三七二十一,竟接受人家的彩礼,把女儿许给有钱的“香港客”。有志气的姑娘当然不应承这婚事,但又没有跟爱人讲清楚自己的心愿,使小伙子产生了误会。后来两人终于明白了真相,又重归于好。杨彩英在剧中扮演一个正直纯洁的女社员,对那个姑娘的父母的旧思想和行为作了嘲笑和批判。可是,眼下联系到自己的遭遇,她不禁反问自己:“难道你真要变成剧中人,重演那个戏吗?”她愈想就愈觉得心里明亮,不管父亲怎样狠心折磨她,对曾官送的爱情还是矢志不移。但她毕竟是很少经历过世面的女孩子,面对着父亲声势汹汹的威逼阻挠,总不免有些忧虑。这情况很快就反映到大队,干部们和俱乐部的年青人都支持他们,还鼓励他们要敢于和封建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
杨彩英的斗争胜利了。去年五月间,她和曾官送结婚时,俱乐部的年青人还前往祝贺,热闹一番。村里人也把这事情传为佳话。
青年俱乐部内外
这里是梧桐山,山连岭,岭连山。西坑青年俱乐部所在地,就在海拔近千米的梧桐山主峰的西北麓。翻过山去,向南步行两个多小时,便可以经过沙头角镇到达九龙新界。这里的二百一十多户人家中,大部分都有亲属在香港或侨居海外,彼此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国内外还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许多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几年,西坑有愈来愈多的知识青年回到了家乡。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但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生活,许多人却没有好好想过。青年人是在充满阳光的春天里生长的嫩苗,很少经历过旧社会的风霜苦难,斗争、锻炼和教育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呵!尤其是一些年青人的革命意志不够坚定,不安心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有的甚至想到外边去找个“如意”工作,过过舒适生活。这种情况引起了大队党支部的重视。支部认为这是个阶级觉悟问题,怎么办呢?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去解决。支部书记钟诚亮亲自召开青年会,对他们进行两个社会、两种制度的对比教育。这位才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说起话来是那样语重心长,由旧社会讲到新社会,又从当地群众熟悉的一些亲友在香港的辛酸遭遇,谈到自己如何在十多岁时就流落香港当杂工,因为生活的劳累折磨,直到现在还是宿疾缠身。他的恳切谈话,打动了青年们的心,有人说:“讲的可是实话哩!”再讨论讨论,大家都承认旧社会比不上新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个鬼地方。但是,也有人觉得在农村一天到晚就是劳动和吃饭,总感到缺少个好地方活动,生活上显得单调乏味。
青年人的这些意见,引起了党支部的注意,支部决定让大家组织个俱乐部。一九六一年九月,经过团支部的串连发动,小伙子和姑娘们纷纷报名参加俱乐部,不久便有六七十个年青人参加进来了。每天晚饭后,俱乐部的煤油灯一亮,三三两两接踵而来,有的读报看书,学习政治和文化;有的玩乐器,有的排练剧目,更多的人喜欢唱那些激昂的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爱打扑克、下象棋的人,也高兴地找到了对手。
这个“青年之家”,吸引着多少年青人呵!现在俱乐部的“台柱”钟寿娇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好动爱笑的姑娘,三年前刚从西安小学毕业时,不安心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又觉得呆在家里很无聊。一天晚上,她正闲着无事的时候,忽然听见动人的歌声,她寻声而去,不觉来到了俱乐部门前。但是,她又感到心头有点跳,不敢贸然进去,只躲在一旁悄悄向里窥看。嘿!小伙子和姑娘们唱得多开心,真叫人羡慕!后来这姑娘就鼓着勇气报名参加俱乐部。这些新文化生活对她来说,简直是含苞待放的花儿需要雨露。不多久,她就成了俱乐部里的活跃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后,劳动有劲头了,还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她的老母亲原来很不愿意女儿参加这些活动,现在却常常催她先吃晚饭,早点到俱乐部里去。老人说:“参加俱乐部实在好,人到了那里就进步啦!”
俱乐部刚成立时,缺少活动费用,他们就自己动手解决。先是利用业余时间上山打柴,加上弄点其他副业的收入,订购了书报和文娱用具;后来俱乐部开展了活动,多次得到省、县的奖品和赠送的图书,俱乐部便大大充实起来。现在,他们在这幢一座三间的屋子里,已经拥有锣鼓、提琴、二胡等十多件乐器,订了《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和《南方日报农民版》,还有近三百本的政治理论、革命文艺作品和农业技术知识书籍。小伙子和姑娘们对此真是喜出望外,尤其是看报和阅读革命文艺作品,更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从此,他们在俱乐部内外,不是说的许云峰、江姐、成岗或雷锋的感人事迹,便是关心报纸刊载的国内外大事。许多青年提到那些革命前辈时,都表示无限的敬爱,立志当革命接班人。
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俱乐部的青年人,在每一次政治运动中,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他们通过文娱宣传活动去参加战斗,又和群众一道从中受到陶冶教育。一九六二年夏天,美蒋匪帮阴谋窜犯祖国大陆沿海地区的消息传来,年青人马上行动起来,积极参加民兵练武,又在西安小学教师的协助下,根据报刊材料及时编演话剧《仇恨》,给社员们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教育课。
这是一出反映台湾农民苦难生活的悲剧。那个被剥削压榨得家贫如洗的老农,妻子刚在贫病交迫中死去,狠心的地主就叫狗腿子上门逼债,竟行凶打伤老父,抢走女儿。这一家人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女儿被地主强奸后,给赶了出来,后来又死在路旁;老父也悲愤自尽。扮演父女俩的青年何昌如、钟寿娇,一开始便被剧情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一个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远道卖来的苦命孩子,一个是贫农的女儿,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还缺乏像长辈那样的切身感受。但是,现在经过“导演”的启发,回忆起自己的苦难童年,又访问了一些老贫农,自己首先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对剧中父女俩的身世有了较深的体会,演起来也就亲切动人。有多少次,演着演着,都声泪俱下,宛如身受。特别是演到父女俩生离死别、女儿被地主糟踏后赶出来时,唱起那悲痛凄切的哀歌,更深深感动了在新社会“喝糖水长大”的钟寿娇。舞台上已经落幕了,她还伏在那里哭泣不休,直到有人上前提醒她,才退回后台拭去泪痕,又匆匆准备下一幕出场。
今日台湾人民的苦难,正是旧社会的缩影!每次演出,演员们的真挚表演,激起多少观众的强烈共鸣!
俱乐部自编自演的节目——《两姐妹》,也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以当地农村生活为题材,把姐妹俩对待爱情的两种不同态度,经过艺术的加工,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和它的影响,启发青年要严肃对待婚姻问题。一年来,这个剧目很受社员的欢迎,在大队内外和数千观众见过面。
西坑的年青人通过俱乐部的文娱活动,为阶级斗争服务,也为生产服务。平时只要党组织一声号召,公社、大队布置一项任务,年青人和小学教师在俱乐部一经商量,很快就安排出小演唱节目来。等到大家吃罢晚饭,他们就鸣锣打钹,热热闹闹地上村去巡回宣传演唱。内容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有表扬好人好事的,也有讽刺和批评一些不良现象的。这里还组织青年访问老贫农,调查村史和当年东江纵队在梧桐山区坚持斗争的史迹,学习雷锋和其他的新人新事,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娱活动。在去年遭遇严重旱灾威胁的日子里,小伙子和姑娘们一边坚持艰苦的抗旱斗争,一边搜集队里抗旱中突出的事迹,以及“两个社会、两个旱年”的对比材料,写成生动的小演唱节目,在田间或村里演唱宣传。
梧桐山下的“海陵风”
许多新人新事,是从这个俱乐部中涌现的;崇高的思想和风格,也是在这里萌芽和发展的;不少困难,都让这些年青人给征服了!
一九六三年春夏间,是一段考验人们意志、毅力的日子。那时已七八个月未下过透雨,每天烈日当空,灼热烤人,就连梧桐山下的长流溪水,也干涸了,石滩热得烫脚。眼看着季节紧迫,早稻秧苗插不下去了,社员们该有多焦急!
那时,抗旱取水成了最艰苦的斗争。在这关键时刻,年青人正在俱乐部内外通过读报学习海陵岛人民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海陵风”在梧桐山下吹起来了,年青人挺身而出,带动其他社员投入抗旱斗争。党支部把突击挖深一段西坑河床取水的任务,交给这些年青人。六十多个青年男女斗志昂扬,当天晚上就扛着镐锄,点亮煤汽灯,浩浩荡荡开赴工地。一场艰苦的战斗开始了,工地热气腾腾,灯光照着大地,人们笑声不断。这河床全是鹅卵石,他们一锄啃下去,“当啷”一声,只见火星迸射,虎口震得麻麻疼。挖去上面一层卵石,挖下去还是卵石,卵石。……往日里,年青人喜欢卵石,路过河边爱看清澈的河水,卵石上游鱼可数。眼下需要的是水,水,水!他们干得汗流浃背,有的姑娘头发也能拧出水来,河床里却不见一点湿润的迹象。困难哪!但是谁也没有气馁。有人的手掌起了血泡,镐锄下回答的还是“当啷——当啷”的响声。这时候,不知谁带头唱了一句“学习雷锋好榜样”来,顷刻间就成了一片嘹亮的男女声齐唱,大伙接着又来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歌声和着镐锄声、笑语声,使他们忘掉了疲劳。他们这样连续干了五天,终于把这段河床挖深了四尺,地下泉水给引了上来。
“嘿,好在有这班年青人!”直到现在,当社员们回忆起那抗旱的情景,总要满意地赞扬赞扬年青人,更忘不了俱乐部的多面手——共青团员杨霭祥的表现。在烈日炙背的白天,在劳累困人的深夜,大家准能看见他那健壮结实的身躯,听到他那快活而洪亮的男中音歌声。那些日子,他眼睛都熬红了,却没有哼一声“苦”。党支部书记钟诚亮爱怜地对他说:“霭祥,你们要注意身体哩!”杨霭祥心里乐滋滋的,笑着拍拍挺起的胸脯说:“没有什么,我们顶得住!”
看到这个朝气勃勃、生龙活虎的年青人,谁能想得到他过去被社员批评为“勤人养懒汉”的人?他四年前从中学回来时,就是安不下心在农村,只在家里游游逛逛过日子。在香港做工的父亲虽一再劝告和批评他,他总是不听。可是,现在这些都成为他的历史了。是什么使他大踏步走上新生活的征途呢?这个小伙子以激动的心情,谈到了党、团组织对他的教育,谈到俱乐部对他的熏陶影响,特别是《红岩》中可歌可泣的事迹和雷锋的光辉形象,在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每当碰到困难或劳累时,杨霭祥就勉励自己和同伴:“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吃点苦算得了什么!”于是就振奋起来,和大家又是不倦地抗旱插秧和保苗,又是坚持挑水浇地,抢种甘蔗和花生。……
西坑的年青人,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有党的关怀教育,在活跃的俱乐部中有革命思想情操的潜移默化,在前进的生活道路上经受了考验锻炼,在坚持和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上获得了荣誉。这里的青年工作和民兵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已经成为宝安县和广东省的四好共青团支部、民兵的先进单位,获得多次表扬和奖励。去年五月间,俱乐部的代表杨锡祺还应邀出席了省文联扩大会议。正在成长中的年青一代,有十六人光荣参加了共青团,二十五人被评为五好社员和五好民兵,许多人经常受到表扬。
(原载《南方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