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一个长工的碑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21
第5版()
专栏:

一个长工的碑文
河北省任县固城公社齐村最近发现一块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刻立的石碑。碑宽二尺,高四尺许,碑文的内容是已故贫农宋文成自己编的一篇家史。
这篇碑文的全文如下:
“宋文成三月初二日卯时生,天生命苦,独守孤单,兄弟皆无,手足未联。靠父亲,日月难度常在外,靠母亲,耳聋眼花看不见。母子二人受艰难,三天不烧锅,两天不做饭。要吃讨吃走他乡,忍饥耐(挨)饿二十年。与这家锄天地,与那家浇天园。母亲在家受艰难,前院要?(碗)汤,后院要?(碗)饭。苦受贫穷三十三,一双父母湮黄泉。东院无人理,西院无人管,那时节,难的我叩头礼拜将人求,求来乡里把事完。拉灵车,到坟前,圆坟合墓身才安。房又破,地又?(碱),收把庄稼自己背,用两筐土自己担。一人在家难度日,又做长工正(整)七年。有了吃的无穿的,劳我姐姐做衣衫。结(订)下婚,未得完,年六十,尚孤单。吃个米面也是难,大磨推不动,小磨杂(砸)不烂。近门牲口不教(叫)使,远门牲口无串换。壮志气,加强勉,不沾旁人半点闲。口内省,度(肚)内俭,忍饥耐(挨)饿谁看见?逼得我少吃减(俭)用积下钱,先与祖父立下碑,又与父母立坟前。无奈何,自盘算,一身困苦说一番。庄伙(户)田地全丢下,淮(谁)继门头把丧完?不成文,不成篇,一生苦楚难说尽,因修碑文以鸣冤。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 宋文成自志”
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宋文成又名宋天成,生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从祖父起三代都是给地主扛长工。宋文成家里有父亲、母亲、姐姐和他四口人,住两间破草房,种二亩碱坟地。父亲扛长活常年在外,只能维持个人生活。姐姐出嫁后,母子二人便相依为命,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他在乞讨中度过了童年时代,刚能干活时就给地主打短工,过起了当牛当马的日子,一家人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宋文成父亲死的时候不仅没有棺材,身上连件衣裳都没有。宋文成就叩头礼拜到处求人。后来,还是穷亲戚宋文成的远房侄子宋喜德给了一件破汗褂,宋文成的叔伯兄弟宋文贞给了一件破棉裤。宋文成又典当了那仅有的二亩地买棺材,才埋葬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也悲惨地死去了。
孤苦伶仃的宋文成,只好去给地主当长工,生活更加艰难。他幼年时姐姐曾为他订下婚事。但他平时连糊口都不能,根本无钱娶妻,直到三四十岁还是一个人苦熬岁月。他经常一个人到宋氏祖先祠堂去,冲着祖先灵位一边叩头,一边大声疾呼:“为什么人家有钱的人,能娶上两三个媳妇,我怎么连个老婆都讨不上?我也是宋家的子孙,难道真的叫我无依无靠吗?”
宋文成年迈失去劳动能力后,只好串乡乞讨,经常不回家。但一回来,人们常见他在房门外的院里点盏油灯,人们问他为什么大白天在院里点灯,宋文成愤懑地说:“我屋里头黑,外头也不明!”他用这样的话来控诉当时社会的黑暗。
据宋文成的外甥女、八十二岁的贾翠琴回忆,当时宋文成要饭到她娘家来,她娘家也挺苦,只能给他些破鞋破袜子。宋文成破衣褴衫,面目枯槁,腰里扎着麻绳,背上背着个“纸案”,上面写着他自个编的一生苦处,到处诉说。“纸案”揉搓烂了,他又请人写在一块破布上。他每到一个村子,把“布案”往墙上一挂,就向群众诉说自己的苦楚。
后来,宋文成老得走不动了。他决心立碑鸣冤。他请本村秀才宋千俊把他在“布案”上自编的词写下来,又求石匠陈福祥帮他刻了碑文,好叫后代知道他受过的罪。
宋文成的石碑发现以后,社员们把它作为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好教材,前来参观的干部、社员、青年络绎不绝,许多外县的干部和社员也前来参观,不少人还把碑文抄下来带回本村去传诵。在任县,社员们在中共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一个以学习碑文为中心的回忆对比的阶级教育活动。许多老贫农社员看了碑文感触很深,他们感到,只有不忘昔日苦,才能知道今日甜,劳动人民应当永远也不忘本。许多青年认为,宋文成的碑文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 (新华社天津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