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万荣县各级干部坚持种对比试验田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22
第2版()
专栏:

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问题
——万荣县各级干部坚持种对比试验田的经过 本报记者 杨义
山西省万荣县从一九六○年下半年开始,采取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办法,大种对比试验田。对比试验田,概括地说就是:在农业生产中,针对干部同群众有争论的一些生产技术问题,选择同样的地,同工同肥,进行对比试验(实验项目除外),经过一次或反复试验,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统一认识,以便更好地在生产中推广和应用这些经验。万荣县各级组织坚持实行这种办法,对提高干部、群众的农业技术水平,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对提高和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收到了重大的效果。
从牲畜啃麦苗说起
一九六一年冬季,万荣县在小麦过冬护理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是从皇甫公社胡村生产大队开始的。当时地里的麦苗长得整齐茁壮,社员们对麦苗都很关心。一天,麦地里有几匹马在啃麦苗。有的社员看见,立刻把马拦住,不让它啃麦。喂养牲口的社员闻讯赶来,坚持要在麦地里放牧。放的说该放,拦的说该拦,争吵了起来。
找干部,干部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的说,牲口啃麦苗对生产不利;有的说,苗不二旺,冬季叫牲口啃啃,来年更好了。问老农,老农们的主张不一。后来,这个问题反映到公社和县上,不仅没有把争论停止下来,反而经过扩大辩论,使双方的论据越发充分了。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争来争去,没有争出个名堂,问题悬起来了。
类似的争论很多,如棉花播种什么时节最好,哪些优良品种适合当地种植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干部感到有讨论的必要,就是和土地打了多半辈子交道的老年人也觉得有讨论的必要。
对农村争论的这些问题,最初,万荣县的领导干部认为只是生产技术问题,低估了这些争论的意义。可是实践加深了他们的认识。中共万荣县委第一书记李明同志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九六二年六月,正当棉花显蕾的时候,突然遭到了一场历时十分钟的雹灾,株高过尺的棉花,霎时之间被打成了光杆秃茬,八个公社打毁了棉苗三万八千多亩。其中绝大多数需要重新种。
从县到各公社都要求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保证棉田面积。但是究竟怎样做,问题就来了。
万荣是个黄土高原。这里历来的耕作习惯是“谷雨”前后种棉花。农谚说:“立夏种棉花,有株没疙瘩(棉桃)”。当时已过“立夏”四十多天,能不能再种棉花,队干部和社员们思想上都有疑问。李明同志下乡到南张公社,社员问他:迟了三四个节令种棉花到底行不行?李明同志自己也没有把握,请示上级,也没有及时回答。基层干部、社员看到领导上态度犹疑不决,也就松了劲,结果,一个技术问题拦住路,补种棉花落了空。
这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一个问题争而不决,不取得一致认识,就会对生产发生不好的影响。从领导干部说,如果胸中无数,不是束手束脚,就是提出的生产措施说不到点子上;从社员说,群众和干部的认识统一不起来,该推广的技术措施推广不开,该改革的也改革不了。
走上解决问题的轨道
一九五七年以前,万荣县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建立了实验园地,当时把这种园地叫作“小农场”。“小农场”面积一般是三五分地,试验内容以培植优良品种为主,有的结合试验温汤浸种、药剂拌种、合理密植等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又以丰产田作为试验基地,面积一般是一二亩,试验目的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摸索高产途径。这两种形式,对试验推广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经验,以及开阔干部、群众的思想眼界,曾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领导上在搞“小农场”丰产田的工作中,没有把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搞“小农场”丰产试验田试验的时候,选的是好地,施肥、用工等比大田都多,因此,试验出来的成果,虽然很有意义,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以致“点”上的东西,拿到“面”上难以实行。试验项目由干部、技术人员确定,没有听取群众意见,试验也是由干部、技术人员去作,没有组织社员参加,有的试验田即使让社员参加,也仅仅是参加劳动,因而社员对试验田不甚关心。结果,有的问题,干部、技术人员弄清楚了,社员并不了解。
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九六○年秋天,各公社讨论小麦播种量的时候,有的社员说每亩播种七斤,有的说十斤,有的说十五斤,有的说二十斤;有些干部、技术人员坚持不能低于二十斤。每亩播种二十斤以下,意见还比较容易统一;每亩播种二十斤以上,老农差不多都不赞成。干部、技术人员拿他们的试验成果来说服大家,老农更不信服。他们说:“高产试验田,亩儿八分,选好地,肥料多,投工多,管理细,样样比大田好,可以密植;在几千亩几万亩大田里,哪能像高产田那样作务呢?”企图说服人的干部、技术人员,反而被人说服了。试验田起不到指挥大田的作用。
中共万荣县委发现这些问题后,经过多次研究分析,认为农村对生产技术问题的争论,标志着农民越来越关心集体生产,说明农民要求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于是发动干部、技术人员、社员广泛讨论改进“试验田”工作,县委也派出干部深入基层组织并参加讨论。在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在一九六○年一次四级干部会议上,又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提出五条对比试验办法。一、凡是在生产技术上有争论的问题,都可以在小块土地上种对比试验田;但大田里还是应当先参照多数群众意见和上级要求办事。二、种对比试验田的时候,必须坚持同等条件的原则,除了在分歧点上有不同外,其他如土地、施肥、用工、管理等必须完全相同,不能有任何偏厚。一年得不出结论试二年,二年得不出结论试三年,直到双方认识一致为止。三、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比试验田的领导,领导干部要带头种试验田。要针对社员、干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种对比试验田加以解决。每年夏秋生产结束后,县社要专门召开试验工作座谈会检查评比结果,总结交流经验,讨论布置下步试验工作。四、广泛宣传种对比试验田的目的。种对比试验田是为了因地制宜采取增产措施,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试验成功或失败都一样光荣。试验失败了领导不要批评,造成的损失不要试验者赔偿。五、种籽田和试验田,要单打单收。
这些办法交给基层干部、技术人员、社员进行了讨论,大家赞成对比试验。这样“点”的试验与“面”的大田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干部和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普遍反映:“这一下可上了轨道了”。
在对比试验田里较量
万荣县的干部、技术人员和社员,遇到生产技术上的争论问题,就在对比试验田里较量。
万荣县是个产棉区,近几年来棉花品种开始在退化。县技术推广部门引进许多棉花品种,经过试验,认为“徐州二○九”适合当地种植。开始,基层干部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推广种植。有些技术人员宣传它的好处时,老农们说耳闻不如眼见。可是,当组织老农参观了县里种的“徐州二○九”棉田后,老农们又说条件不一样,他们种行,咱种就不一定能行。一九六二年,有三十五个大队的对比试验田里种了“徐州二○九”,发现这个品种好,可是还觉得把握不大。去年,又有一百三十三个大队作了这项试验,收获下来一对比,“徐州二○九”产量、质量普遍高于原来的“岱字十五号”、“五一七”品种。这样,“徐州二○九”品种就容易推广了。过去推广站送上门,有的大队还不要。去年秋后,他们纷纷派人到县上要求引进。有的怕这个品种弄不到手,一定要订了换购手续才肯回去。
“十年麦田少结颗,十年棉地少结朵”,万荣县的庄稼人都知道老茬地种麦、种棉都不好。许多大队干部对于大面积轮作倒茬很头痛。搞好轮作倒茬涉及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如何调整作物茬口,为轮作倒茬创造条件。在这个问题上,对比试验田又立了一大功。一九六一年,皇甫公社胡村大队从对比试验田里发现苜蓿地倒种玉米比倒种谷子增产,同时又为种麦创造好茬口。他们接着进行了瓜菜地、棉花地、油菜地八项倒茬对比试验,为麦田地新开辟了四种好茬口。结果,这个大队解决了轮作倒茬问题,再没连种三年棉麦的老茬地了。
近三年来,全县已经在六千七百零五亩对比试验田里作了各种对比试验,已经有许多问题得到了答案。如小麦播种期,下种量多少适当,施底肥作用大还是追肥作用大,棉田每亩留多少株才算合理,早打顶好还是晚打顶好,等等,都是经过对比试验才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得出了比较确切的结论。
农业生产技术上的一些争论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因而也不一定作一次试验或一年试验就对比出分晓来。旱年的对比试验结果,往往需要经过涝年考验,结论方能站住脚;一项对比试验在甲地得出的结论,还需在乙地、丙地反复对比试验,才能从个性中摸出共性。因此有一部分问题,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结论,还需继续作对比试验。如皇甫公社胡村大队的牲畜在冬季啃麦苗好不好的争论就是一例,不主张放牧的大队长张盛泉和主张放牧的老农张永道,一九六二年冬季作了对比试验。可是,去年收获的粮食没有多大差别,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去年冬天,他俩又在更大的面积上进行对比试验,虽然问题没有全部解决,但是在某些方面已经统一了认识,如地冻不实、苗架不旺的麦田,让牲畜啃麦苗是有害无益的。
在对比试验中,干部、社员既关心自己的试验,也关心对手的试验,以便从中探讨出正确的结论。去年南张公社、孙吉公社棉田幼苗遭受严重霜冻,当时提出补种,老农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说“立夏种棉花,有株没疙瘩”,既收不上棉花,也耽误了粮食,不如补种上秋粮作物保证收一季。有些干部就同老农们作对比试验。试验的结果,“立夏”后五六天种的棉花,每亩仍收了五十多斤皮棉,和“立夏”以前种的不相上下。老农们很纳闷,为什么过去不行,现在能行呢?他们和个体经营时期一项一项作对比,发现过去个体经营时,肥料少,又没有药剂治虫能力,种的迟了苗子不发旺;集体经济力量大,肥足投工多,控制了蚜虫危害,大大加速了棉苗发育,从而他们认识到,如今生产条件变了,有些传统经验也得随着改变。
方法好,作用大,一藤结了三个瓜
万荣县推行种对比试验田以来,每年结合全年生产总结,专门对这项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进行一次群众性的总结。去年,他们把三年的实验成果集中起来,进行了一次大总结。经过这次总结,人们对这项活动的好处体会更深刻更全面了。干部们说:“它是提高干部的道路”;社员们说:“它是教育社员的场所”;技术人员说:“它是鉴定技术的天平”。许多人说:“方法好,作用大,一藤结下三个瓜”。
结了三个什么“瓜”呢?
提高了干部。种对比试验田,体现了政治与技术统一,是干部又红又专的道路。过去,万荣县有些干部虽然领导生产,但不完全懂得生产,经常讲科学技术,可是对一些技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有些公社、大队干部吸收外地经验时,别人说棉花晚打顶增产,他们就晚打顶,别人说棉花早打顶比晚打顶好,又反过来改为早打顶。社员们问干部到底什么时候打顶好呢?干部也说不上来。种植对比试验田后,在这方面起了显著变化,许多干部和群众一道试验,什么不懂就学什么,什么不会就学什么,他们丰富了生产知识,取得了领导生产的发言权,别人说的对不对,也有了“校正线”。县委第一书记李明同志在这方面的感受很深。过去社员问他,“立夏”以后到底能不能种棉花?他当时没有实际经验,不懂,回答就含糊其词。经过对比试验就不一样了,他敢于说能种,而且能说出为什么可以种。干部种试验田经常化,劳动也经常化了。干部参加劳动的时间比种试验田以前多了。随着种对比试验田活动的开展,群众有意见就提,争不通就对比试验,民主风气好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融洽了。
教育了群众。对比试验田这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具体,农民容易接受。俗话说,“说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干一干”,“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孙吉公社孙吉大队在推广小麦合理密植经验时,最初社员们没有认识这一先进经验的好处,不愿意密植,大队干部为了督促按量种足,拿上秤在地里称播种量,气得老农摔下耧不干了。社员们埋怨干部胡来,干部埋怨社员落后。可是几个干部和几个老农经过进行密植、稀植对比试验,结果稠的比稀的增产很多,老农们心服了,坚决反对密植的人一下变为积极主张合理密植的宣传员。
先进技术推广得快了。人们从对比试验中,具体看到了先进技术的作用,推广起来顺当了。近三年来,小麦优良品种播种面积由百分之三十七扩大到百分之九十二。过去,麦田根本不治虫,一九六一年开始治虫,去年已在半数麦田里治了虫。建立了麦豆轮作制,既使豌豆增产,又为麦田创造了好茬口。棉花分区分类推广了优良品种,消灭了三年前每亩留苗二千株的稀植现象,治虫面积比过去扩大了几倍,去年全部棉花都采取了治虫措施。过去在管理上根本不打旁顶,去年也开始打起旁顶来了。由于正确地处理了一些技术问题,推广了先进经验。全县连续三年小麦生产直线上升,棉花显著增产,三年前,全县只有一个平均亩产八十斤皮棉的高产单位,到去年已经增加到三十四个单位。
万荣县种对比试验田,在农村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据县委不完整统计:去年全县有二百一十个生产大队开展了这项活动,占生产大队总数的百分之九十。种对比试验田六千七百零五亩,对比试验种类五十多项。参加对比试验的各级干部三千四百九十一人,占四级干部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参加种对比试验田的老农、青年和大队技术员有一千八百四十三人。许多参加种对比试验田的干部、老农等,还请了监督人,并建立了试验档案。
经过总结提高,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对比试验田是一种好的领导方法,好的实验活动形式,因此,万荣县坚定不移地要把这一活动继续下去。从去年冬小麦生产中看,种对比试验的规模比过去又扩大了,许多地方还酝酿在畜牧、水土保持等方面推行对比试验的作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