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华中橡胶厂三个月前后的变化发人深思 盲目自满产品质量下降 虚心求教落后面貌改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23
第2版()
专栏:

华中橡胶厂三个月前后的变化发人深思
盲目自满产品质量下降 虚心求教落后面貌改观
据新华社武汉二十二日电 武汉华中橡胶厂落后的生产面貌已经改变了。三个月之前,这个厂生产的胶鞋七项内在质量指标只有一项超过全国先进厂的上海大孚橡胶厂,而现在其他各项指标都接近或赶上了大孚厂。胶鞋的大底脱层、沿条脱空、硫化碰伤等现象也大大减少了。以往胶鞋在硫化过程中因碰伤而造成的废品每月多达一百双左右,去年十二月下降到六十六双,今年一月上半月只有三双。
生产面貌上的变化,是由职工们的思想变化引起的。
华中橡胶厂生产胶鞋的历史只有四年多,但是生产发展很快。厂里有人说:几年工夫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算不错啦!还有人编了顺口溜说:“本厂上缴利润几十万,产量翻了一大番,质量提高很可观,何必还要学比赶。”厂里派人到外地参观,有时却拿人家的缺点,比自己的优点。
但是,一系列的事实使全厂职工逐渐清醒起来:去年全国胶鞋试穿评比的结果,华中橡胶厂的产品质量落到了多数兄弟厂的后面,商业部门意见纷纷;一位百货商店的营业员问工人杨彩云:“你们厂的鞋为什么越做越差?”
各方面提的意见迫使这个厂的职工不能故步自封了。他们把本厂的各项指标和实物摆了出来,同外厂的指标和实物一道做了展览。
“不比还不错,一比差得多。”职工们参观了展览之后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下一步怎么办?有人说:“过去我们就是坐井观天、盲目自满害死人,光与自己比,光是向后看,既不承认落后,又不肯虚心求教。这回要好好把外地经验学到手。”也有人说:“外地外厂的经验要学好,本厂的经验也不能丢。”
厂的领导考虑到一个问题:这几年,本厂也出现了不少好经验,就是没有好好总结和推广,结果是“千个师傅千个法”,操作很不统一。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妨碍进一步学外地外厂的经验。为此,厂的领导上在安排派人到外地学习的同时,组织职工认真总结了本厂炼胶、裁断、成型、硫化等各个工序的好经验,分别组织能手表演,进行推广。他们前后推广了炼胶工人魏润记、杨以为的素炼和混炼操作经验,裁剪工人张少卿的合理套裁和节约用布的经验,刷浆工人贾秀梅和汪芙蓉又好又快地三板刷浆的经验。原来剪裁鞋帮的三个老工人各有一套下刀的方法,群众称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后来,大家公认张少卿套裁的方法比较合理,质量既好又节约用布,推广的结果,每月节约了三百多米布。炼胶是橡胶厂第一道工序。胶炼得好不好,对胶鞋质量影响很大。厂里让炼胶工人杨以为和魏润记同时进行操作表演。工人们把他们的两种操作互相比较之后,一致同意学习魏润记的经验,宁肯多费点力,使胶料炼得既快又好。
这时候,厂里到上海取经的工人也把学到的先进经验传回来,帮助职工打开了眼界。他们把本厂认为是最好的经验拿来同上海先进经验做了实地试验、比较,发现了上海经验的长处,弥补了本厂经验的不足。
上海大孚橡胶厂炼胶采取一种叫“热炼下片”的先进操作方法,炼出的胶料没有气泡和微细孔,表面也很光滑。但华中橡胶厂有的技术较高的老工人说:“上海经验好,我这老办法也不见得孬。”厂里便把两种操作一同试验,显示出上海先进经验的优越性。大家经过一番议论,认为学人家先进经验,并不是否定本厂的经验,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后来,工人们在学习上海经验中吸取了本厂的一些长处,效果较好,不仅消灭了胶料气泡和微细孔的缺点,产量也普遍比过去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
胶鞋最主要的一项指标——磨耗,以前华中厂是一点三五二立方毫米;工人们学习了大孚厂降低磨耗的经验以后,很快降到了零点六立方毫米,也接近了大孚厂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