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路子宽广的歌者——胡松华——乐坛新人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2-23
第6版()
专栏:听乐札记

路子宽广的歌者——胡松华
——乐坛新人之二
李凌
有些歌者,不仅能唱一个地区、民族、一个国家的作品,而且对各个地区、各民族、各国的作品(当然是适合于他的声区的),都能适应,并且还唱得有一定的水平。胡松华就是这样的歌者。他能唱汉族民歌、京戏、曲艺,对蒙古族、回族、藏族、新疆各族和其他民族的歌曲,甚至其他国家的民歌、歌曲、歌剧选曲……都能唱出一定的水平。从发挥歌唱艺术的广宽的功能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
胡松华之所以能这样,是有他的主、客观因素的,他的爱好和才能,本来就比较宽,他爱绘画、书法、做诗、说相声。他最初既唱歌,又作美术与舞蹈工作,后来才逐渐转到以唱歌为主。
由于他过去没有专门学过某一种有体系的唱法,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框,所以学习时,虽然也很费苦心(像他最初学唱藏歌,为了能唱一些藏胞喜听的歌曲,就在行军中,跟赶马的藏胞一句句地学,从歌曲的内容、音调、语言、音色、特殊技巧、情趣,一点一滴的捉摸。他还留心体会藏族对音乐喜好的特点、审美观点、表演方式……直到让教他的人满意为止),但阻力(如变换口形,变换共鸣位置等)不大。
许多藏歌,音调的进行,异常复杂,有时一个音调从低沉直漂上去,在高处还作许多难能的转折,对初学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学会了音调、真意,还有色彩、情趣,特别是高原的那种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特色,如果没有实地的生活经验,是很难体现出那种宽远、轻昂的神韵和豪迈、苍劲的性格。又如蒙古族歌曲,那种草原所特有的轻高音很多的牧歌式的音调,常常在异常高弱的音上,来回转折,而且时强时弱,极其复杂。
胡松华掌握了这些民族的各种歌唱特技和色彩后,为了学习歌唱基本功,又去向一个声乐家学习。在掌握了更坚实、丰富的方法和技巧之后,尽量使它服从自己演唱兄弟民族歌曲的需要,他的气息充足了,声音更加嘹亮了,强弱的控制更加自如了,转弯抹角更为方便了……应该说,他的歌唱比过去更为完整,变化更多了。从他的学习可以看到,能灵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取舍,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使那些能够增进自己演唱民族歌曲特色、情趣和表现力的技巧,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表演才艺,这是很有好处的。
最值得珍视的,是胡松华把歌唱的主要力量,用来介绍一些表现新的斗争生活的作品。能为兄弟民族歌唱一些他们所熟悉的歌曲,自然也有意义,但多向群众介绍一些鼓舞斗志,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作,对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更显得重要。胡松华常唱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把珍宝撒出来》、《丰收》、《赶车》、《东风吹》……这些新内容的歌曲,很受欢迎。
胡松华很注意每一首歌曲的最深的真意。像他的《森吉德玛》之所以如此深沉、悲切;《丰收》的乐观、豪迈;《赶车》的活泼、有生趣;《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幽默、带有哲理性;《八路军拉大栓》泼辣、尖刻……都是由于他能透过这些歌曲的外表趣味,深入掌握到它的真意和性格的关系。
胡松华的歌唱,还有一些不足和弱点,主要的是,他演唱比较含蓄纯朴、情深意厚的东西,不如色彩强烈的东西得心应手,其次是高音有时感到生硬、拘谨,这除了多多探索和刻苦的磨炼,是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改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