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音西大队绝大部分农田旱涝保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1
第1版()
专栏:

音西大队绝大部分农田旱涝保收
几年来依靠自己的力量,兴修大批水利工程,平整土地,提高复种指数,实行合理轮作,粮食年年稳定增产。去年平均亩产粮食一千零四十五斤,油料一百零四斤,糖料五百多斤,还收了大量水果和燃料。过去年年缺粮,现在成了余粮队。
本报讯 福建省福清县音西公社音西大队依靠集体力量,高度发扬“种田、爱田、养田”的精神,几年来不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复种指数和推行合理轮作,从有限的耕地上,索取了更多的粮食、油料和糖料,为人多地少和低产地区指出一条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
去年,这个大队四千六百三十亩耕地,平均亩产粮食一千零四十五斤,油料一百零四斤,糖料五百四十二斤和二百斤左右的蔬菜,还收了大量水果和燃料。从一九五八年以来,粮食年年稳定增产:一九五九年比一九五八年增产百分之四点四,一九六○年比一九五九年增产百分之十三点八,一九六一年比一九六○年增产百分之四点一,一九六二年比一九六一年增产百分之八点三,一九六三年又比一九六二年增产百分之二十四点六。一九六三年油料也比一九五八年增产百分之四十六。
音西大队地处半丘陵地带,全队一千零四十一户,四千九百七十二口人,每人平均只有九分三厘耕地(不包括新开的山园和荒地)。一九五五年前,每年要由国家供应二十多万斤粮食。但是从集体化以来,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决心改变穷困面貌,努力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并摸索出一套合理轮作,以田养田的稳定高产经验,使过去十年九旱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耕地有了水利灌溉,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原来低产的红壤地,变成了一年三熟,季季高产的良田;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去年全大队就向国家交售了一百六十八万斤粮食。糖料油料等的出售任务也都超额完成。
音西大队有一套种田“经”,叫作“以田养田,以作物养作物,以猪肥田”。根据这套种田“经”,他们利用仅有的土地,逐渐把复种指数由一九五一年的百分之一百九十八提高到一九六三年的百分之二百八十八。全队有水田四千三百多亩,做到了四年十一熟或十二熟,旱地也实行了轮作,达到四年八熟或九熟。
音西大队在提高复种指数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五九年,他们推广仙游县建华大队甘蔗套种黄豆的经验,后来甘蔗减了产。但他们并不灰心,一九六○年继续试验。这一年也不顺利。他们总结经验,继续试验,一九六一年终于获得成功。
音西大队自力更生地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一九五六年,队里计划兴建十八座水闸、开四十二条水渠。社员们依靠自己的力量集中了三万多元资金,兴建了十八个水闸,购置了一台抽水机,并新开四十二条共长一百五十华里的水渠,使三千二百多亩田地得到灌溉。以后,大队不断进行水利建设,到目前全大队四千六百三十亩耕地,除了四亩山坡地外,全部达到有水灌溉。
在平整土地中,他们按照“寸土必争”的精神,把原来的旧排水沟改造成灌溉渠道,铲除田坂,填平塘堀。全队因此增加了一百五十一亩好田。他们还在一片八十亩的荒滩地上,搬掉横堵在田间的七座小丘陵,填平了二百多口废塘废堀,把荒地改造成良田。
目前,福建各地许多社队正在学习和推广音西大队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