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莎士比亚生意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2
第4版()
专栏:随笔

“莎士比亚生意经”
袁先禄
“要是我们放过有利可图之机,那就未
免太对不起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雅典的泰门》里曾经鄙夷地用这样的诗句来勾画那逐臭之夫的心灵。可是,他哪里会预料得到,在他逝世三百多年之后,在英国而不是在雅典,人们竟把他的生日当作有利可图之机而大肆进行“对得起自己”的活动。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二月一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就颇为详细地报道了那些所谓“莎士比亚企业”是怎样准备利用这位伟大诗人诞生四百周年的机会大发其财。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有点像买卖人的行话:《莎士比亚生意经》。
据说,“莎士比亚企业”中最主要的企业——斯特拉得福的“莎士比亚故里托拉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先是收购了诗人出生的房屋,接着又陆续把一度属于诗人的岳父、诗人的女婿甚至诗人母亲的祖父的房屋也买了下来,作为摇钱树。另一家有关的企业是哈佛大厦,它抢购了诗人外祖父的房屋,进行同样的业务来同这个“托拉斯”竞争。他们用尽各种商业招徕术招引游客,在一九六一年中来自海外的访问者就有十七万。围绕着这个“主要业务”,其它“莎士比亚企业”在诗人的故乡及其附近地区也应运而起。从旅舍车行,到饭馆酒楼,甚至是杂货店、裁缝铺,纷纷把莎士比亚作为自己的财源。整个“莎士比亚市场”每年的收入,看来是相当可观的;《经济学家》杂志只公布了其中的外汇收入部分,数字就达五十五万英镑之多。
但是,这些发莎士比亚财的买卖人对目前的状况还不大满意,他们一直在为扩大营业而苦心筹策。他们认为,今年诗人诞生四百周年,这是打开局面的大好机会。“莎士比亚故里托拉斯”已经开始筹建一个崭新的莎士比亚中心,并且发动了公开募款。其它的“莎士比亚企业”也都在摩拳擦掌。用《经济学家》杂志的说法是:“一九六四年对于莎士比亚行业说来是一个丰产的年头,它已经为了诗人诞生四世纪而在进行世界范围的宣传并且准备大展鸿图。”
当然,在纪念莎士比亚的时候,不能不谈到诗人的作品。《经济学家》杂志三言两语地交代说:今年斯脱拉脱福剧院准备要演出莎士比亚的一些历史剧。但是,这家杂志又用统计数字来说明,“莎士比亚自己对企业的投资”——也就是他的戏剧,在整个“莎士比亚企业”中占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尽管斯脱拉脱福每年有莎士比亚剧作的季节演出,但是每年得到的外汇收入只有三万多英镑,即占靠莎士比亚而赚得的外汇收入总数的百分之七。
在“莎士比亚企业”的所在地,诗人的故乡,莎士比亚剧作的遭遇尚且如此,在英国其它地方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英国报刊过去曾经报道:在英国,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越来越少;而在寥若晨星的一些演出中,有的简直是对诗人作品的糟蹋。例如,一九六○年伦敦“美人鱼”剧院上演《亨利五世》时,为了提高票房收入,竟让剧中几个世纪前的人物都穿着时装登台,其中古代士兵不仅穿着现代化的军装,还大吹其口琴。这一类的事情,还不是绝无仅有的。
诗人的生日大受“重视”,而诗人的作品却遭到冷遇,这种现象在目前的英国出现倒也并不令人奇怪。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指出的:资产阶级“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他们对于当代的人固然如此,对于古人也不例外。“莎士比亚企业”的老板之流对纪念莎士比亚诞生四百周年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无非因为这可以使他们大发利市而已。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被他们当作财神来膜拜的。至于莎士比亚的诗和戏剧,尽管被英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视为对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但是在他们看来,比起脱衣舞、摇摆舞之类的“艺术”是远远不如的。
莎士比亚如果泉下有知,对于这些情况将会说些什么呢?《雅典的泰门》一剧中的另一句台词,好像是诗人专用来呵斥目前那些别有用心地要“纪念”他诞生节日的逐利之徒的。那就是:
“滚开……你们这些奴才,你们是为
着黄金而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