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又一榜样 营口县六个公社治水十年建成稳产粮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3
第1版()
专栏:

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又一榜样
营口县六个公社治水十年建成稳产粮区
建成四通八达能排能灌的水利体系,大片盐碱滩地经过改造旱涝保收。一九六○年以来,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
本报沈阳十二日电 记者萧白门、王珂报道:辽宁省辽河下游营口县西部地区六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依靠集体经济力量,用革命的精神改造低产田,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四十多万亩耕地中,有三十二万亩达到了稳产保收,并有少半农田达到了高产水平。在当前东北农村比学赶帮活动中,这个地区改造低产田的经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兴修水利,是营口西部地区改造低产的主要措施。十年来,这个地区已经建成一个人工河四通八达、渠道状如蛛网、排灌站星罗棋布的水利工程体系。河渠彼此贯通、引泄兼用,可以依照人的意志,要排就排,要灌就灌。大片的盐碱海滩变成了良田,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从一九六○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好收成。一九六三年春旱秋涝,七月间又有两天连续降雨二百毫米,这是当地十年少见的大灾年。可是由于排灌及时,六个公社的八百十五个生产队全部增产,总产量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两倍还多;同时出现了大面积的高产田,有十五万五千亩粮食作物,亩产超过四百斤,其中水源公社五万多亩水稻,亩产都在六百斤以上。以前,这里半数人口还靠国家救济;如今,吃粮全部自给,自一九五六年起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一九六三年向国家交售粮食五千多万斤,占营口县全县交售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八。
营口县西部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从解放初期就开始了。这一带正当辽河入海处,经常遭受洪水、内涝、盐碱、海潮等灾害,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一九五○年,人民政府领导群众修起了辽河大堤,挡住了外水,为当地除了一大害。但是内涝、盐碱灾仍未克服,许多村子一到雨季就被淹,粮食产量不能提高,每年国家都要救济两三千万斤粮食。
大规模地改造涝洼地,是从一九五四年、一九五五年正式开始的。根据县里拟定的规划,要彻底改造西部所有涝洼地,必须挖掘一系列的渠道工程,并且逐渐用动力设备代替龙骨水车排灌。县里组织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行动,共有三万多个劳动力参加了建设工作。
在施工当中,县领导上坚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兴修小型排灌工程。县领导机关认为,按照有些人强调兴修大型排灌工程的主张,势必依靠国家投资,同时还会延长工程施工期。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县领导干部深入研究了现有条件,认为这个地区出产大宗苇席、草袋,许多社员常年从事编织副业,有了收入,就可以聚零为整地用来添置设备。十年来这里先后建成的七十八处动力排灌站,其中有七十四处是社队自己投资建成的,设备总值一千多万元,大部分来自副业收入。
这个地区缺乏掌握使用排灌机械设备的技术人材,各公社便采取自己培养的办法,从社员中选拔了一批青年,由懂得技术的工人带徒弟,边做边学,陆续培养陆续配备,满足了需要。
一九五六到一九五九年,营口县西部又进一步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改造低产田。在这期间,几万名参加施工的社员和技术人员干劲越来越高,而且还有许多创造。例如营口县的水利技术干部观察到辽河与渤海汇合的部分,一天早晚要涨落二次,涨潮时河水上顶三十公里,既可以用来引水,又可以趁回落泄水。因此当确定排灌站布局的时候,他们建议不在辽河河段上建大的工程,而把全部排灌站建到河网中间的骨干河道上。这种善于利用自然条件的设计布局,给工程节省下大量的经费,全部排灌站装机容量虽然只有六千瓩,可是能发挥两万瓩设备的作用。他们还建议,把所有的二十几条人工河连接起来,利用辽河上下段彼涨此落的潮差,使河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排水机会。采纳了这个方案,实现河河相通、渠渠相连以后,排水能力大大增加,十年一遇的二百毫米雨量的水,三天就排出去。由于积水排得快,盐碱灾害就解除了。
到一九六三年,这个地区不仅实现了水利化,而且百分之九十五的生产队已用电排灌、脱谷、粮米加工、照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田用拖拉机耕作。
至此,这里的涝洼地改造工作,已经由一般的治水抗灾而提高到农业技术全面改造的新水平。总计十年间全地区改造投资为二千零一十六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
最近,中共中央东北局、辽宁省委总结了营口县西部改造低产田实现稳产的经验,认为这是一个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好榜样。东北局号召全区所有低产区,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争取为今年农业增产做出更大的成绩。在辽宁省,一个学营口、赶营口的竞赛活动正逐步展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