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让知识青年在农村中扎下根去!——看农村故事片《蚕花姑娘》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5
第6版()
专栏:影评

让知识青年在农村中扎下根去!
——看农村故事片《蚕花姑娘》有感
王云缦
影片《蚕花姑娘》让女主人公陶小萍现身说法,叙说了一段她自己和新嫂子巧莲养蚕的经历,提出了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理想、应该怎样对待平凡的工作的问题。
陶小萍思想单纯、机灵,这个才十几岁的知识青年,对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事业是有热情的,常常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影片在这方面的有些处理比较吸引人:小萍下决心要做好养蚕工作时,那真是全神贯注,心无二用,不仅天不亮就兴冲冲地去采桑,有次还因为专心攻读养蚕的书,把饭都忘了做了。又如:大雨倾盆,蚕房漏雨了,大家急急忙忙搬盆拿桶去接水,小萍一看情势紧迫,毫不犹豫地扛起梯子就往外走,顾不得雨大屋顶滑,灵巧地爬了上去……这些事情,看来也许不很重要,但因为影片是前后呼应描写的,联系在一起看,就较好地体现出了她身上的新思想、新品格,体现出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一些美好的性格特征。
影片又真实可信地描写出:在前进的道路上,陶小萍还有着不少缺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有时候还在她身上起坏作用。剧作者将她和巧莲这一先进青年相映照,相对比,小萍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就更为显明。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她对农业劳动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往往将它看得很轻易,很简单。因此,在对待养蚕工作上,态度就和巧莲不同:巧莲是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对每一点细小之处都不放松;小萍却是粗心大意,缺乏踏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当老农提醒她们蚕养得不大好,巧莲能够虚心、感激地接受,小萍就负气地认为这是故意挑毛病,不去冷静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可喜的是,她在党支书和巧莲的帮助下,能够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劳动的责任感加强了,使她和大家一起在养蚕工作中作出了成绩。但是,影片随之又深入一步地揭示了她头脑中的一个新的问题:当工作有了一点成绩之后,她对别人的先进就更不服气了,好胜,虚荣……由此又产生了不安心养蚕工作的想法。她认为自己有唱歌的天才,既然养蚕不被人重视,何不去当演员呢?影片对小萍的错误思想批判得是较为得当的,例如当巧莲生气地指出她的思想不对时,她还委屈地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并不是怕艰苦而要离开农村;巧莲这时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她个人主义思想的实质:“说是青年人的理想,其实,你全为你自己打算……你光想出人头地,你别说养蚕,当演员,干什么都干不好的!”真正触到了小萍的思想痛处。这一次又一次思想波折,以及小萍最后在党的教育和事实的启发下,终于提高了觉悟,决心在农业战线上扎下根去,都比较生动地显示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小萍的头脑里逐步成长起来,发展起来,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正在不断地受到排挤,批判,打击。因此我们可以相信:那些像小萍一样的知识青年,将会进一步得到健壮的成长。这是党的思想教育的胜利,也是人民公社制度的胜利。
《蚕花姑娘》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揭示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对小萍的影响和相互斗争等方面,还不够深刻。影片热烈赞扬巧莲这样的农村新人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看来人物形象还比较单薄,对小萍的帮助、启发就不很有力。小萍的父亲是作为具有落后思想的人物出现的,偶尔也流露一些自私自利的打算,可是,他对小萍到底有什么思想影响?就写得不够。这就影响了小萍这一形象刻划的深度,影响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深度。(附图片)
上图:积肥 张文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