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对自然灾害只能进攻——茶山公社艰苦奋斗五年实现旱涝保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6
第2版()
专栏:

对自然灾害只能进攻
——茶山公社艰苦奋斗五年实现旱涝保收
本报记者 黎作骥
前不久,在广东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东莞县茶山公社党委书记崔洪,向一千多名代表汇报茶山农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根本改变了茶山灾难深重的面貌,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公社的过程,引起了全体代表的极大注意。
崔洪说,茶山农民在最近五年间,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垒起了五条五六米高、二十二公里长的大堤,挖了六十三公里长的灌溉渠,建设了六十九个电动排灌站。水利建设总投资二百九十二万元中,社队自筹二百六十万元,占了绝大部分,国家帮助三十二万元。就是这四年,全社总共增产了二千八百多万斤稻谷,按产值计算,已收回了社队投资的全部。去年虽然大旱,全社平均每亩水稻产量还达到一千零九十四斤,进入了省内高产社的行列。原来每年要国家供应五百万斤稻谷的茶山,一九六一年开始向国家提供少量商品粮,一九六二年商品粮增加到三四百万斤。一九六三年留足了口粮,一个月储备粮,以及足够的种子饲料之外,给国家提供了一千二百九十多万斤商品粮。
中共广东省委对茶山农民的革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誉为“茶山精神”,号召全省公社向它学习。十年九不收的老灾区
茶山公社在东江下游,二万六千亩稻田有一万八千亩是低洼河滩地。每年雨季,田野大半是白茫茫的渍水,早稻十年九不收,晚稻产量也不稳定。在东江下游这个历史性的老灾区里,茶山素来是个重灾公社。一九五九年夏天连下暴雨,茶山的土地给洪水淹没了,只收获了三千亩半死的早稻,二千四百多间房屋倒塌了,二万一千多人处于严重困难境地。紧急期间,国家曾派飞机空投粮食,抢救灾民。
可是,特大的灾难激起了茶山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
公社党委书记崔洪说,茶山人民的愿望,是从根儿上铲除水涝灾害。茶山人民实践经验证明,对灾害只能进攻,不能退守。因此,必须积极领导社员兴建大堤,根治洪涝灾害。
这一年,在领导群众重建家园,抢栽晚稻的时候,首先在四个大队的范围内、酝酿兴修一条保护五六千亩土地的茶山大堤。但是实现这个计划有两个困难:一定要抢在春洪到来之前筑起长堤,否则,洪水一到,就会全线崩溃;更困难的是,有三千米长的堤基要从水深没膝或齐胸的江底垒起来。
在公社党委讨论这个计划的会议上,人们议论纷纷:“要筑!不筑茶山永远不能翻身!”“可是艰难啊!东江大堤堵口要去大批劳力,茶山大堤土方那么多,赶得来吗?灾后社员口粮紧哪。还要在天寒地冻时候下水筑堤……”意见没有统一!公社干部分头下去,召开大队生产队会议,征求群众意见。
受尽灾难的茶山农民议论得正热闹。横岗村的社员说:“咱村单拳独臂时候不就筑过横岗堤?现下公社人多力量大,还不能筑堤?”坑口村有的社员说:“难是难哩,可是眼下熬一熬,比长期受难好!”更多的社员说:“灾难总该到头了,不能再拖啊!公社想的贴心,越快动手越好!”迎寒风顶冷雨筑大堤
群众的意志坚定了公社党委成员的决心。下一次公社党委会议,问题转到如何解决群众的口粮问题。公社决定号召群众管理好二万二千亩晚稻,争取拿回早稻的损失;赶种秋红薯,为冬天筑堤准备口粮。灾后不久,公社干部同社员一道,开垦荒山坡,翻耕刚退去渍水的土地,抢种了六千二百多亩秋红薯。到冬末春初,收红薯五六万担,社员很高兴。
当年冬天,茶山社员兵分两路,五千人去参加整修决口的东江大堤,三千人动手筑茶山大堤。看到寒冷的江水,公社党委书记、委员、各大队支部书记一商量,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带头跳进江中。战斗开始了。男社员艰难地捞起一团团泥垒在江底做堤基;冷得熬不住了,跳上岸吃几个热喷喷的大红薯,烤烤火,又跳到水中。妇女们在岸上迎着寒风,顶着冷雨,挖泥,挑泥,垒堤。在那些日子里,人们虽然滚打在水里泥里,十分辛苦,但是为了摆脱自然灾害,个个干劲很高,斗志持久不衰。
三四十天以后,人们在江底垒了十多万方土,水下堤基冒出了水面。五个多月以后,春耕大忙以前,人们垒了五十多万方土,一条七千二百米长、二十米底宽、三米二高的茶山大堤筑起来了。
为了排除内涝,第二年,县里帮助在茶山大堤内建设了一个电动排灌站,县投资八万元,公社自筹五万元。这年两千多劳力继续艰苦劳动了一个冬春,又做了四五十万个土方,把茶山大堤全线加高了一米。一九六一年,茶山大堤内五六千亩土地,终于结束了灾难的历史,第一次栽插的早稻长得茁壮茂盛。这年五六月间虽然连降四百八十多毫米大雨,但是渍水很快被排除出去,堤外滔滔洪水漫不进来了。再不见白茫茫的渍水
被三条江水两半裁开、三面抱住的茶山公社,当茶山大堤内四个大队早稻丰收的时节,其他七个大队的土地,大都还泡在一两米深的渍水中。堤内的丰收,对于这些没法栽早稻的大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干部们社员们不断来看大堤,看排灌站,上下一心想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公社党委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各大队社员讨论,准备在沿江地方全面筑大堤,同时在堤内兴建电动排灌站。公社党委认为,茶山公社虽然连年受灾,但在每个大队范围之内,都有生产队联合经营的多种副业,可以自力更生用副业收入来置办排灌设备。因此,崔洪来到茶山大堤对岸的增埗大队,向社员建议用集体副业收入来办电动排灌站。有人说,联队副业收入有十一二万元,不分配社员有意见呀!有些人坚定地同意公社的意见,他们说,茶山大堤内丰收的时节,咱这儿几百人没明没暗地车水排涝,好辛苦才救回八十五亩稀稀拉拉的稻禾,想起那阵苦,再困难也得把大堤和电动排灌站建起来。全大队社员最后都赞同不分副业收入的意见。在其他大队,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茶山公社社员克服暂时的生活困难,一点一滴地筹资建设电动排灌站;八千多个劳力在寒冷彻骨的江水里捞泥垒堤,兴修排灌站。一九六一年冬天,增埗、刘周、大圳埔、卢边等四条大堤,和六个电动排灌站,相继建起来。从此,茶山的土地通统给坚实的大堤保护着,到处是白茫茫洪涝渍水的现象永远结束了。一九六二年,茶山水稻的收获面积从一九六一年三万九千多亩增加到四万九千多亩,多收稻谷七百三十多万斤,增产百分之五十四点八。又战胜了罕见的旱灾
天公好像有意考验茶山农民艰苦顽强的革命意志,一九六三年上半年发生了六十年罕见的干旱,历来只愁水多的茶山,这时也处在干旱的严重威胁中。
获得了大丰收的茶山,并没有停息同自然斗争的步伐。各个生产队决定拿出一部分积累,普遍兴建电动排灌站,不光要低田能灌溉,还要保证高田能灌溉,甚至要一部分旱地经济作物也能灌上水。春耕未到,茶山十一个大队,总共拿出公共积累和副业收入九十四万元,一举建成了六十二个电动排灌站,挖掘了大量灌溉渠道。在这大旱的年头,茶山稻谷总产量又增加百万斤,比一九六二年增产百分之三十八点八。
如今,茶山还有五千亩种植甘蔗、花生、木薯等经济作物的旱地没有灌溉保证。各生产队已经留了一百万元以上公共积累,准备再建一批电动排灌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