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凉山一枝花——记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的革命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7
第2版()
专栏:

凉山一枝花
——记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的革命作风
林平兰 陈元通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人民热情地送给自己的文工团一个荣誉称号——凉山一枝花。
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他们运用凉山地区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广泛的题材和彝族语言,编成具有民族风格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歌舞、乐曲、戏剧上演,不仅受到大小凉山地区广大农民的热爱,在成都、重庆等城市演出时,也受到城市观众以及文艺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重视。
一个年轻的普通的山区文工团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吸引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遵循着党和毛主席指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经常按照革命的文艺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深深地扎根在群众之中。这支包括六十多名彝、汉族演员的文艺队伍,多年来坚持上山下乡。他们走遍了大小凉山的广大乡村以及附近一些专区、县、公社的四百多个点,边演出,边劳动,边做群众工作,边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说他们既是宣传队,又是工作队。他们以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来从事文艺工作,取得了思想艺术双丰收。
长年累月送戏上山
纵横千里的大小凉山,平均拔海两千多米,最高处达四千多米,不少地方终年积雪不化,气候变化无常。彝族人民散居在这些高山上,交通十分不便,一些边远的村寨仍然只有陡峭的羊肠小道相通。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就是活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长年累月地送戏上山,为群众服务,终于练就了一身“钻山”本领,创造出一套艰苦、顽强的活动方式。
他们把这些经验,总结为四个字:小、巧、轻、便。
小,就是队伍小。他们下乡常常是组织二、三个演出队,每队二三十人,到区、乡群众便于集中的地方,就集中演出,到了深山老林分散的村落、田间和院坝,就化整为零,组成五至十人的演出组活动,即使再高的山,只要有人住,他们也去演。有些时候常常是台上的人多于台下。一次,他们从昭觉到金阳县,路过三千多米高的波萝梁子,周围几十里无人烟,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演员们呼吸也有些困难。当他们听说山上住着十个武装自卫队员时就爬上顶去,为自卫队员演出了十七八个节目,还编了快板表扬自卫队员。
巧,就是灵巧。他们天晴在坝子里演,落雨在房子里演,草坪田埂无处不是他们的剧场和舞台。有时连房子和坝子都没有,他们就修场筑台。一次,他们爬一座二十多里的陡山来到山顶上的城南乡,但那里连一块几尺见方的小坝子也没有。男女演员就借来锄头、铁镐,七手八脚,一会儿便修起一块平坝来。有一次他们来到喜德县冕山乡的深沟村,当时天黑风大,灯火难明。怎么演出呢?共产党员周光国和几个演员一研究,办法想出来了,一声?喝,演员群众齐动手,刹时间烧起四堆大火,借火光演起戏来。
轻,就是轻装前进。他们下乡演出,男女演员都自己背行李和服装道具,干净利落,行动轻便。
便,就是方便群众。有一次,一个演出队从金阳县城出发,爬九十里大山,从早晨走到天黑,来到金沙江边的灯厂乡,原计划休息一天再演,可是附近的群众已聚集在一起,有的甚至从几十里外带着“炒面”赶来看演出。六月的金沙江边,气候暴热。演员们长途跋涉,已精疲力竭,有的跳进金沙江洗澡去了。这时领队向大家说:“演不演?”躺着休息的舞蹈队队长坐起来说:“演,坚决演。”接着在场的演员纷纷表示:“不但要演,而且坚决演好。”就这样,当晚演出了一场丰富多采的节目,每个演员都用汗水“洗了一个澡”。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群众”,是这个文工团的战斗口号之一。他们在深山老林里演出时,自带油、盐、粮食,自炊自煮,尽量不麻烦群众。
还练出一身劳动本领
演员们在山村演出时,经常参加劳动,练出了一身劳动的好本领,彝族群众给他们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一牌风”,形容他们参加集体劳动干脆利落,效率高。正当一九六○年播种玉米的季节,文工团三十多个演员来到雷波县五官乡。他们放下背包,脱鞋下地和社员一起抢种。种了三天,社员们发现他们种的又快又好,把他们都评成“全劳动力”。后来,干脆分给他们几十亩田。演员们还和社员们发起了友谊竞赛。他们白天劳动,晚上照样演出,演员们夜里睡在农民的竹楼上,和农民一起发出阵阵鼾声。一天半夜,社长阿鲁小心翼翼地走到文工团团员身边,轻轻唤醒他们,把一块块甜荞粑塞在每个人手里。第二天起来,演员们说:世界上有什么山珍海味能比这半夜送来的荞粑更美、更香甜呢!
文工团的演员,既关心群众生产,又关心群众生活,在山里演出的时候,见到对群众有利的事,就立刻去做。
文工团走到哪里,还常把当地的好人好事编成快板,宣传鼓动。几年来,他们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到一地,在打前站的人员中,都安排一个编快板的人,马上编,马上演,这种短小精悍的节目,共编了一千多个。
勤采风苦学艺
演员们同彝族人民广泛交朋友,日子久了,发现凉山真是歌舞之乡。在乌觉乡,一个六十多岁的彝族老大娘跑来找女演员唱歌。她从下午三点唱到晚上九点,唱了四十多支民歌。她的嗓子虽不够清脆,但那曲调和歌词确实太鼓舞人,太美了。下面是她唱的一首:
“青草长起来了,
太阳出来了,
金沙江的水被金子染成黄的了,
锦鸡也跳起来了,
红纱鸟也唱起来了。
跳呀,唱呀,
为什么呀?
毛主席来啦,
解放军来啦,
汉族老大哥来啦。”
演员们掏出笔记本,迅速地记下音调和词儿。但更使演员难忘的是她那代表着几十万彝族翻身奴隶对社会主义建设心花怒放的阶级感情。
文工团演员为了学习民歌和民间舞蹈,走遍大小凉山每个县。一九五八年,他们组织了八个采风小组,协助群众举办民间会演,收集了很多民间歌舞。这以后,他们共计收集了民歌一千二百多首,民间舞蹈动作五百多个,并加工整理成《彝族舞蹈基本训练》等小册子,作为演员练基本功的教材。
舞蹈演员黄石初来凉山时,担心原来学的舞蹈节目演完,就没有新东西可演了。他深入生活以后,才知道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解放后彝族人民汹涌澎湃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纯真的心情,大大丰富了彝族人民固有的舞蹈艺术。一九六二年秋收时节,黄石和群众一起爬山涉水送公粮,一路上细心地观察青年的各种欢乐情绪和动作,从而编写出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舞蹈《阿哥,进》,这个舞蹈很快就成为广大彝族人民喜爱的舞蹈之一。黄石在深入生活中,还创作了《凉山之春》、《幸福水》、《锦鸡翎》等十多个舞蹈。青年音乐工作者郭万春,白天同彝族社员一起下地,边劳动边唱歌。社员们在集体劳动中欢唱的民歌深深吸引了他,手磨破了也不觉得疼,收工后,他饭也不吃,就把社员们唱的歌子记下来细心琢磨,第二天又把编成的新歌唱给社员听,一次,再次,直到社员认为可以才罢休。他写的优秀歌曲之一《选出最好的礼物送给毛主席》,就是在美姑县林木甲谷的田野上,和群众一起构思,并在群众中唱了三次,改了三次,才写成的。
几年来,这种在群众中创作的方式,已成为大家的习惯。
文工团还请彝族民间艺人住团传艺。葫芦笙手捏觉补惹、月琴手沙玛乌芝加入文工团以后,都带了许多徒弟。他们和汉族音乐工作者一起,去粗取精地继承了传统的彝族演奏艺术,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党员郭万春虚心向有几十年在民间演奏经验的捏觉补惹学习吹葫芦笙,并且建议将葫芦笙的五根竹管增加到七根、八根。老艺人吹起新葫芦笙,感到好似“锦上添花”,分外增色。现在,彝族的葫芦笙、月琴、马布,已经成了这个文工团的主要乐器,他们还培养出一支道地的民族乐队。
文工团员们还下苦功夫解决语言问题。现在,这个团的汉族演员一般都能准确地用彝语唱歌。他们创作的《选出最好的礼物送给毛主席》这首彝语新歌,迅速地传遍了大小凉山。目前他们正在把新创作的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独幕剧《阿妈你错了》译成彝语,带下乡演出。
× × ×
人民群众是培育文艺香花的土壤。凉山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到十年,就哺育出这样一支崭新的文艺队伍。这个文工团和人民群众结下了患难之交、手足之情,演员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刚进凉山时,不少青年演员还打算过几年再回大城市去。近两年来,他们却产生了另一种想法,不仅这一辈子要建设新凉山,就是子孙也要为凉山人民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在党和人民的教养下,文工团的演员们经过刻苦锻炼,不仅炼红了艺术,更炼红了思想。这个团原来只有一个党员、十几个共青团员,现在,党员发展到十个,团员发展到三十多个。原来几乎全没有艺术实践经验,现在,已培养出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独唱、独舞、独奏演员和一支专业创作队伍,话剧演员的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这个文工团原来只有五个彝族演员,现在,已发展至将近二十个。
 (据新华社成都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