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靠谁争得稳产高产——记周桥子大队改变穷困面貌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9
第2版()
专栏:

靠谁争得稳产高产
——记周桥子大队改变穷困面貌的经过
河北日报记者 张振生
河北省遵化县团瓢庄公社周桥子大队是个一百三十二户、七百多口人的村子。过去这个村子很穷。合作化时,全村只有十五头瘦弱的牛、驴和一匹瞎骡子,两辆铁轮车。直到公社化以后,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才逐渐改变了穷困的面貌。特别是最近几年,干部、社员发扬革命精神,坚持学赶先进,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一九五九年粮食平均亩产二百八十六斤,以后四年平均亩产都达到六百斤以上,去年达到六百二十一斤(八百六十亩粮食作物,其中漏风地一百六十亩,平均亩产五百九十斤,梯田一百六十亩,亩产三百四十斤,平原地五百四十亩,平均亩产七百一十三斤),成为河北省农村改变穷困面貌、实现粮食高产的又一个好榜样。
随着生产的发展,现在全大队有十四匹肥壮的骡马和二十八头肥壮的牛驴,有四百多口猪,二百多只羊,十二辆胶轮大车,四辆小胶轮车。还添置了价值近万元的农副业机器,准备好了全村办电的全部器材,打了两眼机井。队队都有了存款存粮。社员的收入逐年增多。为什么周桥子大队在近几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他们的高产是怎样获得的呢?
紧紧依靠贫农下中农
一九五九年秋天,团瓢庄公社一片丰收景象。周桥子的社员却议论说:“今年等着喝稀粥吧!”有的说:“生在这么个穷村有啥法!”党支部书记张玉灿听了,心里热火燎辣。他决心到邻村左阳庄去找干部请教。一走到两村交界的地方,恰好左阳庄的队干部齐凤立在地里干活。张玉灿问他们队的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齐凤立说:“我们一亩地施五千斤肥,咋长不好?”张玉灿说:“还是你们条件好!”齐凤立说:“其实,你们的条件比我们还好。”张玉灿听了这话一时想不开:周桥子的地,一亩才施两千多斤肥,有的还没有施肥,怎么说比左阳庄好呢?齐凤立说:“肥是靠人积的,我们队搞得好,就是靠贫农、下中农带头投肥多,积肥卖力气。你们村子那么多贫农、下中农,不比我们条件好?”这几句话,使张玉灿心里豁然开朗,他没进左阳庄就回了村。他在路上前思后想:在土地改革时依靠贫农、下中农,斗倒了地主富农。解放战争时,许多贫农、下中农又把子弟送上了前线,办初级社、高级社、公社,又是贫农、下中农带头。为什么搞生产了,就不很好依靠他们呢?
在支部会上,张玉灿介绍了左阳庄的经验,发动大家检查周桥子落后的原因。经过大家检查,的确是没有很好地依靠贫农、下中农,过去总是强调村子穷,条件差,不承认工作落后。怎么办?党支部决定先把贫农、下中农的革命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党支部找了一些贫农、下中农商量怎样改变周桥子面貌的办法时,他们却不表示意见;在群众中比较有威望的张玉祥,也不发言。这是为什么?拿张玉祥来说,从小扛长活,会一手好庄稼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合作化和公社化时,又是带头人。他为什么也不发言?原来,在一九五九年夏季,有一天张玉灿领着社员下地干活,路过村西玉米地时,见耠地的张玉祥正蹲在地头抽烟,张玉灿问他:今天能耠几亩?张玉祥说:“过不去五亩。”当时张玉灿光想快把地耠完,一听说耠五亩,就说了句气话。张玉祥听了很恼火,从此,对队里的事,啥话也不说了。
党支部决定干部们分头找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谈心。张玉灿就又主动找到张玉祥家里,诚心诚意地检查了自己工作作风上的缺点。这次,张玉祥提出了改良三百多亩沙坨子地和二百多亩漏风地的建议。党支部和队干部们还一户一户地找贫农、下中农社员谈心,征求意见。最后,党支部根据社员们的意见,提出在一九五九、一九六○年一冬一春大抓沙地、漏风地的土壤改良,大搞积肥,每亩施肥五千斤的计划。
当党支部提出这一计划跟全村社员商量时,有的人提出一些困难。党支部也认为的确有困难,但是没有被困难吓倒。这时,县里组织全县各队支部书记到建明公社和沙石峪参观。张玉灿在建明社听了王国藩介绍二十一户贫农靠三条驴腿奋发图强的穷棒子精神,大受感动。他想:周桥子有一百一十九户贫农、下中农,有十六头牲畜,为什么就不能克服困难?当他在沙石峪看了人家劈山填涧搞起的土地,看了人家把山上石头凿成坑,从山下运土填上,在上面种的果树已挂满了果子的时候,更觉得应该学人家的志气,鼓革命干劲。他回村以后把这些情况一讲,社员们都很受感动,表示要坚决学赶建明公社和沙石峪,一定革落后的命。
贫农、下中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人们的革命干劲鼓起来了,全大队掀起了改造土壤和积肥的热潮。经过一九五九年一个冬天和一九六○年一个春天,每亩沙地铺上了三千斤坑泥,每亩漏风地铺上了三千斤沙子。全大队每亩平均施底肥五千多斤。一九六○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六百零二斤。
学先进干部领先 打硬仗干部带头
干部不光带头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还亲自带头干,遇到困难时首先担重担子。
去年初春,张玉灿从万子峪学回了深翻山地、细种细管的增产经验,并亲自帮助四队搞试验。张玉灿先帮助他们算了劳动力、任务、时间账。接着,组织了一支二十二个人的大镐队,由他和四队队长张玉晰带领,上山翻地。那时阴坡地还没化冻,张玉灿同玉晰把好翻的地让给社员翻,他们翻阴坡地。社员们见了,也冒着冷风干了起来。这时,大队干部马上组织一、二、三队的干部、社员参观,并帮助他们安排好劳力,开展竞赛。结果,十一天工夫,把一百六十多亩山地深翻完,拣净了石头。加上后来精耕细作,山地平均亩产粮食三百斤,比前年增产百分之五十以上。
去年夏季,队干部学习了李庄子割荆条沤肥的经验,但是,周桥子附近的山上荆条很少。后来知道相距五十多里的长城外兴隆县的深山里荆条很多,便由干部带头,组织了四十二人的突击队,由党支部副书记张少勇、一队队长张玉轩带领前往。张玉灿就带领几十名较弱的劳力,负责在“后方”沤肥。
突击队到了兴隆,吃住都在山上,张少勇、张玉轩每天带领社员爬上悬崖陡壁打荆条,中午啃口干粮,喝口泉水,又接着干。当地社员感动得腾出房子让他们住。有一天下雨,张玉轩仍然悄悄地爬上山打了一百多斤荆条。社员见他这样做,也都冒雨上山去打荆条。没上山的干部也是以这种干劲沤肥。压荆条需要挖坑泥,张玉灿就带头跳到脏水坑里去挖,每天弄成个泥人。他们作到来多少荆条压多少。仅四十天的工夫,共打荆条三十二万斤,沤了三百二十多万斤肥。
把学赶先进变成群众的革命运动
周桥子大队党支部还在大队内认真组织了比学赶帮运动。党支部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帮助各队总结工作,找差距,使队干部总觉得自己队还有不足的地方。一九六二年,四个生产队都是“五好”生产队。可是,四队产量比其他队低。大队干部就帮助四队总结工作,找差距,党支部还帮助四队推广从万子峪学来的翻山地的经验。四队推广了翻山地的经验后,三十四亩山地,去年平均亩产粮食三百五十斤,粮食产量一下子跃居第二位。前年粮食产量居第二的第二生产队,去年却成了第四。党支部又帮助二队总结工作,找差距;二队干部表示要克服缺点,争取先进。几年来,党支部总是帮助生产较差的队找差距,学赶先进,全大队各队之间互比互学、你追我赶。
生产队争先进,离不开社员的行动。队里每年评出“五好”社员,树立榜样,组织大家学赶。在队干部中有带头参加劳动、生产上担重担的一队队长张玉轩、三队队长张玉廷,在社员中有大公无私、积极积肥四年如一日的张进苗、张进田,在妇女中有热爱集体、积极劳动的张维英。干部、社员有了榜样,人人觉得能学,这就出现了齐争先进的热潮。
在人们学赶的过程中,对于社员的好行为,干部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对后进社员,也采取热情帮助的态度。
抓住增产关键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周桥子大队地薄、水利条件差,他们学习了沙石峪、万子峪的增产经验,突出地抓肥、抓土。四年来,他们紧紧抓住这两项增产关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肥,除了常年养猪积肥和积混合肥以外,全大队每年组织三次战役。第一次是春播以前,用二十天左右时间,用大部分劳力脱坯,换下炕土来作肥料用。全大队每年春天,换炕一百五十多条,各户用的坯由队里供给,换炕用的工也由队里出。第二次是在夏季,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抽调一批壮劳力上山打荆条沤肥。第三次是在秋后,集中劳力,再脱坯换炕一百五十多条。有了这三项措施,再加上养猪逐年增多,全村土地的施肥量逐年上升。一九五九年每亩施肥两千五百斤,一九六一年达到五千五百斤,去年又上升到七千斤。今年,每亩施肥现在已经达到八千斤。
在改良土壤方面,干部、社员表现出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从一九五九年起,每年冬季都要组织力量,用半月到二十天的时间,车拉、人担,把坑泥运到村西沙地里,把沙子运到漏风地里。每年全大队的二百多亩沙地每亩要铺上两三千斤坑泥,三百多亩漏风地每亩要铺上两三千斤沙子,这样一直干了五年。
看到天外有天 坚持学赶先进
党支部认为,在争得先进以后,还要坚持学赶先进,学人家的革命精神,学人家先进的增产措施;既到先进单位去学,也要到后进单位去学,哪怕是一技之长,也要学到手。
张玉灿说:“我们是靠听党的话起家,靠学赶先进起家,靠狠抓肥、土起家。现在产量高一点了,可是先进了很容易骄傲自满,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其实天外有天,一不注意,一下子就落后了。”党支部从一九六○年到现在,每年都要派人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对比发现自己工作上和生产上的差距。并且每年都要发动干部总结几次工作,检查缺点。这样,大家经常保持清醒头脑,既看到成绩,也看到缺点,永不自满。
去年冬季,党支部发动社员制定今年的生产计划时,有些人认为粮食产量够高了,保住去年的产量就不错了。但是,经过总结和查找差距,发现去年的三百零八亩玉米,虽然亩产六百斤以上,可是因为闹钻心虫,减产了。经过找差距,队干部又派人到刁庄子、沙石峪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