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哲学史研究中贯彻党性原则的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9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哲学史研究中贯彻党性原则的问题的讨论
最近,有些同志对哲学史研究中贯彻党性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目前已发表的文章有:李民《试论董仲舒的自然观》(《新建设》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号),张岂之等《怎样理解董仲舒的自然观的实质》(《新建设》一九六三年三月号),司马文《从对董仲舒谭嗣同哲学的某些分析谈起——重提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再谈哲学史研究中贯彻党性原则问题》
(《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四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五日),李民《从〈重提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谈起》(《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十月十八日),李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党性原则的典范》(《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等。现将讨论的主要论点简介如下:
一、坚持哲学史研究中的党性原则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自然观中,既有“非神”论的部分,也有“有神”论部分。我国古代哲学家中间,有不少人的思想体系中,既有素朴唯物主义的因素,也有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的因素。我们应该在既承认前者,又承认后者的基础上,然后指出他的主要倾向。也有人说,谭嗣同的哲学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我们既不能以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以后者否定前者。
司马文指出,这类观点是自觉不自觉地模糊了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有意无意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的。
司马文认为,要认真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所谓“绝对化”。他说:“作为哲学中的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根本上就是互相对立的,这种对立本身就具有绝对的性质。”哲学史研究中,必须以这一对立的原则为指导,识透种种矛盾和复杂情况,进而揭示哲学体系的本质。二是所谓“简单化”。他说:哲学史中两条路线斗争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的确是极其复杂的,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经典作家分析古代哲学思想的范例
李民认为,分析古代哲学家时,应该在既承认有唯物主义部分,又承认有唯心主义部分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要倾向,这种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评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早期的某些重要哲学家或哲学流派时,曾经惯用的方法”。
司马文认为,果真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都“既有”一部分是唯物主义,“又有”一部分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如此,唯心主义者亦然,那么,这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并存、互相包含的“复杂”性,就势必成为普遍的基本原则。把这原则定下来作为“基础”,就会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划分和斗争,失去了“根本规律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再讲“指出他的主要倾向”,也就难免落空,以至似乎历史上的各个哲学体系都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部分”的结合,只是其中两个“部分”的比重有所不同。其结果恐怕很难说是对党性原则的维护。
张岂之等也指出,如像李民所说一些哲学体系中,其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仅仅同等地作为“因素”而并存,那就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判定它的唯物主义实质或唯心主义实质;这种说法会导向非常有害的结论,即:否认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对立及其斗争。
经典作家在分析古代哲学思想中,为我们作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党性原则的典范。李真说:“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始终坚持从哲学根本问题出发来研究哲学史,并反对黑格尔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流派的颂扬和对唯物主义流派的攻击、歪曲,保卫了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揭露了马赫主义“无党性”及其“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哲学本质,是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纯洁性、彻底贯彻哲学党性原则的伟大榜样。经典作家绝没有承认“既此又彼”的哲学体系的存在。
司马文认为,第一,必须认真遵循哲学基本问题划分哲学阵营的标准,解剖哲学家思想体系,抓住其基本的观点,分析其矛盾,揭示其归属。第二,必须把特定的哲学体系,把它的矛盾,放到哲学斗争的历史洪流和时代全局中去考察和分析。第三,由于特定哲学体系的矛盾或复杂情况,还应该从哲学家的阶级性格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得到说明。只有以党性原则为指导,才能真正认清哲学体系的具体本质;也只有通过具体分析,才能使党性原则得到坚持和贯彻。这两者的紧密结合和统一,才是经典作家分析古代哲学家思想的“惯用的方法”和“范例”。
三、怎样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李民认为,司马文在《重提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中,根据董仲舒的“天”有意志、能“谴告”人的观念,断定董仲舒的思想是唯心主义。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重提》的作者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阵营所凭借的标准,是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规定的标准相对立的。如果按照《重提》的作者的标准,则凡是承认有神、有上帝或上帝有意志的哲学家,便都是唯心主义者了。
司马文认为,如果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问题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混淆起来,当然是错误的。分歧不在于承认不承认经典作家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在于是不是正确地理解这一标准。司马文又说:“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以不同的形式提出来”。在西欧“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本来就有的”,就曾经是“哲学根本问题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哲学斗争有时也正是采取了这样的形式”。董仲舒把
“天”看成是有意志、有“仁爱”之心的,能化生万物,并主宰着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神秘实体,岂不正说明他的哲学是一种主张“世界是神创造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学说吗?
李真认为,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也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所以世界存在的根据在于它自身,不需要神、创造主。唯心主义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所以世界存在的根据不是在它自身,而是在神、创造主那里。(立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