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画有新意——看钱松嵒同志的国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9
第6版()
专栏:

画有新意
——看钱松嵒同志的国画
华君武
钱松嵒[yán岩]同志,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国画家了。但是他的画并没有使人有老气横秋,入暮之感,而总是生气盎然的。一九五九年江苏省国画家在北京开了个《山河新貌》展览会,那时钱松嵒同志的描绘三门峡建设和三峡风景的几张作品就很引人注目。当时我只是从技法上感到画家不拘泥于陈套,有些作品还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某些长处,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其后又陆续看到了他的《太湖新貌》和《红岩》等作品。引起注意的是钱松嵒同志总在不断扩大新的题材内容,而这种新又并非简单地在传统绘画里加上火车、飞机的那种办法。画家真正在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着力于反映社会主义的建设,反映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立起来的山河新貌。不仅如此,画家在山水画里还力图表现出一种革命的精神。从画家在《红岩》一画中的题诗就可看出,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
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钱松嵒个人国画展览中的九十一幅作品,就更加证实了这种看法。老画家在追求什么,着重表现什么呢?画家的题材内容是:陕北高原、红岩村、陆丰、延安枣园、韶山、盐民、蔗农、铁山钢城等等。连当年毛主席种过的地和彭湃烈士在树下向农民作宣传的两棵大榕树也没有在画家笔下放过,都成了画家的好材料。画家是江苏宜兴人,他一定善于去渲染他所熟悉的江南烟雨一类的景色。但是画家并不据守在那个小天地里,他要在山水画里去画出时代在前进中的许多角落。一位老画家敢于去触及许多他并不熟悉的题材,这举动就是一种革新家的姿态。当然题材仅仅是构成一件作品的一个因素,它并不决定一幅画是否动人,是否成功。题材决定了,画家对于他所描写对象的感情是否符合于劳动人民的感情,才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同样是画蜀道,钱松邑同志的《三峡灯》是画着险峻的三峡航道,安置了新的航标灯。题画诗写着:
入蜀身忘老,更忘蜀道难,
千灯照三峡,万险一舟安。
我记得也有一些老画家就在近几年还画过描写四川的山水画,却题着“蜀道难”。“蜀道难”和“三峡灯”的情绪,两者相差是多么遥远。
我们有些反映劳动的美术作品,其所以不动人,其所以被画成技术操作过程,重要的原因是画家对于劳动采取了旁观者的态度,缺乏感情所造成的。钱松嵒同志的一幅小画《喜看稻菽千里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很有意思。这幅画面的近处是一片金黄色的稻谷,炊烟起处,一队肩挑农具的农民向画前的观众奔来。从古到今,多少画家都描画过田园景色,他们不是画荷锄晚归的隐士,就是画横笛牛背的牧童。渔翁、樵夫在他们的笔下只是着意刻划那种闲散安逸的士大夫情调。但是钱松嵒同志的这幅画却并不去描写这种庸俗的情调。虽然只是稻田的一角,却使观众感到这是热气腾腾的人民公社的劳动新景。画题明显地表达出了画家的新的感情。钱松嵒同志不仅仅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的歌颂,和对于革命圣地崇敬,画家对于祖国的一草一木也赋予了新的感情。他不轻轻放过广东的英雄树,连彭湃烈士当年革命活动有关的两棵大榕树也含了新意。一向被人们刻划为荒漠的塞北,雄伟山势下的小骆驼队,也使人感出人民征服自然的力量。
这样的山水画,可称为社会主义的山水画。这样的国画可称为推陈出新的作品。这样的老画家,可称为和劳动人民共感情的歌手。
在着色上钱松邑同志也敢于用过去国画所不敢用的色彩来处理,例如《红岩》、《深山旭日》等。有些作品如《善卷洞》则运用了过去国画所不敢用的构图法,简直有些像现代的电影镜头,但仍然使人感到是一幅国画。这和一些抱残守缺,大喊一笔一墨都要有出处的保守主义者是多么不同呵!
如果要说缺点,我看有些作品的笔墨还失诸于琐碎。有些画中的题字也写得太古奥了,例如“稏”、“?”、“?”、“?”,一般读者(包括我在内)是看不懂的。为了要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这也算是个不小的疵吧。
愿钱松嵒同志画出更多推陈出新的好画,也愿许多新老国画家同样画出更多更好更新的画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