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20
第1版()
专栏:社论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
江苏省的知识青年,正在掀起一个学习董加耕的热潮。董加耕同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他在高中毕业以后,自愿回乡务农。共青团江苏省委特别表扬了董加耕这种热情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良的革命品质。董加耕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正在全国青年中传播开来。
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知识的第一代新型农民,是以农为荣,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先锋。
董加耕在学校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尖兵,共产党员,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很有可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但是,他却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放弃了报考大学的念头,毅然地填写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的志愿书,自觉自愿地响应党的号召,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全国各地都有着像董加耕一样的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的好榜样。天津的赵耘,北京的侯隽、万伯翱、侯方兴,广州的陈嘉鲲,河北的邢燕子、王培珍,吉林的栗心河,等等,都是到农村去的革命先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城市知识青年一批又一批地下乡上山,在祖国的新农村中生根、开花、结果。
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走上农业生产前线去,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的标志。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造就各种德才兼优的人才,一小部分政治思想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当然是必要的。应该看到,升学的、特别是升入高等学校的终归是少数,绝大部分中小学毕业生,都要到农业、工业、商业等战线去参加劳动。因此,我们的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掌握从事生产劳动或者升学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但是,升学比例的高低并不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应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毕业以后,仍然是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而不论是升学还是不升学,都要参加劳动,只是有早些参加同迟些参加生产劳动的区别。不论是升学还是不升学,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都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的确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是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剥削阶级统治之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对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已经成为阶级社会的传统观念。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升学,不去升学而去参加农业生产,未免“可惜”。董加耕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去报考大学,而去回乡务农,不是也有人觉得“可惜”吗?如果说,知识青年务农就是“可惜”,就是“没有出息”,那末,今后教育事业越发展,读书的越多,但都不去从事农业劳动,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到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农业就会没有人去接班,去耕耘,去经营了。吃的、穿的都没有人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吗?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的剥削阶级思想、旧的传统观念的反映。
董加耕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他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有些老师,不赞成他回乡务农,他也曾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难道我选择的道路错了吗?”为了寻找答案,他阅读了很多有关青年下乡的文件和文章。他读毛泽东同志《青年运动的方向》时,读到:“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他读完这一篇文章,无比激动,兴奋地下定了回乡务农的决心。他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正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这个方向没有错!”他决心要和农民群众相结合,把知识献给农村,和一切旧的势力作斗争,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要教育学生具有决心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觉悟。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要具有像董加耕这种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精神。董加耕和其它千千万万下乡上山的青年,采取的正是毛泽东同志指示的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行动,正是知识分子工农化的革命行动,是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命,是革“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命,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的命,革“学而优则仕”的命。董加耕表现了毛泽东时代革命青年的英雄本色。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演中,就曾经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应当坚决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时代的我国青年就应当不辜负党的培养,坚决按照党和国家的需要来锻炼自己和决定自己的志愿。董加耕就是这样办的。他说,“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第一线。解放前,第一线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我到农村去,不正是党所需要的吗?”这话说得很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青年广阔的天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正需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去担当起来。革命知识青年,应当树雄心立大志,用我们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董加耕选择了光荣但是艰巨的道路,担起了高尚但是沉重的担子。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要留在劳动人民中间,作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世界。劳动像试金石考验着每一个人,生活的激流会把我带到世界的海洋。一株幼小的嫩苗,要在阳光、雨露、狂风、暴雨、炎热、极寒中长成参天大树。”
董加耕、赵耘、侯隽等等,已经勇敢地做了革命先锋,今后,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知识青年,走上这条移风易俗的革命道路。董加耕回乡以后,帮助了三个回乡知识青年安心在农村劳动生产。高中毕业生严宏文,原来是一个被社员说成是“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的姑娘,现在已经被称赞是“能文能武”的好姑娘了。侯隽到了河北省宝坻县窦家桥落户以后,这个村原来准备升学的高中生张俊峰就展开了思想斗争,重又扛起了撂下已久的锄头,走入了劳动行列;这个村有些青年姑娘,原来想到城市去,后来也就逐渐取消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就是移风易俗的巨大作用的表现。这种作用越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越来越多,社会舆论也会越来越好。正如董加耕所说的:“旧的思想经人们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现在,农村的高中毕业生还少,社会上讥笑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今后高中毕业生下乡,一天比一天多了,旧的看法也会逐渐减少。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旧风尚,同时自己在这个斗争中也得到了改造。”
现在,我们的农村日益需要天文、气象、土壤、水利、化学、物理、生物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用来管好天、管好地、管好山、管好水、管好植物和动物,正确地进行农业的经营管理。这正是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仅知识青年自己能够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而且还能够帮助公社社员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过去几年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已经在农业技术改革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有些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改革的骨干力量。此外,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既能受到生动的阶级教育,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同时又能帮助社、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在进行文娱、体育、卫生活动当中,知识青年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农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比起城市来是艰苦一些。但是,正如董加耕所说:“我们不是一味追求艰苦,不想幸福,而是通过艰苦的斗争,从斗争中求得真正的幸福”。他又说,“没有一犁一耙的耕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董加耕的话说得对,董加耕的路走得对。一切有志于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城市知识青年们,应当学习董加耕的革命自觉性,下乡上山,投到农业战线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去,同当地的基层干部结合起来,同贫农、下中农结合起来,同广大的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在艰苦中锻炼自己,在劳动中创造真正的幸福,真正成为能够经得起风霜、挑得起重担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