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8阅读
  • 0回复

他们有了新名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20
第2版()
专栏:

他们有了新名字
本报记者 王宝馨
每个人都有个名字。记者在这里记述的三个小故事的主人公,除了他们的本名外,同伴们还另外给他们送了新名字。这些名字的来由,是同主人公高尚的思想风格联系着的。
“冯膘子”的新含义
“冯膘子”姓冯,名振声,是哈尔滨电机厂铸钢车间的工人。平日里,他干起活来有股膘劲,真是生龙活虎一般;可是,在给他评功摆好那天,他却腼腆得像个大姑娘,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弄得满头大汗。
评着评着,有人建议,要追查一下,为什么大家管冯振声叫“冯膘子”?“膘子”,在东北话里有点缺心眼的意思。冯振声这绰号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冯振声是个造型工人,可是他对车间里每件工作,都有强烈的兴趣。特别在每次出钢的紧张时刻,只要他的工作能放得下,他总要跑前跑后地帮助铸钢工人忙活一阵子。有一天,又出钢了,天车吊着盛满滚滚钢水的大钢水包,正准备浇铸钢件。不知怎的,钢水包摇晃了一下,通红的钢水从钢水包里流出来,洒在湿地上,顿时钢花四溅。周围有的工人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好。正在这紧要时刻,说时迟,那时快,冯振声一个箭步抢上前去,把钢水包稳住了。许多工人都以敬佩的口吻赞扬冯振声真勇敢。有的工人跟他开玩笑,说他有点膘劲,就送他一个“膘子”的绰号。从此,有些不明了这绰号来历的人,也以讹传讹地跟着叫开了。
在评功会上,不少人称赞冯振声的膘劲都使在工作上,一点也不惜力。一个工人回忆去年十月间的一桩事说:车间里正浇铸三万六千瓩水轮机大叶片,急等砂型用,但是因为天气渐渐冷起来,大叶片的砂型很不容易干。冯振声就在晚上大伙下班以后,加火来烤干砂型。为了让火烧得更旺,他还用风管助燃。这样一来,闹得全工段烟雾弥漫,又热又呛。我心想这一定又是“冯膘子”干的。过去一看,果然不错。他满身是灰,变成一个土人了。
一件一件这样的事情,小组里就摆了二十多件。工人们越说越感动。一个工人说:大家管冯振声叫“膘子”,无非说他缺个心眼;我看,他缺的是个个人主义心眼。大家说:对,我们都应该学冯振声这样的膘劲。
张全德的美名
在一次偶然的误会里,龙江电工厂工人医院内科大夫张全德,得了一个不体面的绰号:“张缺德”。
有一个青年工人患感冒,想请张全德大夫开点贵重药。张大夫告诉他:头疼脑热吃点日常药就会好。这个小青年无意中说了一句:“真缺德”。不想,被一些调皮的小青年听到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传扬开了。
张全德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大夫呢?在这次评功摆好会上,大伙算摆清楚了。
共产党员张全德,是个爱为别人操心的人。他是门诊大夫,但是,人们常看到他晚上出现在病房或急诊室里,不是帮别的大夫查病房,就是参加对重病人的会诊。去年冬天一个午夜,工人张宝树胃溃疡忽然发作,由于大量出血,血色素降得很低,情况十分危急。医院的值班人员找外科大夫邵正给他动手术,张全德听到敲门,打听到这件事情,也赶到医院参加抢救。他帮助护士消毒、拿药,给邵大夫作助手,后来又想起做这样大手术,需要很长时间,就跑到食堂去弄饭,一直忙到清晨才回家。当早晨上班的时候,他又像平常一样,提前来到了门诊室。
在日常生活中,张全德也是助人为乐。他会点木匠手艺,到别人家串门,看到谁家桌椅断腿,谁家箱箱柜柜坏了,就像在自己家里似的,把它修理好。内科医生贾凯夫妇很想参加夜大学学习,但是三个小孩晚上没人照顾。张全德就同自己妻子商量好,每星期一、三、五下午,到学校和幼儿园去把贾大夫的小孩接回,照顾他们吃饭、睡觉,保证贾凯夫妇能在夜大学学习。
经过这次评功摆好,人们认为张全德大夫的绰号应该是“张美德”。于是,“张美德”的名字便在工人中传开了。
从“破烂迷”到“百宝箱”
哈尔滨轴承厂工具车间给老工人毕千祥评功摆好,摆了两个晚上还没摆完。
毕千祥是个八级钳工。这个老工人有个特别的脾气,不论在厂里什么地方,不论地上扔的是废布头、小螺丝,还是废钻头、废铁料,只要一让他看见,他就要拣起来,送进自己的废品仓库。因此,人称“破烂迷”。
有一次下班以后,他和一个青年工人一块从车间里出来。走到垃圾箱跟前,他端详一下,就过去扒拉开了。青年工人劝他:“没成用的东西,快走吧!”他说:“你先走吧。别看东西不起眼,洗一洗,修理修理,就够使几个月的。”他从垃圾箱里拣出一堆破油布,抱回车间。第二天,用检修机器剩下的废汽油和废火碱,把油布洗干净,晒干以后放进自己的小仓库。当他看到谁的擦机器抹布需要更换了,就给他一块。本车间的工人知道他有个小仓库,缺点什么也向他去要。去年,他把拣来的废车刀修理以后交给车间使用,使车间节约了不少好车刀。
最近厂里评功摆好,车间工人特意参观了他的小仓库。里边放着大小不同的三百多个螺丝帽,四百多块废砂轮,还有二十多根废锯条和三十多块洗好的抹布,以及大堆有圆有扁奇形怪状的废料头。有人问他为什么拣这些东西,他说:“六亿多人的大国,事事得从大处着眼,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天少,两天多,点滴节约,日久天长就惊人了!”
经过评功摆好,大家对毕千祥的行动更加敬佩了。人们觉得“破烂迷”不好听,便改嘴称呼他“百宝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