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农民——知识青年董加耕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模范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20
第5版()
专栏:

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农民
——知识青年董加耕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模范事迹
新华社记者 张竞 姜韦才
革命的青年要和工农结合
董加耕是江苏盐城县龙岗中学一九六一年的高中毕业生。
当他毕业的时候,立志要回乡务农,这使许多老师和同学们不解。在他们看来,董加耕考大学的条件比谁都好: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下中农家庭;是全校公认的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好
团员,学习成绩一向是名列前茅,在一次测验时,他的各科成绩总评在九十六分以上;体格又健壮。但是,董加耕却要回到农村去。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要留在劳动人民中间,作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世界。劳动像试金石考验着每一个人,生活的激流会把我带到世界的海洋。一株幼小的嫩苗,要在阳光、雨露、狂风、暴雨、炎热、极寒中长成参天大树。”
董加耕在写决心书之前,曾经想过很久,想得很远。最使他不能忘怀的是一九五七年他在初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劳动的一段经历。那一年,董加耕看到父母年老,家里劳动力少,经济又比较困难,便不再升学,回到家乡。回乡后,他不辞劳累,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几次被评为优秀团员、治水模范。劳动之余,他也满腔热情地想多为人民做些事情,他曾经为一个受公婆虐待的媳妇写过控告信,也对个别干部的不良作风提过意见,这些主持正义的行为,取得了当地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可是,一些对他怀恨在心的富农,却在村里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董加耕是个“气闹星”,“他一回来,把董伙的水都闹混了”。
这些风言风语传进了董加耕的耳朵,深深地刺伤了这个年轻人纯洁的心。在阶级斗争面前,在根深蒂固的旧习惯势力面前,董加耕感到有些茫然了。他想,还不如回到学校里念书好。就这样,第二年秋天,他又离开了农村,考进了盐城县龙岗中学高中部。
一九六○年四月,董加耕在学校里加入了共产党,他接受了党的更多的教育。当他联系到自己因经受不起农村现实斗争的考验而退却回头那一段经历时,就感到万分惭愧和悔恨。
一九六一年,董加耕从高中毕业。这年党发出了大办粮食的号召,许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的事迹,一件一件在他的脑海里翻腾。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翻阅了图书馆里所存的《中国青年》和报纸上有关知识青年回乡参加生产的社论和报道,后来又重新读了《毛泽东选集》。当他读到《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文章时,其中有几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毛主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董加耕把这几句话反复地读了又读,想了又想,越想越觉得毛主席二十多年前讲的话,好像恰恰是针对他现在的思想状况而讲的。多少天来紧锁在眉头的一个问题,终于找到了一把钥匙,董加耕的心里顿时感到亮堂起来了。他就下定决心,在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有些人觉得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农村去种庄稼“可惜”。董加耕就回答他们说:“正因为党的教育培养,才使我懂得,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第一线。解放前,第一线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我到农村去,不正是党所需要的吗?”
董加耕的申请很快被县委批准了。他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离校前夕,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体力劳动是一座不朽的熔炉,我是一块矿石,一定要炼成不锈之钢。”
在劳动中炼成不锈之钢
十天以后,这个刚满二十岁的青年,抱着满腔的革命热情,用老师送给他的扁担挑着书籍和行李,回到了家乡——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
董加耕回家种田的事,在乡亲们中间引起了不少议论。许多社员、干部夸奖他有志气,老党员、生产队长董德甫拉着加耕的手说,“我还以为你要忘了我们呢,回来得对,没有忘本,青年人读了书个个离开农村,哪个来种田啊!”
也有人为董加耕惋惜,“好不容易念到高中毕业,好好一副料子算是白糟踏了。”有个名叫江开阳的老爹爹,用旱烟袋敲敲董加耕的后脑说:“加耕,人家读书越读越远,你呢,从城里读到家里,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啊!”
对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舆论,董加耕是早就意料到的。他一一地作了回答,说明自己回家种田的志向。他对江老爹爹说,“大伯,老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我读了书,懂了道理,才回家劳动的。”
董加耕心里很明白,要乡亲们了解他的志向,改变几千年
来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
回答他们。
他回来不久,就遇到了一场抗旱斗争。在大旱的日子里,
一连几十个昼夜,他同社员们一起踏车车水,脚底板磨出了老
茧。在抢场时,他一气扛过四十几笆斗粮食,把双肩压得又红
又肿。秋天抢种时,他脱掉上衣,一脚水一脚泥地在沤田里耕
田耙田。平时,不论是什么样的劳动,董加耕总是上工在人
前,收工在人后,而且总是拣重活拣脏活做。烈日当头,他带
领一帮青年为队里种胡萝卜;寒冬腊月,他又撑着小船去为队
里割草;下雨天,别人往家里跑,他却拿着大锹去查田填缺,
疏通墒沟。社员们看着董加耕这样为集体苦干的精神,很受感
动,说加耕真是个“好栽子”!(树苗,当地人对有出息的青年
的赞语)
董加耕为了学会更多的农活技术,他又找队里有经验的老
农学习。当时,队里肥料不足,缺少罱[lǎn览]泥手,董加耕便决
心拜老农江开阳为师,跟他学罱泥。第一次,他跟着江开阳上船,
一边撑船,一边仔细观察江开阳的动作,心想:只要多使点
劲,这种活计也不太难学;可是轮到自己动手时,把罱篙插进河底,猛地用劲一夹,罱口就裂开了,满满一罱子河泥又沙沙地
漏到河里。江开阳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看自己用了几年的罱口
被弄坏了,生气地冲着加耕说:“算了吧,我看你这双手呀,只能抓笔杆,不能拿罱篙,注定你吃不得种田的饭,算了,不罱了。”
江开阳的话没有使董加耕气馁,倒更加激励了他的决心,一再诚恳地央求江开阳教他。
江开阳看董加耕一片诚心,实在拗不过,便回家拿了一副新罱口,要他拿去打两个眼,答应再教。谁知,木工不小心,眼没打好,反而把罱口上的竹篾子打裂了。董加耕只好硬着头皮去见师傅,江开阳接过罱口一看,就往地上一丢,怒气冲冲地说:“我一副罱口用几年,你一天就弄坏了两副,有多少罱口给你糟踏,回去吧,不要拿我开心了!”董加耕还是恳切地说:
“不,江老爹,我还是要跟你学的。”
吃过午饭,董加耕又想办法弄来了一副旧罱口,跑去找师傅,答应替师傅撑一个星期的船,在旁边看会了再动手。江开阳接过罱口,望望加耕,深深被这个年轻人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心想: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孩子,骂了他,不还嘴,恼了他,不生气。他把旱烟棒一磕,嘴一抹,站起来拉着加耕:“走,上船。”一个冬天以后,董加耕已经可以离开师傅单独地罱泥了。
有些同学问他:“把青春消磨在这样的劳动中有什么意思?”他的回答是:
“远大的目标始于足下,伟大的理想见之于行动。没有小米加步枪,就不能赶走三大敌人,没有流血牺牲,就不能完成万里长征,没有一犁一耙的耕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前年秋天,家乡遭水灾,他家底子薄,劳力少,生活比一般的人家困难,公社党委打算要调他到邮电所去工作,每月可以有三十元固定的收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又一次引起了董加耕的不安。第二天,他就到公社党委去,恳切地对公社党委副书记说:“我是真心真意地回乡当农民的呀!现在不要说整个农村,就是我这个生产队的面貌也还没有改变,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副书记又再一次向董加耕说明这一次调动,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他家庭困难。
“党对我的关怀,我非常感激,不过,还是让我在农村艰苦环境里坚持下去吧!”
党委副书记听了董加耕的话,很高兴:“好,你真有志气,就好好干下去吧!”
为群众出力是最大的幸福
董加耕积极带头劳动,热心为集体办事的行动,一天天取得了群众的了解和信任。他回家不到两个月就担任了生产队的场头保管员。他忠于职守,每当收获季节,场头成了他的家,茅棚成了他的宿舍,他不怕疲劳,不顾蚊子咬,千方百计不让队里的一粒粮受到损失。
一九六二年的秋收季节,队场上堆满了稻把,队房里囤满了粮食。董加耕日夜看守在场头上。
一天夜里,黑压压的云层从西天边压了过来,刮起了十级强台风,瓢泼似的大雨倾泄下来。董加耕在队房里掏了一夜的水,到天明时,队场上已是一片汪洋,队房的土墙眼看快要倒塌,囤在屋里的几万斤粮食就要受到极大的损失。情况十分紧急,怎么办?董加耕只有一个念头:“粮食是社员的命根子,决不能让它受到一点损失!”这时,他看到隔河有两部暂时不用的风车,就毫不迟疑地顶着狂风暴雨,爬到近两丈高的风车主轴上,拆下了两副木杈,把队房上的主柱支撑好。
但这不过是一个权宜的办法,最要紧的是争取时间,把稻子抢运出来。于是,他赶紧把社员们招呼在一起,把队里的几条大船拖到场上,把队房里的稻子一船船地运送到庄子里的高地
上去,还有一部分运不出来的,董加耕就和另一个场头组长日
夜轮流看守。白天他站在水里,一把一把地将掉在水里的稻粒
捞起来,夜里,他就坐在稻把子上。一连六七个昼夜,董加耕
一直没有离开过场头。
有一天,他妹妹撑了船来找他,告诉他:“家里房屋后面的
土墩子倒塌在水里了,妈叫你赶快回去整修,再下雨,房子要
倒了。”可是董加耕却毫不犹豫地说:“家里房子塌了,只是两三
个人的事,你就跟妈搬到哥哥家住吧!我这里是几万斤粮食,
头百号人的事情,怎么能离开啊?”整整一个多月时间,董加耕
吃在队房,睡在队房,从没有回家住过一宿,连中秋节也没回
家吃顿团圆饭。
董加耕在雨中护粮,公而忘私的事迹,受到了社员们的赞
扬。去年四月,社员们又一致推选他当了队里的会计。
董加耕当了会计,更加自觉勤奋地工作。他处处为集体精
打细算,从不随便开支一个钱。他用的一把算盘是从亲戚家借
来的;他的那支秃毛笔、一块小砚台和一小段黑墨,也是自己
家里的;他的账册也都是利用旧的账本。他当了半年的会计,只
报销了一斤半煤油。有人问他:“你白天劳动,晚上算账,一天
用一两,一个月也得三斤啊!”董加耕说:“我不当会计,家里也
要点灯的。”
每天,董加耕总是积极带头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就在那盏
不大明亮的煤油灯下忙账目。每天晚上,他挨门逐户地把工分
账目摊出来给识字的人看,念给不识字的人听。到了大忙或者
分配的时候,常常工作到深更半夜。
在担任会计的日子里,董加耕对自己处处要求严格,廉洁
奉公。他把当会计看作对自己人生观的考验。有一次,他为队
里买东西,找回四角钱,随手放在衣袋里,母亲洗衣服时发现
了,拿去买了盐。董加耕知道后,立即拿出钱来还给了队里。
又有一次,董加耕陪伴庄上的一位小学教师去城里看病,
同时为生产队买瓜种,看鱼苗,来去花了三天时间。按照规定,
每天记了八分工。没过几天,他检查工分账目,看到了这笔工
分账,仔细一想,陪病人看病,这是应尽的义务,怎么能够记上工分呢?这八分工数字虽然小,但留在思想深处,日子长了,
会染污了整个灵魂,掉进肮脏的泥坑。这时,他又想起了雷锋
因为吃了一块锅巴心里很难受,向炊事员作了检讨的事。我怎
么能这样随便呢?他拿起笔就把这八分工从工分账上勾掉了。
六个月的会计工作,使董加耕更多地接近了群众,和群众
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群众都对他很满意,称他是“放心会计”。他也渐渐地体会到党支部书记
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群众的信任是金子买不到的。”
干的“傻事”太少了
在集体劳动中,在日常生活中,董加耕处处表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特别是学习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以后,他更是以雷锋那种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和伟大革命精神要求自己。
去年夏天的一个深夜,董加耕在队长家开完队委会回来,想起由他管理的四十多亩麦田,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灌水栽秧,可是田里还有不少缺口没有堵闭,如果不马上堵好,就会影响机器打水,于是,他决定连夜把缺口填起来,白天翻了一天地,感到很累了,但一想到天明就要灌水栽秧,浑身又来了劲。刚出门两步,队长叫住了他:“加耕,喊两个社员一起去堵缺口吧。”他跑到董步香家的门口,一听,屋里一片鼾声,董步香睡得正甜呢。董加耕站在门外,心想:社员们劳动一天,很疲劳了,该让他们休息得更好一些。我年轻,是共产党员,应该多吃些苦。他毫不犹豫地跑回家里。妈妈说:“孩子,这么晚了,该睡觉了。”“不!我还有任务没完成呢。”他喊醒了十七岁的妹妹做伴。兄妹两人,扛着大锹,卷起裤筒,奔向夜色茫茫的田野。
水田边的田埂上有的缺口足有半人深,董加耕站在河岸上一锹锹挖起土块向里填,妹妹使劲地用脚踩实。就这样,两人从半夜一直干到天明,一口气填好了二十多个缺口。
在耕耖水田的季节,有些人喜欢找身强力壮的人去搭伙。董加耕可不这样,他把那些体力较弱的男女社员招呼到自己一起。最后收工时,他和劳力弱的人记了同样的工分。别人要给他多记点工分,他说:“我年轻力壮,理应照顾他们,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他们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我为什么要比他们多记工分呢?”
不仅在集体劳动中,就是在日常生活方面,董加耕都处处表现了先人后己、克己让人的高尚风格。
董加耕住的草房,已经多年未修,母亲经常嘀咕,要他到队里借一些稻草把房子整修一番。可是董加耕说:“队里稻草还不宽裕,先让别人用吧!”过了一年,队里丰收,庄上有好些社员砌了新屋,有些人又劝他:“加耕,你该另起新屋了,向队里借一点草吧!”董加耕说:“我的房子还可以凑合着住呢,还是先让别人修吧!”队里给了他五百斤小麦秸草,他坚决退还给队里,分给别的社员修房子。后来他用了一些稻草,把母亲床铺顶上的一块漏屋顶修盖了一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舍己让人?他说:“共产党员要用意志克服困难,不应该要人照顾,而应当千方百计地去关心别人。”
按照队里规定,不论干部社员因公外出,每人每天要补助几角钱伙食费。可是,董加耕外出为生产队办事,都是自己带
些口粮,向老乡借个锅烧烧,从不花队里的钱。他先后因公外
出四五次,共有十多天,从未报销过一分钱补助费。
董加耕的许多事迹在周围的群众中传为美谈,人们说他是
“见难不怕难,吃苦不叫苦,有怨不抱怨,有功不居功”;但是,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尽干“傻子”事。董加耕听到这些话时,
便笑笑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愿意做这样的傻子,干这样
的傻事。比起雷锋来,我干的傻事太少了。”
绝不做落后思想的俘虏
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这是董
加耕回到农村后经常接触到的一个问题。在他的日记里,有不
少这方面的体会:
“生活充满了斗争:新与旧、思想与实际、先进与落后、享
受与创造……,一切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人
不参加斗争,就等于停止生活。”
“有志的青年人,不能成为落后思想的俘虏,而应该成为
向旧习惯势力作斗争的勇士和闯将,去冲决资本主义、个人主
义绳索的束缚。”
正是这样的思想和认识,指导了董加耕的行动。他热爱生
活,热爱社会主义的集体,因而,他就十分憎恨那些危害集体
利益、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遇到这样的事情,他
敢于斗争,敢于坚持,决不妥协,即使是对自己的亲属,也不
留一点情面。
董加耕有个哥哥在邻近的一个公社工作,弟兄俩感情很好,
前年,董加耕发现哥哥家的经济生活,大大超过了正常的经济收入。他看到这种现象,觉察到有些问题,因此,几次诚恳地
劝哥哥,赶快改正,可是都没有发生效果。董加耕想:他虽是我的哥哥,但他干的事不符合人民利益,团结要从政治上团结,不能用兄弟感情代替革命感情,对他的错误思想行为,绝不能马虎迁就。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写信告诉哥哥那个公社的党委,公社党委接到了董加耕的来信,经过调查
了解,正确处理了这个问题。
没过几天,董加耕听说哥哥生了病,就亲自用船把哥哥接回来调养。一天傍晚,董加耕在大队算账回来,一进家门,看到来了些亲戚朋友,不知是怎么回事,一打听,才知道是哥哥生病,家里的人在庙里许了愿,要趁父亲逝世三周年这一天放焰口,家里人知道加耕不会同意,所以事先没同他商量,就背地里作了决定。事到临头,怎么办?不行,共产党员的家里,决不能带头搞迷信活动。董加耕立即劝说哥哥和母亲,再三说明这种迷信活动的坏处。结果,大家都同意了他的意见。
第二天,董加耕又亲自把哥哥送到离城七十多里路的盐城医院去治病,一连七八天,他为哥哥煎药端水,烧茶做饭,一边照顾他,一边亲切地跟哥哥谈心,使哥哥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哥哥的病好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他紧握着加耕的手,激动地说:“加耕,你真是我的好弟弟!”
对于敌对阶级分子的不法行为,董加耕也紧紧依靠党支部,毫不留情,坚决斗争。有人对他说:“不要浑身是刺,到处恼人。”董加耕回答说:“要看恼的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干革命,就不怕恼了坏人。”
学习,学习,再学习
董加耕,这个二十三岁的青年人,为什么能够有这样坚定顽强的革命意志?为什么能够有这样公而忘私的高尚风格?为什么能够有这样敢于向落后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为什么能够有这样自觉的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的觉悟?
这些问题,还是让董加耕自己来回答吧。董加耕曾经用诗的形式,生动地写下了他亲身的感受:
党是我的母亲,
《毛选》便是我的恩人,
它使我走上了生活的旅程,
使我能爱惜青春生命。
英雄豪杰放着光辉,
真理给我以革命的热情。
只要有一口气,
我仍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董加耕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学校里的《毛泽东选集》学习小组,回到农村里,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毛泽东著作。他思想上苦恼时读《毛选》,认识上迷惑时读《毛选》,工作中有困难时读《毛选》,有收获有心得时也读《毛选》。他读了就想,想不通再读,读通了想通了,就付之行动。几年来,董加耕在劳动之余,利用夜晚、下雨、行路等空隙的时间,已经读完了四卷《毛泽东选集》,其中有许多文章,董加耕都结合着解决思想和工作的问题,反复读过好多遍。
董加耕也常常把毛主席的话讲给队里的社员们听,使更多的人了解毛泽东思想。
许多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事迹,也是董加耕经常用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的活榜样,特别是雷锋的事迹,对董加耕的感染最深,影响最大。对照雷锋,董加耕更加感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更加增添了他前进的信心,他一直把雷锋的事迹记在心里,处处拿雷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立志要做一个雷锋式的后来人。
现在,董加耕已经被群众选为生产队长了,一场新的考验,又摆在这个青年人的面前。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要在五年内赶上全公社最先进的生产队。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