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千万年沉睡的独龙河谷翻了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23
第2版()
专栏:

千万年沉睡的独龙河谷翻了身
独龙族过去用竹木石块生产,现在普遍使用铁质农具,并且学会了用牛犁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这个民族正在从原始社会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华社昆明二十二日电 春天来到了高黎贡山,居住在山下独龙河谷的独龙族人民,正在三三两两?喝着耕牛犁田。在这里用牛犁田,是一件大事,因为独龙族人民的牛只是用于杀牲祭鬼,有史以来是不劳动的。
现在,独龙河谷已有二百多头牛用来犁田,有二百多独龙族青年成了驾牛犁田的能手。这个地区用牛犁的田达四千多亩,占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左右。
独龙族人民学会用牛犁田,标志着这个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只有二千五百多人的独龙族,长期被拔海五千多米的高黎贡山所隔绝,解放初期还以竹、木和石块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没有一把铁质镢头或犁头,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当时整个独龙河谷出产的粮食仅够人们半年食用。其余全靠采集野菜野果或猎获野兽维持生活。那时独龙人还生活在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公社解体时期。
解放后,党和政府抽调干部和耕作技术人员,带上各种铁质农具和优良籽种,到独龙河两岸向独龙族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同时组织独龙族农民到内地参观、学习。政府先后发放给独龙族人民犁头、板锄、镢头、砍刀、镰刀、玉米脱粒机、打谷机等各种铁质农具近四千件。内地去的技术人员帮助独龙族农民学会了使用这些铁质农具,这样,他们的生产便有了迅速的变化。独龙河两岸共有可耕地九万多亩,刚解放时已耕地只有一万九千多亩,而每年实际种植的只有五千多亩,其余都丢荒轮歇。有了铁质农具以后,独龙族农民每年实际耕种面积达到了一万三千多亩。过去这里大部分耕地随种随丢荒,固定熟地只有三百多亩,现在由于进行翻犁和薅锄,并开始施用人畜肥料,固定耕地增加到四千多亩,这些固定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由过去七十多斤增加到三百多斤。过去这里没有水田,一九五三年独龙族农民在汉族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第一次用铁质农具开垦出了五十三亩水田,收了一万多斤稻谷,独龙族人民第一次吃到了他们自己生产的大米。以后,又逐年扩大水田面积,到目前,这里已有二千多亩水田。
有了铁质农具,这里的牛也有了新的用途。自古以来,独龙族同胞不知道牛还可以耕地,因此,牛连鼻子都不串的。后来政府派来技术人员,才给牛串了鼻子,并且手把着手从驯牛到套牛、扶犁、耕地,一点点教会他们,从此,沉睡了千万年的独龙河谷的沃土开始翻身了。
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独龙河谷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这里每年都要由国家运进几万斤救济粮,现在粮食已自给有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