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一厘米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23
第6版()
专栏:

一厘米的故事
鲁光 王鼎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郑凤荣第十一次面对一点七八米的横杆。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心跳,而是非常沉着稳健。这是充满信心的表现。在众目注视中,一个轻捷有力的腾空,飞过去了,飞过去了,这个朝思暮想的高度,终于被顽强的意志力所征服了。
在掌声和欢呼声中,郑凤荣走出沙坑,泪花挂在红润的脸上,她竟然哭了。这不同于一般欢悦之情的流露,而是一个战斗者的胜利的欢乐,是征服千万重困难后的深沉的幸福!
在去年华东区田径比赛女子五项运动中跳高比赛时,郑凤荣飞越过新的高度:一点七八米。比她一九五七年创造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厘米。
一厘米有多短小!在空旷的运动场上,横杆升降一厘米,肉眼是很难觉察出来的。但就是这一厘米,却如一座巍峨的大山,矗立在郑凤荣的面前。她苦苦奋斗了六个年头,走过了一段曲折艰辛的道路,顽强地冲击十一次,才征服了它。这一厘米,充分体现出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向困难作斗争的崇高风格。
七年前,郑凤荣打破了美国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被人们誉为中国田径运动的第一只报春燕子。那时,这只初展翅膀的春燕,浑身是劲,恨不得一下子飞上高高的云天。
她的运动道路开始得太平直了。从一九五五年的一点四五米到一九五七年的一点七七米,花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就提高了整整三十二厘米。成绩如雨后春笋,一节一节飞快地往上拔。当时,年轻的郑凤荣喜滋滋地想:往后每年提高一厘米总不成问题吧!她轻松地写下了一点七八米,一点七九米……的奋斗目标。
通往高峰的道路,哪里会永远那么平坦宽畅。一点七八米,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横挡在她前进的路上。她一次又一次向它展开猛烈的冲击,可是一次又一次把横杆碰落了。失败,开始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她。有时,非但跳不出原有水平,而且大大退步了。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成绩却一直停滞不前。着急,苦恼,时时侵袭着她;伤病,不断纠缠她。她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崎岖曲折的山径,越往前走越艰难了。到一九六一年,有人扳着指头替她算年龄:今年二十四岁;明年——一九六二年,二十五岁;后年——一九六三年,二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还能破纪录吗?有人跟她开玩笑:“郑凤荣,你老了!”“老”,对其它行业的人是一种尊称,对运动员来说却不是一个好字眼。这位倔强的姑娘是不肯轻易认输的,她不服“老”,不愿以一个“老”字来为自己开脱。强烈的事业心,为祖国争取荣誉的雄心壮志,领导的关怀,伙伴们的鼓励,给她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她昂起头,对眼前的一切困难和挫折作了响亮的回答:“不破一点七七米的纪录,决不挂钉鞋!”
为了增强力量,她和杠铃交上了朋友,举重房里常常出现郑凤荣的身影。铁家伙开初有点欺生,但她咬咬牙,一下一下地举着,逐渐增加分量。她不怕腰酸臂痛,不怕汗流浃背,“?!?!”一有空就在举重房里刻苦锻炼。到后来,郑凤荣居然能挺举七十一公斤,体重达六十五公斤。难怪有人跟她开玩笑:“郑凤荣,你什么时候破举重世界纪录?”练了举重,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明显地增强了,但一站到横杆面前,浑身的劲儿还是使不出来,而且越跳越笨重。
怎么办呢?她的脑海里,时时刻刻盘旋着一点七八米。走路的时候,跟朋友闲聊的时候,上医院看病的时候,她都念念不忘一点七八米。有一个时期,她住在北京体育馆附近养伤,但心里却很不安静,老是惦念田径场。她冒着数九天的奇寒酷冷,大清早就悄悄来到运动场,不能跑跳,就练习一些基本功:用腿钩住沉重的壶铃抬腿,把沙袋压在颈上练腹肌,摆腿,摆臂,迈步,仰卧起坐……一边做,一边思索: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功,做的也无非是一些极普通的基本动作,而能永葆其艺术青春。对于一个老运动员,不是也和他们一样,需要坚持练基本功吗?她想,她这几年成绩老提不高,也许就是基本功退步了……。
她的想法立即得到领导的赞同和鼓励。整整一个冬天,她像一个新手一样,从头开始,进行最基本的训练。
有时,运动场上只有她一个人在做那些简单枯燥的动作。寒风刺骨,出了汗,身上冰凉的,但她依然坚持锻炼。特别是做最后几个动作时,真是又累又酸,在这一刹那,只要稍一松劲,就会马虎了事或半途而废。但她总是一丝不苟,更严格地完成这最后几个动作。她懂得,优秀的成绩,正是孕育在这些简单乏味的动作之中。
冬去春来,郑凤荣兴奋地感到自己变了,跳起来轻松了。不过手还是打杆,她又开始寻找这双“手”的毛病。她想,熟能生巧,只要在过杆时多注意手的动作,总会克服这个毛病的。她拼命练习过杆动作。可是到一定高度,老毛病仍然出现。怎么办呢?她又苦苦思索,想到自己的助跑,起跳……她起跳前,助跑速度往往减慢,影响了起跳,手碰杆可能与这有关系,在教练的指导和伙伴的帮助下,决定改变助跑节奏。
走两步,???,飞快地跑六步……反复练习着。她的起跳变得轻快有力,出现了六年来少有的良好竞技状态。经过六年的摸索,经过无数次的挫折,最后终于跳过了一点七八米。
这短短的一厘米,凝聚了郑凤荣无数的汗珠和心血,锻炼了她的意志和毅力。前进途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障碍的,但只要勇敢地迎上去,不畏难而退,那就能战胜它们。这犹如一条涓涓小溪,只要它有奔向大海的崇高理想,不停地向前奔流,最终总会到达目的地,汇入汪洋大海。(附图片)
本版插图:苗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