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无休止的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25
第2版()
专栏:

无休止的追求
本报记者 张杰 (一)
一九六三年夏天,工业战线比学赶帮竞赛深入开展。云南、四川、湖南……许多灯芯绒厂的职工,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学习上海绒布厂提高灯芯绒坯布质量的先进经验。上海绒布厂里,取经的人,来来往往,一批出,一批进。当时,厂里有人提出:是不是我们也到兄弟厂去,学习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
学哪里?在上海,生产灯芯绒坯布的厂只有两家:九龙染织厂和上海绒布厂。九龙厂,厂小设备差,灯芯绒远不如自己的好。“九龙厂不在话下!”
学常州?一年以前,厂里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带着灯芯绒,曾经到过常州。那时候,常州几家灯芯绒厂看了他们带去的产品,都称赞纹路挺,绒毛整齐,比自己的好;还把他们带去的灯芯绒要了去,当作学习的样品。最近,他们风闻常州灯芯绒的质量大有进步,同九龙厂比较起来,觉得去常州学习学习也好。
织造车间副主任带着几个人,到了常州。他们到第一家厂,拿出带来的灯芯绒,同人家比。初看,差不多;多看看,似乎还是自己的稍稍好一些。在第二家厂,一比,不相上下。第三家,到了恒源畅染织厂。把灯芯绒摊开,还没有仔细比较,一眼就看出,人家的布面丰满,纹路圆润,布面上很少疏密不够匀(俗称“萝卜丝”)的缺陷。没有“萝卜丝”,穿着就不易脱绒。这位织造车间副主任想,我们也在摸索解决“萝卜丝”的办法,想不到他们已经解决了。
但他仔细一问,原来恒源畅厂也只在百分之三十的布面上解决了“萝卜丝”。他本来想深究一番,一转念,觉得这同自己厂的情况差不多,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从一九六一年到这时候的两年多时间里,上海绒布厂同许多厂交过手。如果把这一时期当作一场持久竞赛的第一个回合的话,那么在这一个回合中,还没有人赶上它,超过它。但就在这些胜利的日子里,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滋长,失败的因素便埋伏下了。
(二)
十月的一天,上海市染织公司举行了一九六三年第三季度灯芯绒质量对口评比。会议还在进行,上海绒布厂参加评比的干部就夹着一包灯芯绒,悄悄离开会场,赶回厂里来了。手里的东西还没有放下,就气急败坏地大声说:“一类被九龙拿了!”这意外的消息,一下轰动了全厂。
原来这个九龙染织厂,是个只有一百多人、一百来台普通布机的小厂。同上海绒布厂竞赛,连续败北。上下立了志:不同上海绒布厂比条件、比设备,一定要在产品质量上见高低。
一九六三年上半年的那次评比,九龙厂灯芯绒的几个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可是同上海绒布厂的产品一比,有三条不如人家:第一,绒面不够丰满;第二,条纹不够整齐挺凸;第三,布边不够齐。上海绒布厂的产品被评为“一类”,九龙厂只评上了“一般”。
打那次评比以后,九龙厂厂长蒋鼎源和党支部书记,心上都像压了块大石头,对国家负责、对广大消费者负责的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在冲击他们。蒋鼎源对党支部书记说:“我看对待产品质量,也得有股革命志气和革命精神才行……”支部书记接上去说:“首先就要敢于超过上海绒布厂!”两人越谈越有劲,又把老工人和技师一起找来商量,很快就动手干起来了。
老工人袁炳坤等经过研究,断定布面丰满不丰满、纹路挺不挺,同布机的性能有很大关系。他们就动脑筋革新布机。全厂苦干了好几个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产品质量超过了上海绒布厂,在上海已经可以稳拿第一。这时候,忽然得到了新的消息:常州恒源畅厂的灯芯绒,质量还要好!
要不要再进一步赶常州?不赶,稳住现状,“安享太平”;赶,要增添麻烦,制造紧张。九龙厂里议论纷纷。工人们说:提高产品质量,是党交给我们的战斗任务,是革命工作,应该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向最先进的看齐。当下,蒋鼎源厂长就带上一批人,星夜赶往常州学习。回到厂里,大家鼓足干劲,把学来的经验很快用上。在去年第三季度的评比中,九龙染织厂超过了上海绒布厂,遥遥领先。
(三)
超过上海绒布厂以后,九龙染织厂里有人在想:紧张战斗了好几个月,终于争得了先进,也该歇口气了。有一天,厂里对比常州、本厂和上海绒布厂的灯芯绒时,质量检查员扳起指头,得意地数着:“我们的布面丰满,我们的布边齐,我们的……,我们的……。”
正当这时候,就是这时候,常州的同志来上门取经了!
上次上海九龙厂离开常州以后,恒源畅厂的干部和工人,怎么也放心不下。恒源畅厂的产品,原来在江苏十一家厂中,名列第五;全厂不甘落后,大干一场,摘掉了“小五子”的帽子。这距九龙厂来取经时,还不到一个月。他们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体会到,遇到先进的竞赛对手并不要紧,如果碰上永不满足的对手,那可不好对付。他们觉察到,九龙厂正是后一种类型。果然,没有多久,上海传来消息,九龙厂产品在上海市对口评比中名列第一。一看这种形势,恒源畅厂副厂长蒋玉鑫立即带上一批人马,直奔上海。
四年前,学习技术革新经验的时候,蒋玉鑫来过九龙厂。这次来了一看,九龙厂依然那么俭朴,厂长室还是狭窄得刚能转过身子。但是走进车间一看,情况大不相同,老的机器架子都换上了新内容。正看得出神,九龙厂厂长蒋鼎源从厂外匆匆赶了回来。
他们两个人边谈边走,来到了纾子间。一见九龙厂刚改进的纾子车,蒋玉鑫喜形于色。自己厂的纾子车,太陈旧,质量提高受影响;想买部新的,但拆旧装新要花时间,耽误生产。现在一看,九龙厂的纾子车比自己的还要旧,可是没有花多少钱,就改得这样好,既能提高布的质量,又能提高产量。
他看来看去,赞不绝口。九龙厂厂长看出了老朋友的心思,马上叫来厂里的技师,当场画好草图,又找来了技术资料,一起交给蒋玉鑫。
蒋玉鑫回到常州的第二天,就和党委书记、厂长一起研究,说干就干,立即参照九龙厂的经验,翻改纾子车。
九龙厂厂长蒋鼎源呢,他送走常州的来客以后,感到形势真是越来越紧了。他算了一下,自己赶上常州只不过二十多天,常州就寸步不让地紧赶上来;纾子车刚刚改好,人家马上又学了去,直觉得“逼”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他决定召集一个会议,找找本厂的不足,提出更高的战斗目标,以便马不停蹄地前进。结果,他们找到了产品质量不如常州均衡稳定的新的落后面。会后,全厂为了做到一类产品质量均衡稳定,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战斗。
这一回合,常州的恒源畅厂和上海的九龙厂都片刻不停,一鼓作气,互相紧追紧赶,都认真学习先进经验,采取新的措施,使灯芯绒的一等品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一回合中,两个厂真是棋逢对手,一卒一兵不让,结果打成平局。
(四)
由上海、常州三家生产灯芯绒坯布的工厂掀起的这场竞赛,正在向新的高度发展。
掉了队的上海绒布厂,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重新轻装上阵。去年年底以前,他们全面检查了自己落后之处。党总支书记、车间主任、工程师和一批老工人,到上海九龙厂去虚心学习。他们还把到自己厂取经的昆明、重庆、武汉等地的同志,一起带到九龙厂去。上海绒布厂到底有根底,一丢掉思想包袱,重整旗鼓,不到两月,有的质量指标又超过了九龙厂。
竞赛的圈子越来越大。北京、昆明、重庆、武汉等地的灯芯绒厂,都悄悄地追上来了。竞赛的内容,也从质量扩展到成本、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附图片)
上海九龙染织厂厂长、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一起,对比本厂和兄弟厂的产品。 新华社记者 卢 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