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对《桌子的哲学》讨论的意见——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26
第7版()
专栏:学术研究

对《桌子的哲学》讨论的意见
——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问题
于世诚 腾云起
《桌子的哲学》一文引起的讨论,是一次很重要的讨论。若水、黄林、子嵩等同志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全面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问题。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志们不吝赐教。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个理论,说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即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理论的全部内容,就是毛主席在其名著《实践论》中精湛概括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八五页)这个理论的对立物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物质变精神的原理和坚持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精神变物质的原理,既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又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目前关于《桌子的哲学》一文引起的讨论的实质,就是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问题。
物质变精神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例如,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正确思想是绝对观念(即上帝)的自我认识,这显然是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例如,实用主义者认为,正确思想是自生经验的重复,这显然也是荒谬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人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依赖关系,由于不懂得在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所发生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所以,他们实际上也不能科学地解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他们的认识论只能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论。只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破天荒地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正确思想的来源问题,即精神是由物质变来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和机械论区别开来的根本点,就在于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贯串全部认识过程。离开了社会实践不可能是科学的认识论。
物质变精神,说的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即物质是意识的根源,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对客观世界及其内在规律的如实反映。
物质变精神,也是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即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所发生的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物质变精神,还说的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集中起来,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变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走群众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反对主观主义和机械论。
由此看来,那么造第一张具体桌子的人,是否像若水同志所说的,先有桌子的观念,后有桌子的存在呢?是否像子嵩同志所论证的“人在造桌子之前,总是先有个桌子的观念;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多半是造不出桌子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只要看一看桌子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就可以解决。
桌子的观念,是个抽象的一般的观念,它是从现实的具体的方桌、圆桌、书桌、饭桌等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它是一个简称,用这个桌子的简称就可以把感觉到的现实中各式各样的具体形式的桌子,依照它们的共同属性把握住。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人们在造第一张桌子以前,脑子里是有个想法、计划,但还不是一般桌子的观念,而是有个具体的类似桌子的形象造出了第一张具体的桌子。在实践中,又逐步发展,造出了一些桌子,不断实践使这些具体桌子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这就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有了桌子的概念或观念。因此,桌子这个一般的观念,不能先于第一张具体桌子而存在。它是造出了各式各样具体的第一张桌子以后,才能抽象出来的一般观念。诚然,在具体桌子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总是先有个类似具体桌子的形象、想法、计划,然后才造出各种具体的桌子的,并且这个类似桌子的形象、想法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不断实践中发展的,桌子的观念也就是在这个实践不断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过来它又指导各种各样具体桌子的生产实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因此,绝不能说,人在造第一张具体桌子之前,就先有桌子这个一般观念。
如果若水、子嵩同志的桌子的观念可以先于第一张具体桌子的存在的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必然逻辑是,人在培育出第一个苹果以前,先有了苹果的观念,人在造出第一把锤子以前,先有了锤子的观念,如此等等。这些说法,只能引起混乱。苹果这个一般的观念是从现实的各种苹果中得出的,而不是相反。尽管人在栽第一棵苹果树以前,脑子里总是有个想法、计划或具体形象,但总不能说,人在培育第一个苹果以前,先有了苹果的观念。尽管人在造出第一把锤子以前,脑子里总有个想法、计划或具体形象,但总不能说,人在造出第一把锤子以前,先有了锤子的观念。如果硬要说,先有桌子的观念,然后才造出第一张具体的桌子;先有苹果的观念,然后才培育出第一个苹果;先有锤子的观念,然后才造出第一把锤子;那末,这是唯心论,不是唯物论。
钻木取火,击石取火,摩擦生热,是人们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而且也这样做过了。但是,火、热、钻木、击石、摩擦等观念是在人们这样多次实践以后才形成的,而作出钻木取火、击石取火、摩擦生热的判断更是以后的事情。说人们在行动之前,先有个想法等等,这是对的。但是,从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觉到观念、概念、判断、推理的飞跃,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它远不是一次实践就可以完成的,不是最初一个人做出最初一件事完成的,而是实践的结果,是许许多多人做了许多事中抽象思维的结果。离开了社会实践及其运动过程,形不成观念,完不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
应该说:若水同志的文章不是始终如一的。当他认为,自然现象(如石头)是先有存在后有观念,这是唯物论。当他认为,社会现象(如桌子)是先有观念后有存在,这是唯心论。这种观点正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的唯物论和社会历史观的唯心论。当他为了防止唯心主义,就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如他在作出“归根结柢说来,还是先有桌子的观念,后有桌子”的论断后,又补充道:“桌子的观念可以先于桌子的存在,可是我并没有说意识先于存在”,“归根结柢来说,观念还是来自客观”,即“最初造桌子的人,是从‘几’‘案’形成桌子的观念的”,“至于‘几’和‘案’的观念,大概是从自然界的东西如石头、土墩等得到启发而形成的。”这种观点正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脱离社会实践的直观、机械的反映,把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简单化,把受到具体实物的启示到观念的形成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看作一次完成。
其实,就以若水同志自己的论述来看,也得不出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的论断。若水同志说,“‘桌’字原来写作‘卓’,就是高的意思。‘几’‘案’就是桌子的前身,可以设想,最初造桌子的人,是从‘几’‘案’形成桌子的观念的。”可见,在生产实践中先造成“高”的“几”“案”(即具体的桌子)而后才形成桌子的一般观念。若水同志在这里正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得出先有桌子的观念后有桌子的错误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物质到精神和由精神到物质完整统一不可分割的辩证过程,因此,必须从它的完整统一不可分割的辩证过程着眼,才能作出合乎科学的结论。若水同志正是违背了这一点,他割裂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由物质到精神又由精神到物质的完整统一不可分的辩证过程,截取精神到物质的一段,从而作出了先有桌子的观念,后有第一张具体桌子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要求全面性,在全面性基础上,突出某一点是可以的,但是,离开了统一、完整、全面、不可分割的过程,去夸大某一点,并由此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理论结论,说桌子的观念先于第一张具体桌子的存在,这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表现。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无疑会越来越丰富,科学理论、科学预言会愈来愈多,并逐渐实现出来。如自然科学中的人造卫星的理论,社会科学中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等等,这些科学理论是在社会实践运动的基础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内在规律的概括性的反映。人造卫星的理论,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等等的实现,表面看来似乎是先有观念,后有存在,其实不然,它们不过是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经过实践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来,并通过人们的实践变成现实而已。因此,观念的东西,归根结蒂还是客观物质及其规律的产物,是客观物质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显现。怎么能说,先有观念,后有存在呢!?
我们直率地说出了上面一些粗浅的看法,但并不认为若水同志的《桌子的哲学》一文全错了。
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变精神,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原理。但是只到此为止,不同时承认精神通过实践变物质,思想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作用,那还不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精神变物质
在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要经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物质变精神,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飞跃。精神变物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飞跃。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人的正确思想要经过第二个飞跃来检验,要经过第二个飞跃来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雄伟的物质力量。
精神变物质,说的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精神变物质,也是说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精神变物质又说的是革命思想、科学理论掌握群众转化成为改造社会、自然的雄伟的物质力量。
精神变物质还是说的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坚持下去,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精神变物质,同坚持物质变精神一样,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就是坚持革命思想、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定性意义,走群众路线,反对机械论,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强调物质变精神的同时,十分强调精神变物质的移山倒海的伟大作用。列宁多次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决心,它实现自己‘宁死不屈’口号的坚决意志,不但是历史的因素,而且是决定一切、战胜一切的因素。”(《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四一五页)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贯地十分重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他一再教导我们要“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一四页)毛主席在论述战争时更精辟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他说:“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四七六页)毛主席所阐发的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理,已为无数历史和现实所充分证明。无产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要革命,要解放,靠什么,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主要的不是靠物,而是靠革命思想伟大的动员与组织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解放军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劣等装备战胜优等装备的日本、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主要的和基本的是靠毛泽东思想调动起来的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果。
我们常说,要作人的革命化工作,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去武装人的头脑,它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战无不胜的万能武器。林彪同志提出的四个第一的指导思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思想第一),精湛地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精华,反映了活生生的辩证法,指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精神变物质原理的精髓。否认这一极其重要原理,就必然陷入见物不见人的机械论的泥坑。黄林同志在其文章中指出了若水同志的桌子的观念先于造出的第一张具体桌子而存在的错误观点,是必要的。但是他在批评这个观点时,夸大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轻视了自觉性。事实上,社会实践愈是深入发展,盲目性会愈来愈减少,自觉性会愈来愈增多,人类社会愈是进到高级形态,就会更迅速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人们由自然界、社会的奴隶或半奴隶状态成为自然界(社会)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发现与运用客观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中。
尤其严重的是黄林同志竟把物质——精神——物质、客观——主观——客观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公式当成历史唯心主义加以反对,低估或大大缩小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事实上违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精神变物质的原理。这是很错误的。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两个阶段循环往复,无限深化的发展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反复深化,通过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反复上升的发展过程。把这个过程公式化,就是物质——精神——物质、客观——主观——客观、实践——认识——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观精神来源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是一个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川流不息的矛盾统一和斗争的无限运动过程。人们的认识,通过这一川流不息的矛盾运动,绝对真理的颗粒不断增加着,日益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这同“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毫无共同之处。这个公式,不仅正确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且还正确地阐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一句话,它正确地阐明了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辩证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强调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时,要像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一贯教导的那样,把它严格地奠定在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完整统一不可分割的原理的基石上,不必要也不应该去宣传和坚持桌子的观念先于造出的第一张具体桌子的存在的错误观点。不能认为一定把桌子的观念讲成先于第一张具体桌子的存在,才能彻底反掉机械论,实际上,这不是反机械论,而是反了唯物论,导致唯心论。同样,在强调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原理时,不能脱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辩证法,不必要也不应该去轻视甚至否认革命思想、科学理论对物质的强大的反作用乃至在一定条件下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不能把物质——精神——物质、客观——主观——客观和主观能动性当成唯心主义加以反对。实际上,这不是反了唯心论,而是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导致了形而上学。若水同志文章中的错误不在于它引述了这个正确的公式,而在于阐述这个公式时表现了片面性。总之,离开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过程来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问题,不是陷入唯心主义,就是陷入形而上学。因此,只有认真地紧紧地把握住社会实践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能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它,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锐利的武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