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复旦哲学系同学和工人一起学哲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30
第1版()
专栏: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 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复旦哲学系同学和工人一起学哲学
他们认为:要做一个无产阶级的理论工作者,必须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和工农相结合
本报上海二十九日电 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五年级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劳动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同时热情辅导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这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改造和进一步改进学风起了很大作用。
他们是去年四月到上海自行车厂参加两个半月的生产劳动和基层工作锻炼的。
要不要到工厂去?一开始,学生中是有思想斗争的。有的认为:“在低年级时我们下厂下乡已经很多,现在是高年级了,应该多读点书。若要再去劳动这么长时间,影响了功课,不合算。”有的工农子弟认为:“我们从小就有劳动习惯,现在用不着花这么多时间去劳动了。”
针对这些问题,党支部组织学生学习了毛主席的《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反复领会毛主席的教导:“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经过认真讨论,大家认识到在我国革命的历史上,不少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今天革命已经胜利了,我们成长的条件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自觉地同工农相结合,就不可能永远沿着革命的道路走到底。大家一致提出:“要做一个无产阶级的理论工作者,必须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和工农相结合”。于是,他们人人都带了一套《毛泽东选集》,订了自己的下厂锻炼计划,愉快地自觉地下厂去。
放下架子,过好劳动关
他们一下厂就分散到工人宿舍去住。大家原以为工人会很热烈地欢迎他们,不料有个青年工人却对工会主席说:“让他们单独住到一个地方去好了。”有的学生对工人产生了埋怨情绪。党支部立即召集大家开会务虚。大家认为:“工人的这种态度是由于互相不熟悉的缘故。只要我们放下知识分子架子,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一定会愿意同我们接近的。”
他们专门学习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心改造自己的思想,与工人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为了要实现放下知识分子架子,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首先下决心过好劳动关。但是劳动关并不那么容易过,一天八小时干下来,累得很厉害。他们去访问老工人,老工人说:“旧社会,劳动是受苦,新社会,劳动是幸福,现在不劳动,比生病还难受。”以后,他们学习工人这种主人翁的思想,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苦,以实际行动努力和工人打成一片。他们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把车间打扫干净,帮助师傅做好生产准备工作,并且在劳动中拣重活干,拣“脏”活干。工人贴出大字报,表扬了他们。
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对体力劳动开始适应了,但部分学生对普通劳动的看法仍有问题。有的同学看不起辅助工,认为:“每天来来回回搬搬零件,人的青春这样过去,有什么意思?”有的说:“工人的劳动太平凡,太简单,只有脑力劳动才是伟大的。”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组织学生访问老收发工吴宪章。他专为各车床运送物件、材料,看来是很简单的,但他十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工作,往各车床上送东西时总是恰到时候,不迟,也不早,全厂推广了他的经验,并把他评为先进生产者。吴宪章的事迹使学生们认识到平凡劳动的伟大意义。他们还了解了每一辆自行车有二百多个零件,要经过一千多道工序,每一工人的工作看来都是平凡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工人就说:“没有我这一道工序,自行车就不能出厂。”这使他们深深地认识到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教导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心,就能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学生李永光说:“一个螺丝钉的作用要从整台机器去看;一个人的作用,要从整个国家的需要去看。”大家都表示要克服知识分子优越感,做雷锋式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他们在工厂里还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人普遍进行忆苦思甜、回忆对比活动,给他们上了生动的阶级教育课。他们又学习了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这使他们大大提高了阶级觉悟。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开始逐步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孙积汉主动访问工人家庭,请工人讲家史、厂史,工人搬家,他帮助运送家具。工人都把他当知心人。工人王忠富生第一个孩子,还请他给取名字。学生们同开始要他们单独住到一个地方去的那个青年工人,也交上了朋友,并且住在一间房子里,什么话都谈。那个青年工人告诉学生,当初他所以不愿他们住在工人宿舍,是因为从前有个大学生在他房里住过,那个人像个大少爷,把房间弄得乌七八糟。这个工人说:“你们这些大学生,和以前来的不同了。”
同工人同志一起学哲学下厂以前,有的学生曾经以为,工人阶级有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所以他们懂得历史唯物主义,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大约不会懂。在生产劳动和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他们深深体会到工人有炽热的阶级感情和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不像自己学了一大套理论,却和实际“挂不上钩”,好比吃了东西“消化不良”。他们参加工人的生产小组会,又发现工人很善于抓主要矛盾。工人们有一句习惯用语,叫抓“生产关键”。生产上一出毛病,大家就排队分析:是机器发生故障?还是工人技术水平跟不上?还是工人思想有问题?抓住关键,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时候,学生们重温了人民日报社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复讨论了其中的一段话:“现在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使它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他们手里的尖锐武器。”学生们联系到自己在工厂的经验,体会到如果工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把许多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就可以更自觉地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他们也亲眼看到不少工人,迫切要求学习毛主席著作。工人们说:“我们真想学习毛主席著作,就是没人辅导”。于是学生们根据工厂党委的意见,选择了电镀车间研磨工段把手小组作为试点,帮助工人成立了第一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到目前,他们已辅导工人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一部分章节,目前正在学习《愚公移山》。
学生们以高度的热情辅导工人学习。开始时由三个学生去试点,他们白天和工人一起干活,晚上挨户地访问工人,对工人的出身经历、思想状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备好课,他们还事先到工人中去作调查,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学习。他们回校后,从去年十月起,又利用星期日到工厂辅导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参加辅导的现已由原来的三人增加到二十五人,上海自行车厂全厂在八个车间建立了四十一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
从工人身上受到启发教育
在辅导工人学习过程中,他们从工人身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工人对毛主席著作有深厚的感情,一遍一遍地读,小组讨论从不缺席,有些字不识,就在旁边注上符号。有的工人没有买到毛主席著作,学生帮助临时抄了一份,其中有些字没有写清楚,工人回到家里,就借了别人的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描好,学生们看了很感动,深深感到自己的学习没有工人那样认真。他们说:“想想我们自己,有充裕的时间,人人都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还有老师教我们,我们学习的劲头却不如工人,真是惭愧。”在工人的影响下,这个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情和自觉性更高涨了。
工人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将毛主席著作作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武器的学习态度,也给学生们很深的教育。如在春节前学习《为人民服务》时,读了毛主席说的“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工人就联系到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都说在春节里不搞迷信,不送礼。后来工人在互相拜年时,许多人也热情地谈谈生产和学习,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又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有的工人就联系检查到自己对于支援世界革命缺乏应有认识,并且根据白求恩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检查出自己技术上有自满情绪,一致决定要提高生产水平,超过自行车三厂,不久,真的超过了三厂。学生们见了工人这种学用结合的学习方法,很有启发。他们说:“工人同志把毛主席著作作为自己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武器,所以他们总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有的放矢。而我们过去往往从长知识的角度去学
习毛主席著作,花很多时间去钻名词概念,背理论条文,而不重视联系实际,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有的学生说:“我每辅导工人学习一篇文章,总感到不是我辅导了工人,而是工人辅导了我。回来马上自己重学一次,像工人一样联系思想,活学活用。这些文章,有的地方我已能整段地背出来了,但这样重学以后,实在觉得过去并没有真正学懂。”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学生们在工厂劳动和辅导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过程中,开始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过去有的学生以为:哲学就是能讲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哲学只有书本上才有。现在才领悟到生产中所产生的问题,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正确解释,妥善解决,在解决矛盾过程中,进一步改正和丰富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了解,这就是生动的理论工作。
起初,有些学生打算下工厂去“捞一把”,找一些材料论证自己的论点,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为写毕业论文打基础。工厂要他们调查金工车间的薄弱环节飞轮小组,有的
同学抱着学究式的态度,确定以“从飞轮小组看阶级矛盾同先进与落后矛盾的关系”的题
目。当他们懂得了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这个小组的问题,改变它的面貌,发展生产,不是做脱离实际的学术探讨,他们重温了毛主席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将原来的调查题目改为《从阶级观点看飞轮小组落后原因》,并深入到工人中去,以当小学生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会议,请他们开座谈会和登门拜访等,掌握了不少比较深入的材料。所写出的调查报告,工厂反映较好。其他各调查小组,也都联系厂里的实际斗争,拟出了一批题目,如:
《工人队伍思想状况分析》《关于天芯小组由落后变先进的调查》等。回校以后,在日常学习中,学风也开始转变。班级举办的墙报“苗圃”,过去投来的大多是脱离实际的文章,在概念上打圈子,太多地写了像“论孔子”、“论老子”等哲学史上的题目,现在就注意写结合实际的文章,如“怎样作社会调查”、“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等。在三个多月来,墙报共收到四十多篇很有战斗性的小论文。他们的毕业论文选题,原来有一部分是同实际斗争联系不够紧密的,最近普遍自动作了修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