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谈谈农牧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05
第5版()
专栏:

谈谈农牧结合
侯晓昌
我国的农业(广义),概分为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农业内部划为部门,是分工的一种形式。农业分工,要求各部门密切地结合。农牧结合,是指广义农业的两个主要部门——农业(狭义)与畜牧业的结合。
农业与畜牧业能否合理地结合,以社会经济制度为根本条件。在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农、牧业生产,只能在小规模、分散、经济力量薄弱与技术落后的条件下进行,不可能合理地结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作为盲目自发的力量在农业各部门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的农、牧业只能在有利于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范围内得到共同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的农、牧业,只能出现偶然的结合。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体系的建立,为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根本条件。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农业各部门间发生作用,农、牧业发展的比例由计划调节,按计划的要求组织农、牧业之间的技术与经济的交往。农牧结合,表现为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农业的发展,以畜牧业提供的肥料、畜力、资金为条件。畜牧业的发展,又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农业提供的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农牧结合,是我国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牧业发展的必经途径。
农牧结合的技术经济依据
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经济,是技术水平较高的经济。农牧结合要求对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与资金的利用,在技术上、经济上密切地结合起来。它是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的一种形式,按单位面积计算,投放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多,收益也较大。因为农、牧业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两个部门的技术与经济上的特性,在土地、副产品、劳动力与资金的利用上相互补充,从而有利于节省单位农、畜产品生产的劳动消耗与资金消耗,并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在技术经济上具有多方面的依据。
首先,从合理利用土地上来考察,土地是农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它最突出的一个特性是,生产过程如果与利用的条件相适应,则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而利用土地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采用农牧结合,将土壤肥力的提高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大家知道,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在土地利用上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消耗土壤肥力的过程。总的来说,土壤肥力的消耗,又表现为土壤中的化学、物理与生物作用能力的减退,必须及时得到肥料的补充和追加,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农业扩大再生产。恢复与提高土壤肥力最理想的一种方法是施用厩肥,它含有农作物需要的完整的养料。对一般的作物和土壤来说,厩肥既可以作基肥用,也可以作追肥用。它对于改善土壤的物理与生物性状的功能特别显著,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力、保温力与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从而促进增产。土壤肥力的提高,农作物产量高,饲料来源就充裕,农作物需要的优质肥料来源更多,养地的基础愈巩固,用地就愈有条件达到增产的目的。由此可见,农、牧相结合,实际上也是用地、养地相结合。
其次,从农、牧业的主、副产品(注)的生产过程,在有机质的制造、累积和利用上来考察,农业与畜牧业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农业,以农作物有机体为工具,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作用创造有机质并加以累积。据农业科学家的估计,这些有机质大约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不能为人类直接消费,但它积累大量已经转化的太阳能。农作物中的谷糠、藁秆,杂粮、豆科的藤蔓,蔬菜副产品等等,都富有营养牲畜的热量。如果加以饲用,可有效地提高这些作物的产品率。
畜牧业,以牲畜的有机体为工具,但是,只能利用农作物制造的有机质为养料,大约占四分之一为牲口吸收转化为牲畜的有机体,四分之三则化为粪便排泄。这种排泄物富有农作物需要的完整的养料。而合理地利用农、牧业的副产品,加速它在农、牧业生产过程的交替循环,是符合于农业技术上与经济上的要求的。农作物消耗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愈多,技术上要求归还土壤的也愈多;牲畜消耗农作物的有机质愈多,则满足农作物需要的有机质也愈多。这种有机质的循环速度的加快与循环量的增大,以农牧结合为必要条件。通过各种措施,可以将农、牧业共有的数量大、不便外运、商品性低,但利用价值高的副产品,在农、牧业之间交往利用,必然使农业与畜牧业生产获得较高的技术与经济的效果。
再次,农业与畜牧业的生产过程所表现的规律性不同,它的技术与经济的措施必然不同,从劳动力的组织与利用上来考察,农、牧业也必须结合。大家知道,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短而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的季节性,根源于作为劳动对象的农作物在自然再生产过程所表现的特性,它带着很大程度的自然性质。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必须与自然再生产过程交错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一般的作业和措施,都需要根据季节、时令与农作物丰产需要的气候条件来进行。农忙时期需要劳动量多,许多的劳动作业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要求手工劳动的强度较大,对劳力的充分利用受到较多的限制。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生产愈相适应,则单位劳动消耗上所表现的使用价值愈大。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与育种的方法,实现农业的“四化”,可以克服季节性不良的影响。但是,农业的季节性,颇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促进农牧结合的方法来克服。这是由于畜产品的生产过程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极大程度上决定了饲养牲畜的大部分劳动作业,比农业具有较大的固定性与连续性。虽然畜牧业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错进行,但它的生产过程表现的季节、时令是比较微弱的。贯彻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可以更合理地在农、牧业之间组织劳动分工,可以将农业受季节性与自然条件影响不便利用的劳动为畜牧业所利用。畜牧业生产,可以容纳半劳动力与辅助劳动力的劳动工种较多。发展畜牧业,可以更多更好地组织半、辅劳动力投入生产性的劳动,从而提高劳动的利用率。
最后,从资金的利用上来考察,农业与畜牧业的资金运动形式是不同的。农业中的农机具一般需要在作业地段中使用,由于劳动时期与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提高利用率的困难较多,机具的使用磨损与自然磨损较大,需要较多的保养与维修的费用开支,但可以局部地进行更新。农业的流动资金,一般在作物中耕阶段前开支较大,虽然各种作物的生产周期不尽相同,但预付资金的偿还,必须在收获期一次实现。
畜牧业的资金运动形式的差异较大,大家畜生产的投资较大,小畜、家禽则相反。牲畜作为活的劳动手段,是不能局部地进行更换的。役畜与种畜作为固定资产,需要“保养”与维护生产能力的饲料开支,在实物形态上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产品。它的支出与役用或种用的程度有关系,也与牲畜的日常生理消耗有关系。牲畜一旦形成生产群,可以不断地生产畜产品,资金周转快而比较平衡。总之,农牧业结合,可以在农牧业之间平衡资金运动,加速资金周转,发挥流动资金为生产服务的作用,使一定数额的流动资金,促进农、牧业生产更多的农畜产品。
应当指出,农牧结合依据的多方面的条件是变化发展的。随着农业与畜牧业技术改革的进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将以新的技术经济条件来促进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饲料问题是解决农牧结合的关键问题
农业与畜牧业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从农业与畜牧业的直接关系范围来说,农牧矛盾主要反映在这两个部门发展的相互制约,表现于农业中饲料供应的规模决定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同时,畜牧业提供的厩肥和畜力,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农业的发展。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不同,农牧矛盾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平原农区按人口计算,一般农用地面积较少,在饲料的供需关系上,常表现于农用与牧用分地的矛盾。地多人少的地区,农牧分地的矛盾不突出,常表现于提高单位面积农用地载畜量的矛盾及其他矛盾。不论何种地区,发展畜牧业共同的基础是饲料。饲料问题解决得好,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发展了,提供的厩肥就多,畜力又充裕,农作物的增产又具备重要物质条件。由此可见,饲料、肥料、畜力……这一连串的问题,以解决饲料问题为首要关键,饲料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易于解决。
饲养牲畜的多种饲料,除少量矿物质饲料与动物性饲料外,大部分来自农用地(耕地、放牧地、割草地等等的总称)。从农用地中组织饲料来源,不外两种途径。一种是提高农用地各种饲用产品的产量。只要改善各种农用地利用的条件与合理地组织农用地的利用,各种饲用产品的产量是可以提高的,单位面积农用地的载畜量水平也是可以提高的。这种做法,投资少而收效快,一般地区都有条件并宜采用。另一种是扩大农用地面积增加饲用产品的产量。在牧区与草原、荒地较多的地区,一般有条件采用这种做法。根据西北有些地方的经验,利用自然草原是发展畜牧业最经济的办法。但是,不是每一个地区都具备充裕的土地作为扩大农用地的条件。从发展上看,逐年扩大的农用地,必然要逐年转移到以如何提高它的利用水平问题上来。因此,我们应当首先着眼于农用地的利用来发掘潜力,组织饲料来源,全面地提高各种农用地牧畜的生产水平,这是解决饲料问题,促进农牧结合的途径。
农用地生产的饲料,主要有青料、粗料和精料。在饲料的供需关系上说,不单要求农业解决这些饲料的数量问题,也要注意提高饲料的质量。经验证明,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合理安排必要的饲用作物面积,着力于提高饲料的单位面积产量,并将农副产品的利用合理安排,需要饲料的数量问题是可以妥善地解决的。应当指出,提高饲料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发展畜牧业密切农牧的结合
建国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农重牧轻的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畜牧业仍没有完全摆脱落后的状态,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比重仍比较低。随着农业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逐年提高与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畜牧业提供更多肥料、资金和畜力。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中,目前动物性食品占的比例仍比较小,今后需要逐步增加。这样,就有必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加速畜牧业的发展,使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更密切地结合。
发展畜牧业与农业的关系,主要地集中地反映在农用地载畜量水平的提高与畜产品产量的增长。农用地载畜量水平的提高,是以单位面积农用地计算的载畜量,意味着单位农用地提供的饲料饲养了多少牲畜,也意味着饲养了多少牲畜量,为单位农用地的利用提供多少厩肥。由此可见,单位农用地的载畜量,从最基本的一面反映了农牧相结合的程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农用地的载畜量大,则农牧相结合的程度高,表示农牧业的关系愈密切。
从目前一些地方处理农牧关系的经验看来,发展畜牧业,提高单位面积农用地载畜量,应当抓住下列几个重要环节:(1)正确地组织农用地的利用。(2)提高单位面积的饲料产量。(3)提高饲料生产与饲料利用的经济效果。
(注)农业与畜牧业,一般都可以生产两部分产品:一部分是主产品,是生产经营达到主要目的的产品;另一部分是副产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