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伟大的爱国主义闪闪发光 太平大队胸怀全局勤奋创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06
第1版()
专栏:

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伟大的爱国主义闪闪发光
太平大队胸怀全局勤奋创业
本报讯 黑龙江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生产大队,过去一片黄土沙包,没水没树,农民们年年向国家借款,吃救济粮。从一九五六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分贷款、一斤化肥,自力更生,治山改土,植树造林,精心耕种,发展牲畜。结果农业生产稳定上升,现在公共财产已达六十九万多元,自己出钱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买了汽车,农副产品加工都使用了电动机械,运输普遍用胶轮车,社员生活家家大变样。
八年来,这个大队年年超额完成征购粮任务,八年中一共给国家提供了二千一百多万斤粮,商品粮一直在百分之五十七以上。一九六三年更达到百分之七十二点三,平均每人提供二千一百一十九斤商品粮。八年中他们还卖给国家二千多头肥猪,七千多斤羊毛,一九六三年平均每户卖了一口肥猪。
下面介绍的就是这个大队自力更生勤俭创业八年的动人事迹:
在大兴安岭南麓的连绵起伏的陡坡土岭中间,座落着六个偏僻的山村,这就是黑龙江省农业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单位——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生产大队。三十年前,这里还是渺无人烟的野兽出没之地。一九三五年前后,几家地主招了一百多户逃荒的灾民,带着几台火犁到这里来跑马占荒,开垦山地。这里正是大兴安岭的风口,一片黄土沙包,无河、无树,一到春天,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人睁不开眼,地抓不住苗。到了雨季,山洪下泄,庄稼难保。那时,一亩地只能打八九十斤粮食。缴了租,纳了税,农民只剩下两只空手。没吃的只好讨糠皮挖野菜,没穿的只好披狗皮,有些人的名字也没有了,被叫做“辛狗皮”、“王光腚”。副大队长徐和,当时就叫“徐光腚”。土地改革后,农民们依然很贫困,年年向国家借贷款,吃救济粮。互助组、初级社时期,全大队的社员还欠国家一万二千元生活贷款。
这个缺吃少穿的穷山沟,现在已经变成家大业大,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的富饶山村了。
自从一九五六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太平庄的人们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贷款、一斤化肥,依靠集体力量,治山改土,植树造林,发展畜牧业,精心耕种,八年来如一日。农业生产稳定上升,到一九六三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六百四十一万多斤,平均每亩产粮二百九十斤。总收入六十三万四千六百六十元,平均每个劳动日值三元,每人平均收入二百元。
生产发展后,太平大队的群众没有忘记困难时期国家给的支援,他们深深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多交一斤粮食,就可以为国家增添一份力量。八年来,年年都超额完成征购粮任务,共交售粮豆二千一百零七万一千斤,商品率一直在百分之五十七点九以上。一九六三年粮豆亩产只有二百八十二斤,却向国家交售粮豆四百三十三万四千斤,占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二点三。平均每个劳动力交售粮豆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七斤,每人提供二千一百一十九斤商品粮。不仅卖粮多,还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畜产品。八年出售肥猪二千零三十口,羊毛七千二百五十斤;一九六三年平均每个农户卖了一口大肥猪。 
八年来,集体经济日益兴旺,家底越来越厚,公共财产总值已经达到六十九万五千八百多元。全队铡草、制米、磨面实现了电动机械化,普遍用胶轮车运输。
社员生活也大变了样。全队四百零五户,户户丰衣足食,每家都装有电灯和广播喇叭,共有收音机一百零八架,自行车一百多辆,缝纫机八十八台。三百四十五户社员存款十四万多元,三百零六名适龄儿童,有二百九十五名入学读书。一九五六、一九五七两年已还清欠国家的全部生活贷款。人人都说公社是条幸福路,太平庄由穷变了富。
从一九四五年解放以来,太平庄只有四个风调雨顺年,太平大队由穷变富的这段路程是怎么走过来的呢?党支部书记吕和同志说得好:“是毛主席给我们指的方向,是总路线给我们带来的力量,是愚公移山给我们作的榜样。”
让山制服人,还是人制服山?
耕种了二十来年的一万多亩山坡瘠薄地,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耕地上几十斤的石头,半截埋在地下,半截露出地面。小鹅卵石遍地都有,每年种地趟地碰坏犁铧是常事。洪水汇流地段,冲出一条条深沟,人走道夹脚,马走道打晃。因此,人们说在这里种地就是“闯大运”,得听天由命。太平庄的人们在这里能不能长期站住脚,是一件最大的心腹事。
让山制住人,还是人来治服山?这个问题在太平庄人们中间有过无数次的争论,干部常常为这件事坐不稳、睡不安。
建立高级社那一年,党支部发动全体社员讨论发展生产的计划,那时还有人对在这穷山沟扎根毫无信心,提出把“露骨地”扔掉,另外开荒找出路。吕和反复考虑:“难道活人就让穷山恶水制住了?难道就没有法子治理穷山恶水?太平庄人在旧社会还能在这个地方熬上了几十年,现在还反而被困难压着?”于是他提出治山改土,挖鱼鳞坑,植树造林的办法,征服水土流失。多数贫下中农社员赞成,公社党委支持。
党支部经过讨论,根据四队队长王世五赞成治山改土的意见,决定先在四队南坡上七十五亩地里试验。于是,太平庄人征服水土流失的战斗序幕揭开了。
挖鱼鳞坑,每坑栽一棵黄菠萝树,垒石峪坊,打土埂子,搬掉地里的大石头块,改顺山垅为横山垅等等,男女老少齐下火龙关。干了一冬一春,把七十五亩“露骨地”改造得面貌一新。太平庄的人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集体具有不可估量的改天换地的力量,第一次看到在穷山恶水地区一样可以绣新图。待到秋收,每亩地打粮二百六十多斤,比邻近的二队未改的地块每亩多收一百多斤粮。这个数字本来很小,但在关外一个穷山沟,却引得人们心花怒放,增长信心,凭添干劲。
一九五七年秋收后,太平大队党支部又发动全体社员总结办高级合作社第一年的生产经验。这时,各个生产队都哄动起来,定要治山、改土。经过群众总结鉴评,一致认为在山坡地带治山治水,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改顺山垅为横山垅,在山洪冲刷的大沟里垒起石峪坊,清除地里的大石块,拉肥土垫地。这时候,各个生产队都做治山改土规划,征服穷山恶水的一场战斗,从一九五七年冬季全面开展起来了。
太平庄人们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是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季节进行的。全队人从山坡上到山脚下,同山石和硬得像铁板一样的冻土层作斗争。在山沟里,人们把冻到三四尺厚的沟淤土用大镐刨起来,一车一车的拉上山坡地。在山坡地里,人们又把扬着脸露出半截身子的大卧牛石撬起来,一块一块的搬到地外。多少把铁镐磨秃了,多少把铁锹磨短了,多少件棉衣浸透了汗水,多少双手掌被冻土石头磨破、震裂。但是,从来没听到有人说一句丧气话,从来没见到有人打退堂鼓。
苦战三年,植树造林九百亩;挖鱼鳞坑二万二千五百个;垒石峪坊五十五道;把二万二千多车山沟冻淤土拉上山坡地;从地里运出七百多车大石头;在一千零五十亩水土流失严重的瘠薄地里,铺上一二寸厚的土;在二千二百五十亩露了骨头的土地上,补上了肥土;八千七百亩山坡地的顺山垅改成横山垅。全大队水土冲刷面积一万九千五百亩,已经治理的有一万五千亩,占百分之七十七。这些耕地,每亩平均产量都比治理前增长一倍以上。
太平庄人没有被山制住,反而治服了穷山恶水,不仅站住了脚,而且扎下了根。
观天看地 摸透庄稼的脾气
干旱像一个恶魔,同当年的山洪水一样,多少年来,一直折磨着太平庄几个山村。
因为这里是大兴安岭风口地带,经常刮七八级大风,沙土飞扬,遮天盖日,春季雨量稀少,十年九春旱,不是种子烙干,就是大风刮平了垅台,卷走了种苗。总是一种再种,历年毁种补种的面积要占总播种面积百分之三十左右,常常违误农时,庄稼生育不旺,长短不齐,秋后严重减产。
战胜干旱,就成为太平庄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又一个战斗任务。人们为了抗旱保苗,多收一粒粮食,不知熬了多少心血,绞了多少脑汁。要战胜干旱,当地既无河流,又无泡沼,用引水、蓄水的办法来抗旱保苗,眼前是办不到的。支部书记吕和根据自己四十来年的种地经验,访问过当地的许多老农,同社员在一起反复商量,终于从适应自然条件这个方面,找到了战胜干旱的途径。
吕和说:“种地不能像开火车一样,顺着一条铁道跑,要学会观天看地,摸透庄稼的脾气。”
每年春耕播种以前,吕和从“立春”到“清明”这段时间里,每天都观测风向。据他多年的经验,如果刮西北风的日子多,他说这是冷风、硬风,气候干燥,就判定可能是春旱年;他就告诉各队多种苞米、谷子等耐旱作物,少种黄豆等喜水作物。如果刮东南风的日子多,他说这是暖风,空气潮湿,就判定可能是春涝年;他就告诉各队多种大豆等喜水作物。他就是这样研究自然现象,适应自然特点,指导农业生产的。
干旱年头,吕和还运用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农民固有的“压、劐[huō豁]、耲、夹、捞、铆”的耕作方法,进行抗旱播种保苗。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结果年年一次种好地保全苗,年年丰产。
一九五九年,是太平庄历史上没有过的大旱年,一直到七月二十一日才落透雨。春播前,地旱透了垅,墒情很坏,人人担心种不上地。公社党委召开大队干部会议,讨论抗旱播种保苗措施。会上,有些人提出引水上山,有些人主张坐水埯种(刨坑点种)。吕和提出不同的意见说:“我们这里水源少,播种时间又紧迫,引水上山和坐水埯种小面积可以,大面积办不到。”他还说:“我们搞农业生产不仅要解决社员群众生活问题,还要支援国家建设,一定要考虑种好大面积耕地。”这时,他就提出自
己那套保苗的办法。
会后,公社组织各大队的干部到太平大队参观。各队干部,
看到太平大队就是采取吕和说的办法播种,许多人议论纷纷,用平原地区的耕作要求来看缺雨山区的耕作方法,有的说这是落后,有的说太粗放。没有仔细研究,就各自回去了。
这一年太平大队又是苗全、苗旺。秋季获得了大丰收,向国家交售一百九十四万斤粮食,比春季在公社抗旱会议上自报的一百三十万斤,超额六十四万斤。公社在秋后评奖时,补发了太平大队一面“一年无雨保丰收”的奖状。
一九六○年,吕和根据“立春后”常刮东南风的情况,判定是个春涝年,大队多种了抗涝的大豆,又获得了丰收。
吕和在连续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就同社员一起总结丰产经验,终于找出一套适应当地自然规律的大面积抗旱增产的耕作法——“三看三定”和“六字”技术措施。三看三定,就是根据作物的生育特性,看风向,断旱涝,定作物种植比例;看墒情,定播种方法;看天时,根据茬口定作物播种顺序。六字技术措施,就是压、劐、耲、夹、捞、铆(注:压,是趟沟引墒压种;劐,是原垅深劐沟,见湿土点种;耲,是原垅耲种——是播种方法;夹,是复土培垅;捞,是捞平垅顶干表土;铆,是趟土——是保苗方法。)过去认为太平大队抗灾保苗得丰收是“押宝”、“闯大运”的人,现在口服心服了,到太平大队“取经”、向吕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挡住卖马风波 牲畜发展粪肥多
太平大队在干旱的土地上站住脚以后,注意发展畜牧业,实行农牧结合,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这里地面广阔,每头牲畜负担八十多亩;山坡瘠薄地多,没有大量的肥料,土壤难于改造。因此,社员把牲畜看做是搞好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他们在建立高级社初期就注意保护大牲畜,逐步建立和健全了饲养、使役、繁殖奖励责任制度。但是,这里大牲畜的发展,取决于多次的复杂斗争。
一九五五年冬季酝酿建立高级社的时候,有的富裕中农企图不交入社投资,提出要卖马,被广大贫下中农顶住了。一九五六年冬,高级社刚刚建立起来,有人又以偿还多余的入股基金为名,挑起了卖马风波。党支部书记吕和想,卖掉了马怎么种地呢?少一匹马就要荒芜几十亩地,无论如何也不能卖马啊!人强马壮,集体经济才能兴旺,吕和把挑起的卖马风波报告了乡党委,党委书记来到了太平庄,在干部群众中进行教育,卖马的风波又被平息了。以后在一九五七年春耕的时候,一九五九年春夏大旱时候,都有人主张卖马拴车去拉脚。一九六二年架电线资金不足的时候,也有人建议卖马安电灯。吕和同志多次把这个问题提交到了大队社员代表会议上讨论,大多数贫下中农代表坚决抵制了这些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连续煞住了五次卖马风潮,保证了大牲畜直线上升。现在全大队有马三百九十七匹,牛二百一十五头。
这个大队从一九五六年就开始集体养猪,那时集体只养十头母猪。各队干部坚决贯彻了公养私养并举的养猪方针,到一九六三年,集体养猪已发展到二百四十五头,其中饲养了一百二十多头大母猪和十多头种公猪。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供给社员仔猪五千九百多头,保证了社员养猪的猪源,扶助了贫困户,有力的打击了农村高价卖仔猪的投机倒把行为,促进了养猪事业大发展,实现了全大队平均一人一口猪。
永远不忘记过去 永远不满足现在
太平庄人既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革命精神,又具有扩大再生产、使集体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气魄。
在建立高级社的初期,集体的家底子很薄,但是他们认为人穷要有志气,家业要自己创,困难要自己克服,不能躺在国家身上过日子。他们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缺麻就割猪鬃草代用,饲草不足打羊草补充,没有小农具自己造,车出远门人带粮食、马带草料。高级社原有的九十五副大犁,经过一再修理,现在还有八十一副继续使用。“钢”铡刀,挂马掌,修理胶轮车,“钢”车轴,套螺丝等,都是由生产大队经营的小红炉修理制造,仅一年半的时间,修理了四千七百多件农具,节省了四千五百多元,生产费用也由一九五九年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三,下降到百分之十五点八。
生产发展了,又认真贯彻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方针,公共积累不断扩大,集体经济越来越巩固。一九五八年以来,各队每年的积累都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左右,高级社以来八年间共提取公共积累三十九万多元。
他们用这些钱修建了畜棚、羊圈、农具库、粮食库、种子库二百二十九间,不向国家要一文钱,自己拿出十三万多元架起高压输电线路,又拿出八九万元,买了电动机、制米机、磨面机、磨粉机、铡草机,买了大汽车、胶轮车。实现了太平庄人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非田间生产机械化、照明电气化、运输胶轮化。
太平大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不仅又快又好地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培养锻炼了一批经得起风险、过得硬的干部队伍,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社员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大队党支部用回忆对比的办法进行阶级教育,激发了人们的阶级觉悟。总结过去,展望将来,支部书记吕和说:“我们永远不忘记过去,永远不满足现在!”
董彬 钱乃臣 刘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