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桑给巴尔纪行(六)茅屋和俱乐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06
第4版()
专栏:

桑给巴尔纪行
(六)茅屋和俱乐部
杨兆麟 柯月霖
桑给巴尔革命胜利以后,仅仅一两个月的时间,政府连续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的决策,采取了一项又一项为人民谋福利的措施,来清除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祸根,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的欢迎。
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摆脱了剥削。典当物品归还了原主,几万人如释重负。政府颁布的免缴房地租的法令,是减轻人民负担的又一项重大措施。
在桑给巴尔的海滨,可以看到一幢幢雅致的楼房。房前有修饰得整整齐齐的草坪,室内有冷气等现代化设备。过去,这是殖民官员、地主、资本家们的住宅或别墅,这里对劳动人民都有如禁地。咫尺之间,天地之别,完全是两个世界。
劳动人民要找到栖身之地,只有自行盖草屋。但是,要盖一座能挡风蔽雨、使一家人容身的简陋的草屋,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得向地主租赁一块地皮,一次缴出租费几百先令。房屋盖好后,每月还得向地主缴租金,从五六先令到二三十先令不等。再加上建筑材料费等等,劳动人民很少有不举债能住进茅屋的。
离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姆梯普拉,是茅屋比较集中的地区。那里没有电灯,道路崎岖不平。我们访问了一户农业工人,他朴实憨厚,沉默寡言。他家居住的茅屋面积二十多平方米,屋顶盖着稻草和椰子树叶,墙是用黄泥和石块砌成的,以席子、木条等作为骨架。他向我们介绍,为了盖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一次向地主缴了二百五十先令的地租,以后每月还得缴六先令的租金。他用那粗大的手指指着周围的茅屋,对我们说:“盖屋的材料也是很贵的,最简陋的也要花掉四五百先令,稍微好一些的要一千先令。这还不算,如果有六个月缴不出租钱,那末,地主就会毫不留情地把我全家撵出屋子。为了不让孩子们流落街头,我们全家节衣缩食,经常上当铺典当衣物,每月拼拼凑凑地缴房租。现在,政府豁免了我们的租金。我可以不再为住房问题担忧了。”
革命前的桑给巴尔,劳动人民蜷缩在狭小的茅屋区里,忍受着贫穷和疾病的煎熬。而殖民者、前政府的达官贵人、大地主和资本家们,不但在海滨拥有华丽的别墅,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作为他们寻欢作乐的场所。
在桑给巴尔城西隅的滨海地区,有一个豪华的俱乐部,名为“英国俱乐部”。舒适的房间,宽敞的阳台,名匠雕刻的大门,停泊在海边的油漆得发亮的游艇……具备了一切条件,供殖民主义者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当然,非洲人是不容许走进这座建筑的。像这样的俱乐部,在桑给巴尔不在少数。
革命政府成立后不久,就宣布把具有种族性质的俱乐部全都收归国有。
在开斋节的第一天,政府在市中心的原“塔亚巴里·卡里姆季爵士俱乐部”(现已改名为“人民俱乐部”)(见附图),举办了一个群众性的晚会,我们也被邀请参加联欢。这是一个人民的狂欢之夜,趾高气扬的压迫者、剥削者已经绝迹,我们在这里遇到的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进过俱乐部大门的普通群众,他们带着欣喜和好奇的神色,在俱乐部内到处参观。过去只供少数人玩乐的游艺室、排球场、网球场、舞厅等,第一次印上了劳动人民的足迹。灯火辉煌的舞厅里,绿茵茵的草坪上,处处挤满了人,处处都在欢乐歌舞。主席向好几千群众宣布:“这个以前为殖民主义者、大地主等服务的俱乐部,从现在起,已经为劳动人民开放”。这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乐队奏起了民族音乐,兴奋得脸色泛着红光的群众,齐声高唱革命歌曲:“枪弹打出江山”,跳起那种刚健有力的非洲民族舞蹈。负责管理俱乐部的桑给巴尔朋友告诉我们,政府正在筹划把这些“高贵”的俱乐部,都加以改造,由人民管理,使它成为劳动人民进行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这房屋,这土地,这整个的祖国,都已经属于人民所有。政府的一切革命性的措施,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从城市到乡村,我们参加了许多次工人的集会,农民的集会和青年的集会,所有的男女老幼,都兴高采烈,热情洋溢。每一次集会开始的时候,群众都首先欢呼口号:乌呼鲁,革命!乌呼鲁,共和国!来表示对政府的衷心拥护和对祖国的热爱。
人民享有了这一切,人民就自己来管理这一切,保卫这一切。我们到处都听到人民在歌唱:“我们要友爱,要团结,我们非洲人自己来管理国家。”在海边,在城市中心,在乡村的交通要道,我们看到革命战士们在警惕地保卫着祖国、保卫着人民的财富。青年学生的口号是:一手拿书,一手拿枪。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这是全体桑给巴尔人民的壮志豪情。
(附图片)
一月二十八日,桑给巴尔新政府接管了过去专供有钱人享受的“塔亚巴里·卡里姆季爵士俱乐部”,并将它改名为人民俱乐部。图为桑给巴尔青年在人民俱乐部集会。 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