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龙庆村婚姻习俗的大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06
第5版()
专栏:

龙庆村婚姻习俗的大变化
许步晨 刘再明
旧习俗
广东阳江县合山公社的龙庆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说不上穷,说富裕也数不上它。
去年大旱,当地农民辛劳了一年,庄稼庆幸获得了个好收成。每日三顿干的稀的都不用愁。杂粮也吃不尽。村里的猪,个个都像打了气的模样。就是现金收入少一些,家底还很单薄。论理,家底丰厚的也应当提倡勤俭持家,家底薄的还用得着多嘴吗?说句公道话,农民一年到头克勤克俭,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唯独他们办起婚事来,就大手大脚地花钱,教旁人看了也心疼。(按:自己也是心疼的。可是为什么又要做呢?因为旧风陋习的繁文缛礼束缚着人的思想意识。)每逢喜讯一传开去,村内村外,亲戚朋友,老老少少,都不免要来恭贺一番。有的还挑着行李远道而来。主人家也少不了一番张罗。宰猪、杀鸡,开大锅饭。论酒菜,少的有七八围,多的有十几二十围的。人手摆弄不过来,有的生产队干脆停止生产,调些精壮社员来当临时炊事员。至于客人的热闹自不必多说。新知旧好,穿梭往来,熙熙攘攘,笑声满堂。论亲疏,讲交情,有的吃一餐,有的吃上三四餐。有些亲朋也送点儿礼,可是,丰里来,丰里去,俭里来,也得丰里花。待到席终人散的时候,老两口慢慢地拨一下算盘,心里就活像飘来了一阵淡淡的愁云。今后的生活,还得费心思量思量呢。千百年来的老规矩,“办喜事,谁家都是这样。”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因袭的重担,沉重地压在人们的头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就都照着这个老规矩办了。要破除这旧俗,说易也易,说难也难。没有人去提倡,没有个样板,要破除它倒也是难的。(按:说得有道理,许多事物确是不立不破。所以要先立个新样板,使群众办事有所遵循。)这里说的龙庆村,不就是世世代代都沿着旧俗办婚事的吗?说易倒也容易,只要领导上能够体贴群众的冷暖,提倡、号召一下,又有正确的工作方法,而且做出个样板来,要改变它也不算一件什么难事。
龙庆村今年一月头一宗的婚礼,还是旧式的。结婚的是一个姓张的贫农青年。一月十八日他结婚的那一天,喜酒整整摆了十五围。参加宴会的有男女老少上百人之多,有的一连吃三餐。除了他的亲戚朋友之外,他所在的生产队大都出席了。生产队不但派了十二个劳动力帮他办喜事,还停了两天生产。
婚礼过后,新郎算了一下账,全家去年的积蓄全用光了。这笔开支,相当于他全家三个劳动力去年整年的现金收入,还要另外从生产队借下四十多元。可是,村里的人谁也没有去议论它。事情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新样板
一月二十二日,村中另一位贫农青年张秀祯结婚了。事情的变化,就从这里开始。那时候,刚是这个村庄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第八天。不用说,张秀祯早就准备好了一大笔开支。家里的一头大肥猪,准备随时杀了。喜事临门,家里的人也分外忙碌。事情给参加当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志们知道了。他们认为,需要好好地给农民办个新型的婚礼。这样,张秀祯便成了一个被说服的对象。
一月二十二日傍晚,龙庆村的男女老少,听说当晚村里举行一个新型的婚礼,都带着热烈而好奇的心情,涌进贫农张锦风的家里,参加他的儿子张秀祯的婚礼。
客人真不少。公社党委书记来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来了,共青团县委副书记也来了。厅堂内、天井里,挤得透不过气来。煤气灯很亮,桌子上摆着花生、糖果、饼干、甘草榄和削净了皮的甘蔗。青年们围桌而坐,婚礼还未开始,厅堂内早就闹成了一片。(按:这说明广大群众赞同这种新型的婚礼,因为这符合农民一贯的勤俭的思想。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加以提倡,热情地给予支持。)
新郎的父母张锦风夫妇笑迷迷地走了出来。他们活了五十多岁,还未见过今晚这种婚礼。老人们所熟悉的,总是些杀鸡宰鹅,大鱼大肉,亲友满座,大吃大喝的场面。亲友们朴素的送上两三元的“封礼”,阔气的担上三四十斤大米,再加上酒、鸡、鞭炮、贺联等物,这就是当地千百年来的老规矩。张锦风夫妇原也想按照这个老规矩给儿子办喜事的。老两口暗自盘算:这几年农业丰收,家里还算宽裕,去年有三百多元积蓄,又养了一头肥猪,这场喜事可要办得像个样子才好。(按:难道铺张浪费办事才算像个样子吗?这是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剥削阶级挥霍劳动人民的血汗当然在所不惜,我们劳动人民应当爱惜自己劳动的果实。)他们准备把猪杀掉,喜酒也准备摆上十七八围。可是,后来一切都改变了,猪不杀了,亲友的贺礼不受了,喜酒不摆了,代之以今晚这个别开生面的婚礼。前一天,老两口还在担心婚礼会弄得冷冷清清。现在,眼前这个热气腾腾的情景,却使他们无法按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一群穿花衣裳的姑娘簇拥着一对新人来到厅堂。新郎张秀祯和新娘陈秀球,两口子笑盈盈地走着,大大方方地转过身来,面向着大家。这时,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宣布婚礼开始。
少先队员向新郎新娘献花,两朵大红花戴在这对新人的胸前,显得分外好看。人们说,这是光荣花。(按:对!光荣应当属于这一对敢于同封建习惯势力决裂的青年。)张秀祯为了说服父母亲,在结婚前,曾经接连开过两次家庭会议。起初,老人家说:“不管怎么讲,大喜事,不摆酒,不好看,人家会笑话。”秀祯说:“听党的话,移风易俗,勤俭办事,这才好看!”最后,老人家总算半通不通地将就了。(按:青年人对待移风易俗的事情,态度应当坚决。有些老人一时半通不通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张锦风夫妇看见儿子和媳妇胸前挂着大红花,热热闹闹,心里十分安慰。
接着,公社党委书记柯华林和共青团阳江县委副书记李华水致贺词。团委副书记向青年们讲了一番婚姻法。党委书记则热情洋溢地向老人祝贺,向新人祝贺,向龙庆村祝贺——祝贺村里出现这一件移风易俗的新鲜事!他热情地对着新郎新娘说:“你们给村里的青年带了头,你们这个头带得好哇!今后望你们好好地带头生产,把集体经济搞好!”
热情的勉励,亲切的祝福,句句话打动着张锦风夫妇的心。起先,他们对眼前的一切还觉得不太习惯,仿佛同这个新型的婚礼隔着一层薄薄的轻纱。现在,这层轻纱消失了。张锦风情不自禁地自动站起来,感谢大家的祝贺,并向大家算了一下账:按照原来的打算,这场喜事要用去三百元,四百斤大米;而现在,举行这个婚礼,买花生、糖果等等,总共才花了六元五角。自家省了钱,也替亲友省了钱。老人家满心欢喜地说:“又省钱,又热闹,又文明,办得对!”(按:从不通到半通不通,到称赞新的风气,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它雄辩地说明了新事物肯定要战胜旧事物。)
村里的青年为了给这次新型的婚礼留下最有意义的纪念品,就送上两件不寻常的礼物——象征着为搞好集体生产而辛勤劳动的?子和镰刀!文娱节目开始了。人们唱着革命歌曲——《社会主义好》《听话要听党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完了一首又一首。
跟着走
这件事情的出现,在龙庆村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遭。它不能不强烈地掀动着人们的旧思想、旧习惯、旧感情……。可是,记者碰到的村中的老年人、青年人,都齐口说它办得好,说它办得热烈、隆重、俭朴……。
不久,龙庆村附近合山墟的街头,出现了黑板报。这期黑板报的内容很吸引人,铺张浪费和俭朴办婚礼的对比材料,详细地在黑板报上刊登了。它号召人们要向张秀祯这种俭朴办婚礼的精神学习。
黑板报刊登的这些活教材,公社党委迅速地把它印发到全公社的二十四个大队的党支部去了。
跟着,县里也来电话,催促赶快把稿子送到县里去登刊物,给广播站去广播……。(按:树立了新样板就要广为宣传,使群众议论它,引导群众自觉地同一切旧的东西决裂。)
说也巧,龙庆村今年的喜事特别多。十天刚刚过去,村里的一个中农张秀瑶结婚了。再隔了八天,贫农张秀和又宣布结婚。婚礼都是按照张秀祯的样板办的。
婚礼大都有一个司仪人,一般都由“上届”的新郎担任:有一个经过商议好的婚礼仪式的详细程序表。如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就位,献花,新翁讲话……集体唱歌,拍掌散会。
都是五六块钱的开支:糖果、饼干、花生、甘蔗……。
到会的来宾,大唱革命歌曲,或者唱段“折子曲”,不会唱词的便跟着大伙哼。
参加婚礼的人照样的踊跃,气氛十分热烈。
三月三日,记者又参加了贫农青年张秀海的婚礼。这是从张秀祯开始,村中举行的第四对新型婚礼。看来,这里的群众已经习惯这种婚礼了,他们说,这种新型婚礼有四好:俭朴大方、热烈隆重、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按:新事、好事、符合群众利益的事,终究是会得到群众拥护的。)可见,无论办什么事,都得有个样板才行。而更重要的,倒是那些做领导工作的人,要时时刻刻注意关心群众生活,体贴群众的冷暖,同情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感情和愿望。
愿今后这些移风易俗的鲜花,漫山遍野地盛开起来吧!
(原载《南方日报》,按语是本报编者加的)
(附图片)
英韬画 陋俗 新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