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移风易俗话“清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10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移风易俗话“清明”
今年清明节,各地人民怀念革命先烈,纷纷为烈士扫墓,表示要继承烈士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许多青少年在烈士墓前和纪念碑前,举行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表示决心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为了破除清明节的一些迷信风俗,解放日报、南方日报、湖北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纸,分别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议论。这些议论认为,清明本是我国二十四个农事节气中的一个,正是开始春耕大忙的时候,人们应该趁此大好春光,奋发精神,努力生产;对清明扫墓、踏青、寒食、插柳等风俗习惯,要破除其中的迷信观念,要提倡有利生产、有益身心的新风尚。
踏青和扫墓
羊城晚报四月三日发表一篇短文,漫谈清明踏青和扫墓。文章认为,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利用假日结伴郊游,或者下乡“采风学稼”,这样的踏青很有意思,是值得提倡的。至于扫墓,文章说,虽然我们是无神论者和无鬼论者,明知道人死是不能复生的,也决不相信有所谓“灵魂”的存在;但是一个人,只要他是正直的劳动的人,生前少不了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后人思念他们的创业辛勤,借此清明时节,以鲜花一束,表示一下心意;这是一种纪念活动,我们是不反对的。然而,有些人,他们相信有鬼,相信死人仍在阴间生活着,要享受人间烟火,因此在扫墓的时候大烧元宝蜡烛和金银衣纸。这是一种迷信思想在作怪,而且是铺张浪费,我们是要反对的。
解放日报四月三日的文章还说,神鬼观念还会模糊阶级意识。目前有些人把扫祖先的墓看作是单纯个人私事,不管死者生前是流氓恶霸,还是地主、反革命分子,每逢清明都要照例上坟祭扫,还认为这是“人之常情”。这种丢弃阶级观念、不分敌我的扫墓不是很有害吗?
花圈和钱纸
湖北日报的一位读者问:“既然可以献花圈,为什么不可以烧钱纸?”四月四日的湖北日报答道:献花圈和烧钱纸不能相提并论,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相信不相信有鬼。献花圈只是一种纪念仪式,并不是假定死者有“灵”才对他献花圈的。烧钱纸就不然,是先相信有鬼,相信鬼还要钱用,才去烧它。纪念死者,和相信死者有“鬼魂”,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情。无神论者并不相信死者还有灵魂,但这并不妨碍他去纪念死去的同志和亲人,就是在死者面前宣誓或提出保证,也并不是相信死者真能听到,只是表示自己继承遗志罢了。纪念死者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们反对的只是迷信、有鬼论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说,花圈和钱纸的问题,实际上是有鬼与无鬼的问题,唯心与唯物的问题,要首先把这条重要界线弄清楚。
“寒食”和插柳
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的日子,相传要冷食几天。寒食插柳,原是古代春天钻榆柳取火的象征,后来附会为避邪驱鬼的迷信活动。因为寒食只在清明前一两天,寒食和插柳又逐渐成为清明的风俗。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载文说明了这种旧风俗形成的经过。南方日报四月五日的文章说,这些习俗的形成,是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和封建意识做基础的。寒食节叫人不烧火煮饭做菜,要吃几天冷东西,分明是一种陋习,曹操也早已严令禁止了。倘若每逢清明节都来纪念那个贤臣、孝子介子推,就很难看得出有什么现实意义。文章说,相信随着群众觉悟的提高和科学文化卫生知识的普及,这种陋习将会被彻底破除。
新民晚报四月一日刊登了上海杨浦区长白街道内江新村里委会关于清明不折柳的倡议。倡议说,有些居民在清明节前,定要采一些杨柳条,戴在自己或孩子的头上,据他们说:“清明戴杨柳,来世有娘舅”,“清明不戴柳,来世变黄狗”。这些迷信的旧风俗,不但影响人们思想的健康发展,每年对树木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因此,我们要广泛宣传清明不采、不戴杨柳的道理,加强对树木的保护,培养勇于移风易俗的好风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